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上班族的投資與人生經營 (靜待落底)

債券,不懂

市場先生的文章
債券的票面利率、到期殖利率(YTM)是什麼?買債券前要懂的4個財經知識,沒搞清楚前不要買債券

"殖利率是考慮債券買入價格、未來可領取的利息、持有到期後拿回本金,來推算出的年化報酬率。
換句話說,債券殖利率就是指買入債券一直持有至到期為止的實質投資報酬率,
因此又可稱為 到期殖利率(英文:Yield to Maturity)。"

比如說 我曾經投資過的BIV
官網的YTM1.8%


但是官網的10年年化報酬3.7%


我自己實際投資,在被美帝收走30%股息稅的情形下,8年的年化報酬3.29%,符合官網的年化報酬


我的親身經驗就是,或許買單一債券可以看YTM,但是買債券ETF,應該要看官網的年化報酬
猜測報酬差異原因在於定期定額,股息再投入,以及多數債券ETF不會放到債券到期,產生買賣上的價差

如果覺得債券部位報酬不夠
我覺得提高股票部位就好

目前債券投資美國VGIT+VTIP,國際BWX+BNDW,提高股票部位到70%,債券30%
原因是因為,我個人判斷,高通膨應該是不可避免,提高股票部位因應
債券改成政府債券為主,目的是穩定保險,不管報酬
好想放假
joylife
joylife 樓主

美國的 30%股息預扣稅, 非美國居民是可以申請退稅的

2021-12-04 9:22
我愛Keroro

錢少懶惰,乖乖繳保護費;所以我討厭配息的投資

2021-12-04 10:53
我愛Keroro wrote:
債券,不懂市場先生的(恕刪)

債卷一直處於降息階段,就會有資本利得
投資級債會一直績效良好,是因為存續期間很長,利率降,收益非常可觀。
另外,如果降息期間,投資級公司債跟公債之間的利差也縮小的話,那投資級公司債漲更多。
還有如果現在yield是 1.8%, 十年前yield 不會是 1.8%, 可能是 3%附近。

你買的那一隻債,跟 BND 差不多,都是公債佔一半以上
存續期間 duration 6.X 年
利率降1%, 資本利得就有 6% 以上
2020/8 美十年債來低新低 0.53%, BND也到最高點。
現在的情形,不是債卷牛市,債券牛式已經結束了。
現在 十年債來到 1.5%, BND就跌下來了。等到十年債接近 2%, BND 還要跌
不過跌得不嚴重,duration 不是很長。
底下 十年債,BND 5年圖,就差不多倒過來而已。利率下跌 BND 就上漲。
現在的關鍵是債券的好日子,2020年就結束了。
當然還有一些機會,如果美十年債又從1.5%降至 0%附近。




元大美債 20年,存續期間很長,對利率特別敏感
去年8月 51.3元,今天收盤 42.6,一年跌了 17%,扣掉2%股息,也還跌15%

我愛Keroro

如果這樣,那對於定期定額的人來說,因為無法預期未來的YTM,所以看現在YTM也沒意義,還是看長期年化報酬;對資產配置來說,債券就是求個能安心常抱,與股市關聯性小的部位,那報酬也不重要

2021-12-04 10:46
MiPiace wrote:
債卷一直處於降息階段...(恕刪)

我這三年投資債券ETF,年化報酬率約1.69%,M大估的很準~
最近要把BND改由國內複委託處理,希望配息退稅後,可以增加一滴滴報酬率~
我愛Keroro

這就是我的疑問,明明書上說YTM可以預估債券報酬,但是我實際上報酬卻不是如此,不解???或許如M大言,定期定額下,每次買的YTM都不樣吧

2021-12-04 10:44
還好我一開始學習投資看到的是
彼得林區 巴菲特等投資大師的書
他們是實際的長期投資贏家

為什麼要聽一個不知道投資績效好不好的人的投資看法?
騙子說話也看似很有道理,而且他們通常高學歷,像馬多夫之類的,所以對於知識份子特別有吸引力

每個人想要投資的契機都不同。我一開始是因為公司發的股票,發現資本市場的魅力。尤其台股,真是一個有趣的地方。
MiPiace

我一直都是以彼得林區為主,偶而用李佛摩做技術追高攻擊

2021-12-04 11:43
maratchou

對!彼得林區的書我看了六次還是七次,隨著投資經驗的增長,再看會有更多的體會。但還是有蠻多其他投資書籍值得看的!看長期贏家寫的書都蠻有幫助的!

