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人工智慧導致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chalupa1 wrote:
TSSI is an Interpretation. "只是用一種新的方法解讀馬克思" it's about Temporalism vs Simultanuolism
但並無反駁董德剛之處 董德剛講的是馬克思理論基礎的錯誤
對啊 沒人否認 勞動者創造的價值 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董德剛認為: "剩餘價值裡面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有它的合理性,主要表現是強調了勞動在價值形成當中的主要作用。因為沒有勞動,其它都是死物,它不可能產生價值。勞動是主導力量。就這個意義來講,它是十分正確的。"
===
重點是 "所有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 <== 這句話是有疑慮的
部分價值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 ==> 是合理的
但 所有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 ==> 是錯的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主要是對剩餘價值的估計不夠確切" <== 那是董德剛客氣地講 用直白話說 就是錯的
董德剛說 馬克思的缺陷:
1) 否定資產資本的價值形成當中的作用 --
實際上,勞動和資產是形成使用價值的兩個源泉,也是形成價值的兩個源泉,光講勞動的作用是有片面性的。比如說,農民種兩塊土地,一塊土地肥沃,一塊土地比較貧瘠,投入了同樣的勞動,以及種子、肥料等等,但是兩塊地打糧不一樣多,好地肯定打糧多,在同樣的市場價格下,多打的糧食代表著更多的價值,這同土地當然是有關係的,不能否認土地在價值形成當中的作用。這是一個例子,但是,帶有普遍性。實際上,我們的各種企業都有生產資料,特別是生產工具的問題,他們的地位和作用就相當於農民的土地,這是勞動價值論的第一個缺陷。
"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生產資料只是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新的價值" <== 在價值形成過程中 "生產資料,特別是生產工具" 是可以創造價值
用白話說 世界首富創新出來的 Amazon平台概念或Cloud 在2000年前是不存在的生產資料/生產工具
這種新創生出來的"生產資料"/"生產工具"不只為他帶了財富 也為消費者帶來了低廉及便利的價值
馬克思不能否定這種價值
2) 否定自然資源的價值 --
勞動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不包含人類的抽象勞動。這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在當代世界,任何資源都不能任由人們隨意索取,要取得它們,就必須付出一定的價值,或者生產出它們的替代品,也要耗費一定的勞動和資源。這些東西都是有價值的。這是勞動價值論的第二個缺陷。
董德剛講得清楚 這個不用白話解釋
馬克思不能否定這種價值
可是您卻說:"第二,董德剛指責勞動價值論不承認自然資源有價值,說這不符合實際。".
您又說:"董德剛以自然資源沒有價值、卻有價格為依據,譴責勞動價值論有缺陷,只能證明他的無知。"
董德剛他明白地說"這些東西都是有價值的" (您到底有沒有過念啊?) 所以您也是認為 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嘍?
您在文辭上說董德剛是錯的 但事實上 按上下文 文意邏輯上 您又是與董德剛在同一方: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 不是嗎?
3) 否定經營管理勞動價值 --
勞動價值論比較強調的是操作性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而對經營管理勞動,特別是經營勞動這種高度複雜的勞動是有所忽視的。實際上,經營勞動是比管理勞動更重要的勞動。比如對資本的投資,即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不可缺少,它也是社會必要勞動的一部分。而這種高度複雜的勞動是創造更高價值的。
用白話說
等量的錢--不同的投資 同樣的工具--不同的經營 是可能有不一樣的產出
王永慶/郭台銘 的經營管理勞動 不是零價值 是有創造價值的
巴菲特 對資本的投資 的經營勞動 不是零價值 是有創造價值的
馬克思不能否定這種價值



周新城:中央黨校教授董德剛,不懂馬列卻狠批馬列!
周新城:中央黨校教授董德剛,不懂馬列卻狠批馬列!

字號: 大 中 小
這裡需要提醒董德剛教授,你說的這番話,普通人說說也就罷了,儘管是錯的,大家可以不深究;你是中央黨校哲學部副主任,教學骨幹。黨校姓黨,你的任務是給高級幹部教導馬克思主義原理,幫助學員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的。從你嘴裡說出勞動價值論有缺陷、剩餘價值學說不能解釋實踐的話,請想一想,與你的身份相符嗎?黨校的教授,理應把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職責。狂妄地攻擊、批判馬克思主義,不僅暴露出自己的無知,更表明自己沒有資格站在黨校的講壇上。

周新城:中央黨校教授董德剛,不懂馬列卻狠批馬列!
一、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它使得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而勞動價值論是剩餘價值學說的基礎。否定了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學說,就顛覆了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

恩格斯在總結馬克思科學工作的成就時提出,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發現,一是歷史唯物主義,二是剩餘價值理論。他指出,由於剩餘價值理論的確立,人們就可以科學地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從而為社會主義運動奠定理論基礎。

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的劃時代的功績,「它使得明亮的陽光照進了經濟學領域,而在這個領域中,從前社會主義者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樣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此為起點,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的。」[1]

