• 1364

個人研究觀察記錄篇(鴻海分析篇20190330起)(宏碁轉型之路篇舊)


Succubus wrote:
Allen大就是打...(恕刪)


其實在這個版久了後就會知道一件事,我很少在說技術分析,對我來說技術分析就是拿來看均價的,剩下的我都不是很在乎,技術分析說穿了就是在算統計,加上一些心理面,因為看到月線、季線、半年線,年線,三年線,十年線會產生心理預期,例如書上常說季線是生命線,如果相信的人當跌破季線就會減碼,漲過季線就會加碼,我說過,對我來說,技術分析是無法套用在所有的股票上的,裡面贏家的行為是什麼,可以透過長期的研究、觀察及記錄得知,如此一來你就能抓到個股的贏家愛哪一套,很多人愛拿一隻三角尺去劃線,劃完後就當做是聖旨,我對這種三角尺分析法是不以為然的,我並不是看不起技術分析,而是不同的個股會有不同的行為,裡面不同的贏家會信不同一套的理論,拿一隻三角尺劃出來的東西,大概就是勝負各五成。

我說過我之前是一個獨來獨往的獨立贏家,因為資金小,所以我"僅能"順著我操作個股中贏家或主力的行為去操作,當我在宏碁時,自營商,投信,外資群這三者,我觀察一直是外資群是贏家,所以我觀察外資群的行為後,知道外資群對不同財報的不同反應,什麼會滿意,什麼會不爽,經過長期的驗證後,就順著外資群做,當我摸清外資群的行為後,因為我籌碼小,這反倒成為我的優勢,所以我能長期打敗宏碁中的三大法人。

去年我們操作宏碁時,我得到一個更有利的武器,就是籌碼面上沒有記鍵的中實戶、大戶、散戶的籌碼行為,再加上我原本的基本面,追籌碼面,心理面,產業面,資金配置面等,形成更強的力量,愈到後期,拿三角尺劃出來的線根本贏不了我透過以上資訊判斷出來的走勢,這就是收集資訊的力量,今天有人拿著三角尺劃了條線,但他沒有想過一件很簡單的事,很明顯的有一個主力在想什麼他都不在乎,想和這個主力對著幹,這種的技術分析怎麼會有參考價值,我相信這裡很多人都了解這件事,籌碼面是凌駕在技術分析上的,如果籌碼夠大,技術線是隨主力去劃的,今天要個股漲就漲,要它跌就跌,我在當幾百萬,近千萬資金的投資人時,還不敢和主力對幹,最好我會拿著一隻三角尺就去和主力嗆說,以無敵指標來看,它就是會破底,主力一個不爽,先買個1千張,1萬張交個朋友,看要怎麼個破底法,有本事破底來看看。


Acer_kewei wrote:



其實在這個版久...(恕刪)

請教A大,川普不加關稅讓一些跌深電子股又活過來,您還會考慮酌量布局電子股嗎?

雖然g20的結果昨天就知道了,今天台股也大漲回應,早上我說過,這種漲不容易像上星期四、五一樣會虎頭蛇尾,下面的影片做一個總結,也讓大家了解下一個要注意的關卡在哪,目前距離第四季開財報還久的很,目前除了營收外,就是貿易戰的和談進度,有空補補腦吧,這樣才不會未來文章提的你會看不是很懂或看的很吃力。


2018.12.02《文茜世界財經週報》因老布希逝世取消記者會 川普與習共進晚餐





想請問A大 現在我們在十年線以下買進您說風險較低

我剛剛查了一下亞泥均線圖發現在大概2000年時 10年均線約46 而亞泥股價才不到20

當時的情況還比現在低於10年均線更多
可是股價卻一路往下,到了2006年底才與十年均線交叉
如果說從2000年的最高點43一路買下來 (43也小於當時的十年均線)

這樣看起來好像滿慘烈的


我想問的是,十年均線以下放心買,卻一路被套還一直破底的這種情況會有可能發生在現在嗎?

PS. 我不是隔壁棟派來找碴的...本身也是A大粉自己也買了不少亞泥...若有文字上的語氣用法讓A大感到不舒服小弟本身不擅言詞還請多多見諒
韓森man wrote:想請問A大 現在我...(恕刪)


其實之前A大有提到這問題,不過他是舉2008年那時候的例子,不過道理是一樣的,因為每個時期的淨值不盡相同所以你要參考當時的淨值來做決定,我查到2000年的淨值是16.77,比照股價也是到淨值以下一點, 因那時股市崩跌所以股價就是淨值再打折一些

不過除此之外也是要看當時公司是否業績正在一步步衰退,畢竟一般公司有正常獲利情況下才適合考慮買進布局

另外,若是轉機股也是要看業績獲利是否有一步步好轉
韓森man wrote:




想請問A大 ...(恕刪)


有可能啊,什麼事都可能發生,所以才需要資金配置,風險管控,2000年網路泡沫、2003年SARS,
如果你買到的價格低於價值,放著領股息,景氣循環,總是會回來的,在這跟a大學的就是如何判斷公司的價值與戰勝人性弱點,不是嗎?