2021-12-04 22:55
maratchou wrote:
尤其台股,真是一個有趣的地方。

閣下資本真的很雄厚。資本累積到一定數量,透過投資,其增長的速度遠比工薪收入多。所以年輕人剛開始真的要節衣縮食,盡早累積資本。
熱愛股債配罝的話,不曉得各位對 Portfolio Shield 的策略,有沒有什麼看法?

他的 youbue 節目是我看過,少數內容整理得很好的,看到他介紹自己的 portfolio shiled 組合,而且對傳統股債平衡的批評,讓我眼睛一亮。

https://stevenvanmetre.com/portfolio-shield/

他用這四支 ETF 來做組合,組合方式和比例沒有公開,介紹裡面只有說是看這四支的波動取低的來選該怎麼調,所以大致上的方法應該還是可以猜得出來。Alpha, Beta, DD 和 S&P500 的比較,看起來都相當好,有 Morning Star 標章。

Simplify US Equity PLUS Downside Convexity ETF (SPD)

Simplify Nasdaq 100 PLUS Downside Convexity ETF (QQD)

iShares Core Aggregate Bond ETF (AGG)

Simplify Risk Parity Treasury ETF (TYA)

從他顯示的數據來看,這種組合比傳統的股債平衡,好很多啊。他的 fund 就是 fund of funds,如果懂得背後邏輯,應該自己用這四支去組,有機會效果會接近才對。
myballsonfire wrote:
熱愛股債配罝的話,不(恕刪)

我是認為所有的避險都需要成本。
你列的這幾個,沒仔細看,有些看似用不同的方式取代長債,這類似股債平衡。
有些方式看似主動操作債券,也許像 舊債王 葛洛斯 的方法,賺取債券利差。
但畢竟有比較好的獲利,是必須要付出比較大的風險的,
(葛洛斯一世英名,晚年操作還是面臨巨大虧損,應該是市場變了,還是判斷失準了)
獲利/風險 是相配對的,不太可能獲利增加,風險卻減少。
比較可能是這些方法,在過去這段時間適用,效果比長債好。
但用回測的方式去做績效比較,我認為可以供參考,
但用到未來,會不會有同樣的效果,我是打問號的。畢竟現在的環境變的太快,跟以前很不一樣。

我嘗試想出一些避險方式,也試過一些
最終覺得效果不好,還是回到原點。
用攻擊股,防禦股的組合調整面對風險。偶而停損反彈減碼。
單一投資股票,簡單好掌控,比較理想。
不熟的,或需要判斷總經的,都不好掌握,盡量不碰。
債券,不是想像中簡單,跟總經有關,難預測未來。

ps:
彼得林區不避險,也不管總體經濟的起伏。
大盤下跌,他的投資組合也會下跌。
他用選股能力去避險。
選好股,buy and hold, 應該是最簡單的方式。
彼得林區bloomberg 訪談

And I say when the market went down I would always go down。
史上最強操盤手傑西李佛摩於1929年美股大崩盤時大量做空,變成全美最富有的人。但最終還是落得破產,並且得了憂鬱症然後自殺身亡。時勢造英雄,只是英雄也可能氣短。
MiPiace wrote:
我是認為所有的避險都(恕刪)


彼得林區其實會持續調整投資組合。他的持股最多高達千檔!他還是有看盤,也有助理幫忙下單、交易應該算頻繁。我自己平均年週轉率小於一。

我也是學他都維持高持股。但獲利了結某些持股後如果沒有值得下手的股票,也不會硬要買。比較常發生的是發現預期報酬更高的股票去換股。

我也是不避險,幾乎每次大跌都是持股滿滿的。金融風暴也是一年就過了,我有信心持有的股票經過風暴還會持續成長。看長不看短。很多日常波動都只是雜訊。除非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也只能認了。
MiPiace wrote:
我是認為所有的避險都(恕刪)


感謝提供看法。我的認知也是,一切的避險都需要成本。個人還是傾向,撿便宜時押滿,不確定時站旁邊看的策略,而且只挑指數下手,要閃人也跑得快,成本低,稅低。只是永遠體會不到翻倍再翻倍的高潮,因為膽汁分泌不足,一向只有低或無槓桿式的小孩子玩砂。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