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2],它使得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

剩餘價值學說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沒有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也就不會有剩餘價值學說。道理很簡單:按照勞動價值論,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資本不能創造價值,資本獲得的利潤是工人剩餘勞動(即必要勞動之外的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這就揭示了資本獲得的利潤的來源,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利潤不是資本創造的,而是掠奪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這一論斷科學地闡明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關係。假如不僅勞動、而且資本也創造價值,資本也是價值形成的一個要素,那麼資本獲得的利潤是資本自己創造的,剝削就不存在了,資本獲得利潤、勞動獲得工資的資本主義制度就是最合理、最和諧的了。「歷史應該到此終結」,社會主義也就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取代資本主義。

所以,勞動價值論是整個政治經濟學最基礎的理論,把勞動價值論否定了,或者搞糊塗了,整個政治經濟學就被顛覆了,科學社會主義也就站不住腳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都堅持、捍衛勞動價值論,而自古典經濟學家以後的所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庸俗經濟學家)都集中力量攻擊、歪曲勞動價值論,如何對待勞動價值論,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試金石。這是可以理解的。
二、馬克思是怎麼論證勞動價值論的?


凡是讀過《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編的人,只要不帶偏見,都會被馬克思闡述勞動價值論的理論邏輯所征服。它一環扣一環,絲絲相扣,邏輯極其嚴密,令人不能不信服。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關於勞動價值論的合理的內容,建立了自己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是在分析商品生產一般時提出並論證勞動價值論的。也就是說,他的勞動價值論適用於一切商品生產社會(包括簡單商品生產、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社會主義商品生產)。2000年前後討論勞動價值論的時候,有人提出什資本主義勞動價值論、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那是他們編造出來的。勞動價值論只有一個,沒有這樣兩個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指出,任何商品都具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一方面是一種可以用來滿足人們的一定需要的物品,這就是它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它又能用來交換別種物品,這就是它的交換價值。而商品之所以能夠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換,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即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凝結,這就是價值。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不過是價值的表現形式。所以,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

所有商品都是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生產出來的,所以,商品二重性是由勞動二重性決定的。人們每一種具體形式的勞動能夠生產出一種特定品種的產品,以滿足人們一種特定的需要,這就是說,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是,各種商品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共同的、同質的東西——價值,正因為有價值,它們之間才能進行交換。這種同質的價值,不可能由不同形式的勞動即具體勞動創造出來。因此,生產各種商品的勞動除了不同的具體勞動的一面外,還有相同的一面,即它們都是人類勞動力(包括腦力和體力)在生產上的一種消耗或支出。這種撇開了勞動具體形式的一般的人類勞動,即抽象的、無差別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就是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

馬克思說:「一切勞動,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另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就具體的有用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生產使用價值。」[3]

可見,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4];

第二,作為不同商品交換基礎的價值,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因此,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

第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

第四,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勞動價值論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邏輯嚴密,顛撲不破,不存在任何缺陷。董德剛說勞動價值論存在缺陷,那只能是自己不懂,反而把馬克思已經說清楚的事情搞成一盆漿糊。這就是他的本事。他卻可以把這種本事稱之為「創新」。

三、駁「勞動價值論有缺陷論」

董德剛說:勞動價值論有三大缺陷。

「第一,它否定了資產、資本在價值形成當中的作用,這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實際上,勞動和資產是形成使用價值的兩個源泉,也是形成價值的兩個源泉,光講勞動的作用是有片面性的。」

「第二個缺陷,勞動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不包含人類的抽象勞動。這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第三個缺陷,勞動價值論比較強調的是操作性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而對經營管理勞動,特別是經營勞動這種高度複雜的勞動是有所忽視的。實際上,經營勞動是比管理勞動更重要的勞動。」[5]

對此三條,我們稍微說幾句。

第一個問題,董德剛把使用價值生產與價值生產混淆在一起了。

在商品的使用價值生產過程中,不僅勞動,而且生產資料(資產、資本)都參與了,都起了作用。勞動和生產資料一起,都是商品使用價值形成的要素。誰都明白,光有勞動,沒有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什麼東西也生產不出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5章裡,贊成威廉.配第的話:「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財富」,就是使用價值。這是生活常識,似乎不需要這位大教授來強調。

說到商品的價值,事情就不一樣了。價值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指的是商品交換的基礎。不同商品,是不一樣的東西,怎麼能夠交換呢?按照什麼比例來交換呢?這就必須找到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抽象勞動的凝結。所有的商品都是勞動的產物,它們都耗費了人的腦力、體力,這一點正是所有商品的共同點。商品是按照它所耗費的勞動量進行交換的。所以,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生產資料(用董德剛的話來說,就是資產、資本)參與使用價值的生產,是使用價值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生產資料只是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新的價值,不會新增加價值的一個「原子」。這點道理,每一位大學生,只要學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都是知道的。

董德剛不區分使用價值與價值,把使用價值生產與價值生產混為一談了。這位大教授,連普通大學生都明白的事情都搞不清楚,過反來卻指責勞動價值論有缺陷,豈不令人齒冷?