個股:嘉泥(1103)旗下嘉泥建設2/23-12/3取得亞泥股票9488張,總金額3.04億元

2018/12/04 07:24 財訊快報 編輯部

代子公司嘉泥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取得亞泥股票

1.證券名稱:

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2.交易日期:107/2/23~107/12/3

3.交易數量、每單位價格及交易總金額:

交易數量:9,488,000股

交易總金額:304,862仟元

4.處分利益(或損失)(取得有價證券者不適用):

不適用

5.與交易標的公司之關係:

不適用

6.迄目前為止,累積持有本交易證券(含本次交易)之數量、金額、持股

比例及權利受限情形(如質押情形):

嘉泥建設持有情形

持有數量:1,450,000股

持有金額:49,730仟元

7.迄目前為止,依「公開發行公司取得或處分資產處理準則」第三條所列之有價證券投

資(含本次交易)占公司最近期財務報表中總資產及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之比例

暨最近期財務報表中營運資金數額:

佔總資產比例:5.55%

佔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比例:6.16%

營運資金:2,130,260仟元

8.取得或處分之具體目的:

投資

9.本次交易表示異議董事之意見:

不適用

10.本次交易為關係人交易:



11.董事會通過日期:

不適用

12.監察人承認或審計委員會同意日期:

不適用

13.其他敘明事項:

davekong wrote:
個股:嘉泥(1103...(恕刪)

嘉泥建設買亞泥股票9488張,截至目前為止累積持有亞泥1450張。亞泥融券張數可能沒到千張,所以嘉泥是買亞泥股票,來償還之前借券賣出的部位嗎?
davekong wrote:
個股:嘉泥(1103...(恕刪)


因為不了解子公司為何要買母公司的情形順手google了一下,順便分享一下。

企業交叉持股與改善之道

部份文章內容:

2. 交叉持股之優點

企業交叉持股的目的,第一,公司間得以藉由交叉持股的機制,建立公司法人間相互持股的聯盟,實質取得相對多數之股份表決權,具有維持公司經營權的安定作用。換言之,交叉持股具有穩定經營層股權結構,避免市場派或非本業人士介入,掏空企業資金。例如:台塑及南亞藉相互持股鞏固經營權。其它許多企業集團亦有相同現象。

其次,交叉持股可使專於本業經營業者全力投入事業,無須顧慮經營權問題。例如:聯華電子成立初期,東元電機透過交叉持股方式,使聯電得以全力投入本業經營。

第三,公司間可藉由交叉持股形成策略聯盟,維持企業間之技術、研究發展或行銷通路等之合作關係,達到提昇企業優勢。例如:中心與衛星之上中下游廠商之交叉持股,可以達到穩定原料供應及出貨品質。

第四,企業間藉交叉持股特殊關係,策略聯盟企業或相互股資公司或母子公司等關係企業,得以於適當時機,介入股市以維持股價安定。尤其是發行新股或轉換公司債進行資金調度時,公司法人間之交叉持股常可收受未銷售罄的股票,達到蓄水池之緩衝效果(buffer effect)。

3. 交叉持股之弊端

第一,雖然上市及上櫃公司可藉由交叉持股達到諸多利益,然而由於「公司法」第167條未能針對子公司藉由購回母公司股票加以規範,以致企業集團藉子公司炒作股票,拉抬股價,影響證券市場正常運作。

其次,在企業增資時,交叉持股可能僅在帳面上使企業因相互投資而虛增資本,而實質資本並沒有增加。實際上,公司因交叉持股買回股票,彼此間應視為減資。而企業間交叉持股,使經營者永遠控制公司,脫離一般股東支配公司原則。

第三,交叉持股過於盛行,將抑制證券市場正常成長,有礙大眾儲蓄意願。此乃因公司法人雖正常相互持有股份,惟將造成證券市場持股過於集中於公司法人。況且這些公司法人為穩定經營權,常大量長期持有股份,造成證券市場籌碼供給不足現象。對於證券市場發展及民眾儲蓄意願有不利影響。

由上觀之交叉持股對實質經營有正面作用,但對於證券市場之發展及運作卻存在不利影響力。
韓森man wrote:
想請問A大 現在我...(恕刪)


上面已經有版友回答你了,我再舉個例子給你,你身上有100萬,和十年後你身上有1000萬,你一年賺50萬,我覺得你能工作十年,一年賺50萬,所以十年前我認為你有600萬的價值,當十年後你身上有1000萬了,你一年若一樣賺50萬,我若覺得你還能再賺十年,那你就是值1500萬。

你身上有100萬或有1000萬這會不會影響你本身的價值?當然會吧~~

##############################################

這麼好康?昨天不給我機會買,今天殺下來給我買,今天投信大大又出手止損了嗎?感覺還不錯啦~~

我的成本也愈來愈接近十年線了~

  • 136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6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