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串了,很有意思的討論,而且可以釐清很多觀念,
補充一下關於稅務的部分,
因為平準金制度是從「新投入資金提撥一部分到平準金」,避免稀釋配息,因此非屬股利所得,「收益平準金所得」不會納入綜合所得之中計稅。
講白了,就是避免新加入資金,稀釋到準備配發的股息,因為持有者有一大部分希望「基金季配息能穩定」,或將配息作為退休後生活現金流使用。
平準金這個設計,無關好壞,只有喜惡問題,請中性看待。
回過頭來講,不論是一般共同基金、ETF、債券ETF、REITS ETF、特別股、VT、個股...等,只要是「配息」,都是從股價或淨值中扣除,一樣是左手換右手的概念,等同幫你把投資中的資產提領XXXX元出來=你自己銀行餘額10萬從ATM提款5千元。
差別在於總費用、交易手續費、經管費內扣費用、個人稅務影響等,而本質會回歸到「ETF持有成分股、標的物 」本身的營運、獲利、市價漲跌,進而反應在ETF價格變化上。
※未上市股票遇到除權息,並不會公告除權息參考價,並非真的不扣權息,而是交易所沒幫忙算而已。(隱含:公司帳上現金降低、淨值降低,拿來轉增資配股或發放股利)
※等00878基金規模不要再成長那麼快(百億),全年基金資產規模維持穩定之後,平準金所占配息比重「應該」可以大幅降低。
pigstand wrote:
這個“平準金”部位,(恕刪)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十二夜月 wrote:
因為平準金制度是從「新投入資金提撥一部分到平準金」,避免稀釋配息,因此非屬股利所得,「收益平準金所得」不會納入綜合所得之中計稅。
講白了,就是避免新加入資金,稀釋到準備配發的股息,因為持有者有一大部分希望「基金季配息能穩定」,或將配息作為退休後生活現金流使用。
平準金這個設計,無關好壞,只有喜惡問題,請中性看待。
回過頭來講,不論是一般共同基金、ETF、債券ETF、REITS ETF、特別股、VT、個股...等,只要是「配息」,都是從股價或淨值中扣除,一樣是左手換右手的概念,等同幫你把投資中的資產提領XXXX元出來=你自己銀行餘額10萬從ATM提款5千元。
差別在於總費用、交易手續費、經管費內扣費用、個人稅務影響等,而本質會回歸到「ETF持有成分股、標的物 」本身的營運、獲利、市價漲跌,進而反應在ETF價格變化上。
※未上市股票遇到除權息,並不會公告除權息參考價,並非真的不扣權息,而是交易所沒幫忙算而已。(隱含:公司帳上現金降低、淨值降低,拿來轉增資配股或發放股利)
※等00878基金規模不要再成長那麼快(百億),全年基金資產規模維持穩定之後,平準金所占配息比重「應該」可以大幅降低。
十二夜月大,您的論點我實在無法理解。
本來不想回應,但想想還是講講或許有助一些人也是好的。
首先,人生在世除非不想當家不然就要料理一家生計。因此理財是必然要負擔的工作。
理財是多方面的工作,定存或買保險或投資等等很多面向,有人積極有人保守。
理財買股票就是一種投資,可以買普通股、也可以買基金、特別股、ETF等等。
這些投資品項都有其適當的投資人,想要從中獲利就必須去了解各品項的內涵,不然貿然進去屆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基金一年配息一次的品種沒提到平準金,只有月配息或季配息的品種會提到平準金。為何創新名詞~平準金,這就是話術。因為本金多敏感。您說:平準金這個設計,無關好壞,只有喜惡問題,請中性看待。我實在無法中性看待~配息中若來自平準金比率過高,如何中性看待。而且我們也不知道"平準金"如何計算,目前餘額多少。
照常理推算是否市價大於原發行價(例如15元)的部分都入平準金?若基金績效不佳,淨值是有可能低於原始發行價的,若人數減少也有可能清算解散或下市的。
另外:基金規模大繼續擴大才有可能增加平準金,若規模縮小,那平準金也會減少。因為市價本身就含有一部分的平準金。
講這麼多,目前配息含平準金的設計是不是像極了"老鼠會"。拿後人的本金來配息。
投資普通股不管是投機的價差型,或是存股型的投資者。只要認識清楚心理素質好了解標的應該都會成功。
當然買00878也是很好,只要清楚00878的內涵符合所需那也可以投資,重點是要睜大眼睛。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
1971年第一支指數基金問世,1975年先鋒集團成立,1994年後指數化投資逐漸取得成功。
1.「科學」是因為它成本低於主動基金,數學上來看,省下的錢是優勢,每年省下1%即是投資人多賺1%,累積+複利下來很客觀。
2.指數化投資的短期成績在100名選手之中,約每年第48名,但經過20年或更長期的競賽後,成績能排入前10名。(部分因素如1.)
基於這兩點,指數化投資是科學,也經過國內外多次驗證。(只要人類經濟發展向上,跟隨經濟市場者,必然向上。)它不能取得「最佳成績」,但總能複製「市場的表現」。
至於未來,我不知道,不妨每五年來提問一次。(在下非指數化投資人)
灰狼01 wrote:
十二夜月大,你的簽名...(恕刪)
十二夜月 wrote:
奉復 英英間大沒那麼...(恕刪)
幾個數學公式就解釋完畢了。
理想的情況是:
市場給予的總報酬=被動投資者拿到的總報酬+主動投資者拿到的總報酬,依據本金normalize之後,可以得到,市場績效=被動投資平均績效=主動投資平均績效。
現實情況包含了交易成本(手續費、稅金),以及維護成本(基金內扣費用、等等),所以可以得到,市場績效>被動投資平均績效,市場績效>主動投資平均績效。
那麼合理的策略如下:
1. 主動投資者除了要想辦法贏過其他的主動投資者之外,也要想辦法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維護成本。
2. 被動投資者由於以市場績效為目標,所以只要考慮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維護成本即可;被動投資既然以市場績效為目標,就不會去選擇策略型、槓桿型、反向型指數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