第二,董德剛指責勞動價值論不承認自然資源有價值,說這不符合實際。


為什麼這個論斷「不符合實際」呢?他卻沒有論證。猜測起來,理由可能是自然資源有價格吧。例如,土地是自然存在的,沒有經過勞動,按照勞動價值論,土地是沒有價值的。土地卻是有價格的,可以買賣。董德剛大概就是依據這個實際來譴責勞動價值論有「缺陷」的吧:你看,土地既然沒有價值,怎麼能有價格呢?這不是勞動價值論的缺陷嗎。這裡,董德剛把價值與價格混淆在一起了。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要通過價格表現出來。但兩者不是一回事。

在商品社會裡,有的東西不是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但可以買賣,可以有價格。馬克思就分析過土地價格問題。他指出,土地價格不過是地租收入的資本化。在土地私有制條件下,憑藉佔有土地就可以獲得地租。因此當某個人把這個土地收益權轉讓給他人時,他自然要索取相應的代價。這就是土地的價格。土地價格不是價值的表現,而是土地收益權轉化來的。

所以馬克思指出,土地價格「並不是土地的購買價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購買價格。」[6]

正如股票是一張紙,沒有價值,但它可以帶來股息收入,把股息按照銀行利息率轉換成資本,這就成了股票的價格,可以買賣一樣。

董德剛以自然資源沒有價值、卻有價格為依據,譴責勞動價值論有缺陷,只能證明他的無知。
(你想想看馬克思說黑奴也有個購買價格 也能帶來收入)

第三,董德剛譴責勞動價值論忽視經營管理勞動,這是他的想像。

馬克思講勞動價值論時,說的是人們生產商品時耗費的腦力、體力,即抽象勞動,凝結成價值,從來沒有說只有「操作性勞動」、體力勞動才創造價值,而忽視經營管理勞動。如果馬克思有這個意思,請引用馬克思的話來證明。恐怕一句也找不到吧。相反,馬克思專門談到,複雜勞動是倍加的簡單勞動,它可以在相同時間裡比簡單勞動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經營管理勞動算是複雜勞動吧。可見馬克思從來沒有把創造價值的勞動侷限於體力勞動、操作性勞動。

董德剛想批評馬克思,必須先把馬克思的思想搞清楚。把自己想像的事情,強加到馬克思頭上,然後加以批判,這種學風實在不足為人稱道。
四、剝削的根源是私有制。等價交換不能否定剝削

董德剛說:「剩餘價值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由於勞動價值論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所以,剩餘價值理論也存在不足,主要是對剩餘價值的估計不夠確切。這同對剝削的理解有關。剝削問題,現在我們沒有完全搞清楚。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理論界對什麼是剝削,爭論不休;這是學術層面的問題。另一方面,很多實際工作者、不少幹部和群眾的一些認識也表明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比如,很多人認為剝削是同私有制相聯繫的,發展私有制就是發展剝削,認為投資回報都是剝削,因為投資回報是錢生錢,對多生出來的錢的佔有就是剝削。還有人認為,等價交換形式上是平等的,實際上是不平等的,它掩蓋剝削。這樣一些認識,同我們的實踐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在實踐上,我們總結多年的經驗和教訓,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包括發展私有制經濟,人家說你發展剝削;我們要發展經濟就要大力引進國內外投資,而引進投資就必須給所有者一定的回報,人家說投資回報都是剝削;我們現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尊重價值規律,它的基本表現形式就是實行等價交換,人家說等價交換掩蓋剝削;可見,這些認識都是同我們的實踐打架的。」

這一大段話。除了第一句話(即「剩餘價值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是正確的外,其餘都是一盆漿糊。

大體捋一下,有這樣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麼叫剝削,剝削的根源是什麼?

懂一點馬克思主義的人都知道,剝削是一種社會關係,指的是佔有生產資料的階級無償地佔有喪失生產資料的階級的剩餘勞動創造的價值這種關係。這本來是很清楚的事情,既然董德剛以為剝削問題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深奧問題,我們不得不多說幾句,講一點馬克思主義關於剝削的基本原理。

首先,剝削是一種歷史現象。人剝削人的現象是人類社會進入奴隸社會以後開始出現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剝削不是永恆的。在原始社會,當時極其落後的生產力以及原始公社的所有制,使得人與人之間不可能產生剝削關係。人們集體勞動獲得的產品,不屬於某個個人或家庭,而是在原始部落成員中平均分配,否則人們就無法生存。在社會主義社會裡,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為消滅剝削奠定了基礎,人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誰都不能憑藉生產資料來無償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了。當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剝削將被永遠地、徹底地消滅,人們將只能從歷史書和博物館裡瞭解到人類社會曾經存在過人剝削人這種荒誕不經的現象。

剝削是人類社會發展特殊歷史階段上的一種經濟關係。第一,人剝削人的現象,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發展這樣一種水平所決定的:一方面,「一切部門——畜牧業、農業、家庭手工業——中生產的增加,使人的勞動力能夠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7]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人們已經有可能生產剩餘產品。沒有剩餘產品,就不可能有剝削;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還沒有達到既可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又有剩餘去增加社會資本和進一步發展生產力」[8],也就是說,生產力還不夠發達。如果生產力的高度發達,使得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需要和生產需要都可以得到充分滿足,剝削現象就可以得到根除。剝削是在生產力既有一定程度發展而又沒有達到高度發展的條件下出現的。


第二,剝削是在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剝削與私有制共存亡。從歷史上說,人剝削人的現象是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而出現的。原始公社是不存在剝削現象的。原始公社的瓦解,「財富積聚和集中在一個人數很少的階級手中」,私有製出現了,掌握生產資料的階級就有可能利用這種經濟力量去剝削沒有生產資料的階級。生產資料佔有的不平等,有人佔有生產資料,有人卻喪失生產資料,這是產生剝削的根源。私有制的不同形式決定了剝削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奴隸制是古希臘羅馬時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個剝削形式;繼之而來的是中世紀的農奴制和近代的僱傭勞動制。這就是文明時代的三大時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公開的而近來是隱蔽的奴隸制始終伴隨著文明時代。」[9]只有消滅了私有制,人剝削人的現象才會最終消失。

第三,剝削是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之間的一種經濟關係。並不是所有的私有者都是剝削者。個體農民、手工業者是私有者,但他們不是剝削者,因為他們是靠自己的勞動使用自己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他們既是私有者,又是勞動者。這裡,生產資料與勞動力是直接結合在一起的,這排除了剝削的可能。剝削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間接結合方式的產物。間接結合是指這樣的情況:社會分成佔有生產資料的私有者和喪失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兩極,生產資料與勞動力是相分離的,只有通過生產資料所有者作為中介,才能實現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才能進行生產。在這種結合方式下,生產資料轉化為吸收別人勞動的手段,不再是勞動者使用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使用勞動者了。生產資料所有者憑藉手中掌握的生產資料,無償地佔有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產品,這就是剝削。生產資料公有制之所以能夠消滅剝削,就是因為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佔有,這時,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在更高層次上又直接結合在一起了。

可見,剝削是以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為條件,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私有者利用生產資料所有權無償佔有勞動者生產的剩餘產品這樣一種經濟關係。在這個問題上,除了腦子一盆漿糊的人外,似乎沒有什麼可爭議的。說這個問題爭論不休,這是董德剛的想像。

第二個問題,等價交換同剝削是什麼關係,是不是等價交換就不可能有剝削了?

董德剛最反對「等價交換形式上是平等的,實際上是不平等的,它掩蓋剝削」這個說法了,他認為。這樣的認識,「同我們的實踐是完全背道而馳的。」為什麼說「等價交換掩蓋剝削」就不對,就同實踐背道而馳了呢?他又沒有作解釋。他的思想,大體上可以這麼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是等價交換的,交換商品的人們無論形式上,還是實際上都是平等的,這就不可能存在剝削,談不上掩蓋剝削。說等價交換還會有剝削,這就同實踐背道而馳了。

等價交換與剩餘價值(剝削)的矛盾是經濟學說史上的老問題。這個問題是導致李嘉圖學派瓦解的一個因素。李嘉圖學派堅持勞動價值論,這是他們科學的方面。但他們沒有區分勞動和勞動力,認為資本家在市場上按價值購買的是勞動,而勞動的價值就是勞動創造的價值,這樣他們就陷入了一個矛盾:價值規律與剩餘價值規律的矛盾。如果根據價值規律,資本家按勞動的價值購買勞動,那麼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就全部給了工人,資本家就不可能獲得剩餘價值,也就是說,等價交換就不可能有剩餘價值;如果資本家要獲得剩餘價值,就必須在市場上按低於價值的價格購買勞動,這就違背了等價交換原則,也就是說,要獲得剩餘價值就必須違背價值規律。李嘉圖學派怎麼也解不開這個疙瘩了。董德剛也遇到這個疙瘩,也解不開了。

馬克思把勞動與勞動力嚴格區分開來,這就解開了「謎底」。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到的是工人的勞動能力,即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勞動是一種活動,它不可能成為商品。勞動力則是商品,這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出現這樣一種特殊商品的條件是:勞動者喪失了生產資料,變成一無所有,但人身是自由的,他只能出賣勞動力為生。勞動力的價值是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而它的使用價值則是能夠創造價值的勞動。資本家在市場上按照勞動力價值購買勞動力,然後驅使工人進行勞動。工人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也就是勞動力使用價值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創造的價值超過了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這就形成了剩餘價值。這樣,在流通領域中是等價交換,符合價值規律;而在生產領域中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勞動過程)創造了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剩餘價值。價值規律與剩餘價值規律並不矛盾。

等價交換與剩餘價值生產的統一,這正是資本主義剝削的特點。這種剝削關係是在自由、平等、人權的掩蓋下形成的。工人人身是自由的,他接受資本家的僱傭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且在市場上資本家是按照勞動力的價值購買工人的勞動力的,實行的是等價交換。馬克思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景象。他說:

「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裡佔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藉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後結果。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佔有者發生關係,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所有權!因為他們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使他們連在一起並發生關係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正因為人們只顧自己,誰也不管別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預定的和諧下,或者說,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體有利的事業。」[10]

這個世界最公平不過了,這正是資產階級公平觀的基本依據。然而:

「一離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庸俗的自由貿易論者用來判斷資本和僱傭勞動的社會的那些觀點、概念和標準就是從這個領域得出的,——就會看到,我們的劇中人的面貌已經起了某些變化。原來的貨幣佔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佔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11]

這就叫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董德剛能反對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深邃、文筆犀利的論斷嗎?

第三個問題是,講剝削是不是就同我國的實踐相矛盾?

董德剛喜歡拿實踐來說事兒,好像我們既然鼓勵、支持私營經濟發展,就不應該再講有剝削了,更不能講私有制是剝削的根源了,再談論剝削問題彷彿就同實踐不一致了。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不高、發展又不平衡,非公有制經濟(即私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在發展經濟、提供就業、繳納說收、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在政策上予以鼓勵、支持。但在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中存在剝削,這是客觀的事實,只要是私有制,只要是僱傭工人進行勞動,就存在剝削,這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你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只要存在這種經濟條件,剝削總是存在的。人的認識必須正視現實,而不能擰著事實來。

我國對待非公有制(私有制)的政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前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晶,政策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具體國情,而不能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我們黨在制定對待非公有制經濟的鼓勵、支持和引導的政策的時候,從來沒有否定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存在僱傭關係和剝削。被鄧小平同志評價為「一個字都不能動」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

「私營經濟是存在僱傭勞動關係的經濟成分」,「私營企業僱用一定數量的勞動力,會給企業主帶來部分的非勞動收入。」[12]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1989年8月的中央9號文件又強調:

「私營企業主同工人之間實際上存在著剝削與被剝削關係。」[13]

正因為私營經濟存在僱傭勞動關係、存在剝削,因而它同社會主義本質(消滅剝削)有一定矛盾,所以我們對待它的政策,除了鼓勵、支持它發展之外,還有另一個方面,即引導它朝著有利於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對私營經濟實行鼓勵、支持和引導,是一個完整的政策。我們黨從來不隱諱私營經濟存在剝削,這一點恰恰被董德剛忘記了,或者故意視而不見了。

談到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有兩個問題值得提出來。

第一,我國的改革開放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這是我們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證。但不可否認,我國的改革遭到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干擾,在經濟領域主要是新自由主義的干擾。因此有的實踐是錯誤的。例如,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私有化的做法,大量出售國有企業,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公有制比重大大下降。這顯然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也違背中央決策的。我們決不能根據錯誤的實踐來要求修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第二,有一點也是需要提醒董德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反映,是普遍真理,不會因為條件變化而改變的。政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情況相結合的產物,是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的。但怎麼變,也不能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因為政策的調整就要求修改理論,就說馬克思主義某個原理錯了,這是機會主義的做法。這種做法,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是經常可以見到的。
五、關鍵是要認真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有一位老教授曾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文章,感慨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出現一種怪現象:「不讀馬列,不懂馬列,卻使勁批判馬列。」

他說,不懂馬列,並不要緊,只要肯學就行,偏偏又不肯學。不學也罷,卻還使勁批判馬列,這就不能容忍了。越是不懂馬列,越敢批判馬列,批馬列的膽子還越大,真所謂「無知者無畏」嘛!


我把這段話送給董德剛教授,也許是貼切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理,讀過《資本論》的人都會懂得的。看來董德剛教授沒有讀過《資本論》,也許讀了卻沒有讀懂,卻猛批勞動價值論「有缺陷」,剩餘價值學說不確切,違背「實踐」。我真佩服董德剛教授的膽量!

這裡需要提醒董德剛教授,你說的這番話,普通人說說也就罷了,儘管是錯的,大家可以不深究;你是中央黨校哲學部副主任,教學骨幹。黨校姓黨,你的任務是給高級幹部教導馬克思主義原理,幫助學員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的。從你嘴裡說出勞動價值論有缺陷、剩餘價值學說不能解釋實踐的話,請想一想,與你的身份相符嗎?黨校的教授,理應把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職責。狂妄地攻擊、批判馬克思主義,不僅暴露出自己的無知,更表明自己沒有資格站在黨校的講壇上。

從董德剛這類人物身上出現的「不懂馬列、不讀馬列,卻猛批馬列」的現象,可以懂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利於從源頭上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也有利於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和運用。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就談不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他還說:「鄧小平同志說,讀馬列要精,這個『精』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導師們的經典著作」。他強調「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14]

這說到了當前理論工作的關鍵。

當務之急是要認真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註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4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寧選集》,第2卷,第3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必須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價值」這個概念,同經濟學上講的價值區分開來。日常生活中講的「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和效用,類似於經濟學上的使用價值。

[5]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5月9日電。

[6]《資本論》,第3卷,第7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6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3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3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5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習近平:《做好新形勢下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學習時報》2010年10月25日。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chalupa1 wrote:
講了這麼多
那請問馬克思到底有沒有否定經營管理勞動價值??
您是到底同不同意這個論點? 董德剛 說: "實際上,經營勞動是比管理勞動更重要的勞動。比如對資本的投資,即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不可缺少,它也是社會必要勞動的一部分。而這種高度複雜的勞動是創造更高價值的。"
您說:"第三,董德剛譴責勞動價值論忽視經營管理勞動,這是他的想像。"
您又說:"馬克思從來沒有說只有「操作性勞動」、體力勞動才創造價值,而忽視經營管理勞動"
那您是說董德剛誤解了馬克思: 其實馬克思是同意經營者活動有價值嘍?
馬克思認為 像王永慶/郭台銘/巴菲特的經營者是有價值的 那很好啊
那樓主也是同意 王永慶/郭台銘/巴菲特的價值嗎? 那對他們身為首富/富翁的身份 還有什麼好說的...
"還有你說貼的那篇連結 那個董德剛早已在2007年過世了" <=== 講了人家董德剛幾次不入流 終於回頭改文了
但人死了 所說的話就是錯了嗎? 馬克思也是死人 所以您是想要說什麼?


21世紀資本論作者 皮凱提 就論述過股份制公司經營管理到底是不是勞動價值

比如CEO或公司高管 都給自己股票分紅和選擇權

在本世紀中葉兩者的大句沒現在這麼大,後來致惡種差距從幾十倍擴大到了上百倍

答案是越靠近高層就越靠近資本家的

公司高館是透過公司內部的委員會給自己定價的

同時還有職務上的權力利用內線交易和質押自己的股份給銀行來拉高股價

這都不是透過經營而獲得的高薪 是一種剩餘價值

公司高管例如CEO的薪水是自己給自己定價的


因為他們有權利回購庫藏股

在利用資訊不對稱優勢和內線交易 質押給銀行和轉低壓股票高槓桿拉高股價來給自己獲利(資本利得)

已獲得股票選擇權和分紅


1.人類智商是常態分布和高斯分布的 極端聰明和極端愚笨的都是少數

2.但是人類財富卻是怕雷托分佈的(寡律分佈)

所以統計學上來講完全否定公司高管是靠自己經營能力或聰明才智高過常人300~600倍的收入


樂施會做過統計,如果把全球最富500人的財富總和大約等於最貧困的全球35億人口財富相等
根據彭博新聞社報導,500位最富有人士在2017年的資產增長總計達1兆美元。
根據樂施會在2017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前8位元富豪所持有的資產總額已超越全球一半最窮人口的財富。
這最窮的一半人口包括印度和孟加拉類這類國民所得不足2000美元的國家 印度的窮人只有美國藍領階層平均收入的1/20
這500人可以裝進一架空中巴士飛機裡,卻比35億人的總智商更聰明嗎大錯特錯
是這35億人口的總勞動和貢獻遠遠高過500人 他們只是生在窮國被跨國資本剝削而已

全球富豪Top500之資產淨額由2000年不到1兆美元,至2015年已成長為超過7兆美元。
你以為這500人比35億人裡面智商聰明幾億倍嗎?35億人當中一個天才也沒有嗎 腦袋醒醒吧
他們只是出生在窮國 沒有資本可以剝削人再聰明都沒有用而已







如果說美國CEO比較偉大

那麼丹麥和挪威 等歐洲社會主義國家CEO就不偉大了?

憑甚麼人家現在還維持原狀


他們的收入和基層員工的差距 從上世紀70年代的幾十倍成長到現在300~600倍收入差距

這是英美資本主義模式赤裸裸的剝削和找藉口



丹麥 CEO薪水只有一般員工48倍 奧地利36倍

相較於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 ,美國CEO平均工資收入是基層員工的354倍

這還只是工資而已 美國許多CEO工資只領1塊錢工資 不包括資本利得

還沒把股票選擇權分紅和高槓桿質押股票 回購庫藏股

和轉投資 內線交易 和掛名親戚朋友 這類隱藏收入加計進去



abc003 wrote:
人類智商是常態分布和高斯分布的 極端聰明和極端愚笨的都是少數

但是人類財富卻是怕雷托分佈的(寡率分佈)

所以統計學上來講完全否定公司高管是靠自己經營能力或聰明才智高過常人300~600倍的收入...(恕刪)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全世界有多少人看得懂?能做類似創造發明的人數就更少。

創造發明是無中生有,貢獻度比例是 1/0=無限大。

真正被剝削的是這些少數的創造發明人而非大多數一般勞工。因為大多數的勞工是沒什麼產值的如之前所述,甚至有些人的產出還遠不如牲畜。




weird@ wrote: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全世界有多少人看得懂?能做類似創造發明的人數就更少。
創造發明是無中生有,貢獻度比例是 1/0=無限大。
真正被剝削的是這些少數的創造發明人而非大多數一般勞工。因為大多數的勞工是沒什麼產值的如之前所述。


狹義相對論和羅論茲變換學過物理課我可以看的懂
廣義相對論的數學方程看不懂
因為需要黎曼幾何的數學工具 但是基本原理我是懂的
愛因斯坦說那句話化的年代和現在不同,是在20世紀初
現在全世界至少有上千萬的理工科大學生能看得懂狹義相對論

那你真該看看我第7頁就已經說的東西
人工智慧導致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沒有拿到1塊錢專利收入

反而是科學本身也可以被剝削而再生產 例如製藥公司的例子


weird@ wrote:
基本上資源(ex陽光)或資訊(ex物理特性)是無限的,而價值則是資源或資訊的可利用性(由技術轉換),
資本則是技術的累積,也可說是過往的剩餘價值的累積,若從現在去推算過去的剩餘價值累積或許會覺得過去的剩餘價值被低估, 問題是當下並無法去估算未來技術累積後的價值。
假設未來創造了一部AI 所產出的價值可滿足所有人的慾望,那時人們將不再工作,所以勞務產出的價值是0。
這時若有一個人獨佔了這部AI, 則其他人都成了無產階級,這時要如何說此人掠奪了他人勞務產出的剩餘價值?
資本家的確掠奪了一些東西,但不完全是勞務產出的剩餘價值。 不如說是掠奪了人類智慧結晶(技術的累積)。


沒人說勞務產出才能有剩餘價值

所謂勞動的二重性

腦力勞動 VS 體力勞動

具體勞動 VS 抽象勞動

簡單勞動 VS 複雜勞動

都被馬克思認為是勞動,

所有種類的勞動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掉腦力勞動 抽象勞動

就算是那些最簡單的工作也是存在抽象勞動,否則機器會代替其存在

比如一般人感覺簡單連3歲小孩都會的東西(都隱含抽象勞動)從一堆圖片中辨認貓的圖片

圖片可能有100萬張有些沒貓有些有貓 做久了就會認為是機械勞動

Google研發出能辨認圖片貓的圖案 是用深度學習的演算法(人腦辨認圖案就是抽象勞動)

就算是簡單的機械式重複的工作也是包含或多或少的抽象勞動

包括掃地這樣的工作,否則他會很容易被便宜的機器代替

比如說科學家發現某一規律 在進行抽象勞動

也是可以被剝削的

比如資本家雇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勞動 買下他們的專利成果

然後躺著收專利費,讓科學家努力去工作

就可以利用「科學當資本」擴大再生產科學

最終研發出替代腦力和抽象勞動的AI 所有價值規資本家所有

一樣可以「異化抽象勞動」本身達到剝削剩餘價值的目的


比如取代醫生的大數據醫療 取代一部分人腦分析

過去認為不可能被取代的腦力和抽象勞動現在已經可以一部份被深度學習算法取代掉


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原理」是美國大學的明星課程?


weird@ wrote:
資本增殖的奧秘在新技術的累加並不是等比例的增加。
再來是這增值的部分在現今並不一定是人類勞動產出。例如AI演算法發明人訂一套規則和提供大量的資訊,由機器去處理後產生了另一套新的規則,而這新規則(新技術)非原AI發明人所能理解。
最後則是這部分的價值應該如何分配?


1.AI演算法也是科學家的一種抽象勞動,新演算法也是來源於舊的算法中的自動學習或類似功能

資本家也可以透過購買專利權,購買科技公司股票雇傭科學家、工程師的抽象勞動被無償佔有

因此才有異化勞動

2.資本主義增值的奧祕就是不斷用「剩餘價值」進行擴大再生產

勞生產率才增加,技術才進步 成本才能不斷降低

3.舉個例子來說明歐美的大型製藥公司在美股S&P500裡的公司價值怎麼創造出來?

只做研發不事生產, 10年營收千倍增

國際藥廠為了降低營運成本,開始將新藥研發委託外面的研究單位,代為分析藥物成分、進行毒理、藥理等早期臨床實驗,因而衍生製藥外包服務業,也成為生技業近年的發展趨勢。

製藥外包服務業替藥廠減少人力,加速新藥研發,這幾年市場成長每年約15%,但是藥品市場其實只成長僅5%,可見製藥外包的潛力商機。

透過中國和印度等國的低工資來壓縮研發成本,這這些國家的碩士畢業生不可能有幾十億的資本去創一間製藥工資

因此只能加入製藥外包的業務給資本家打工,研發的成本被壓縮到極低 更有效率的研發團隊分工合作

最後製藥的專利權和所有權 不歸研發外包公司 也不歸中國和印度科學家和工程師所有

而是歸躺著賺錢「領被動收入」的製藥公司大股東,

可能是「某個躺在沙特阿拉伯王室」並透過「主權財富基金」海外投資躺著領錢現金流的大股東


也可能是某個歐美的頂級富豪投資其股份,因此科學家越努力就幫助國外資本家賺越多錢

錢越多就可以買越多專利,更加地壓低印度科學家的工資 同時也壓低歐美國家的內需產業研發白領的工資



這就是一種「資本的異化」也是「抽象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異化」

但是我在第7頁也說過了

資本本身是過去的「活勞動」累積的死勞動存量

這種死勞動存量產生了「異化」 不斷的變的價值越來越大

反過頭來回去剝削現在的活勞動,所以勞動者越努力就會越貧窮

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包括AI和機器人和所有一切生產資料

都是過去歷史上活勞動「累積的死勞動存量」


馬克思的異化論

產生這種內在矛盾和異化的原因是生產資料私有制

但是馬克思不不反對消費品的私有,個人物品和消費品是可以私有的

另外這種異化還體現在

低端產業被高端產業剝削

做硬體的被做軟體的剝削

做實業的被做金融的剝削

搞科學的被搞專利的剝削

做製造的被做品牌的剝削

努力創新的被壟斷價格的剝削

搞生產的被搞通路的剝削

努力工作的被做房地產的剝削

掌握知識資本和信息不對稱的剝削

窮國被富國剝削

這都是異化的形式之一

創造價值最多的永遠是前者,佔有價值的永遠是後者

完全的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一種反作用力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的生產關係

weird@ wrote:
其實大多數人的勞動是沒什麼價值的,尤其在資訊時代更明顯,常常是少數人產出極大多數價值。
土地的特殊性不過是天然資源中容易被轉換成可利用的價值, 若科技可克服其他資源的轉換利用,土地就不具什麼特殊性。
假設有個天才創造個人工智慧可以將無限的天然資源(ex太陽能)轉換成人類可以利用的價值,那此人可以說產出了的世界上所有的價值?
生命畢竟有限且人類智慧有著先天差異,但被創造出的人工智慧卻是生命無限且可輕易複製。當此人工智慧的創造人過世後AI產出的價值該如何分配才是公平?


其實這裡牽扯到勞動的質量和數量,簡單的勞動和複雜的勞動

馬克思也說過 科學家研究科學是一種抽象勞動 是價值被低估最多的勞動

不可能用一桿子打翻一船人

有一種非勞動比如房地產業務 金融從業人員 保險業務員 律師 賣淫的GDP

這些占了美國GDP一大半的 非生產性勞動都沒有創造價值 只是轉移剩餘價值


這也是前蘇聯在計算國家產值,

不採用「聯合國國民會計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 」統計GDP的原因

所以蘇聯不計算GDP,

但是蘇聯1980年當時工業產值超過美國 美國加計服務業GDP才超過蘇聯經濟規模

但馬克思認同有一部份是生產性的服務業,給人剪頭髮 老師 醫生 科學家這些都是有產生價值的勞動

還有一點 如果低階工作的勞動沒價值資本家就不會付工資了

工人創造的價值一定要超過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工資價值才可能有剩餘價值

資本家才願意付費

比如工人給資本家創造1萬元 資本家只付了5000元工資

因此工人才可能有工作做 也就是所謂資本家無償佔有剩餘價值5000

不能說工人就沒創造價值,建議你把基本概念搞懂再來













weird@ wrote:
這種死勞動存量產生了「異化」 不斷的變的價值越來越大

反過頭來回去剝削現在的活勞動,所以勞動者越努力就會越貧窮...(恕刪)


看得懂相對論的人數在全球人口的比例下還是少數,這也僅只看得懂而已,能加以利用創造新技術更少。

所謂「異化」不過是新技術導致更有效率的產出(指數成長,非比例成長),相對令勞動產出的市場價格崩跌。

的確有些勞動產出被資本家剝削,但本來就沒價格的勞動談不上是被剝削。
一個商品對消費者而言,到底實際具有多少的效用?消費者主觀的認定就是該商品的價值 ( Value ),而透過經濟機能所體現出來可以量化的是價格( Price )。在經濟效率能充分運作的情況下(例如想買一定能輕易買得到,想賣也一定能輕易賣得掉),那麼價格就會與價值一致,也就是兩者之間不存在轉換的套利空間。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說來很難具體解釋價格與價值的差異,大多數人無法明確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

簡單說,一個人(甲方)在滿足生存需求後的勞動產出可以稱為勞動剩餘,而決定此勞動剩餘產生價值的主要因素是另一個人(乙方)的需求,交易的方式可以是勞動剩餘/貨幣/實物等等,這些統稱為價格.而勞動剩餘/貨幣/實物存在價值與價格的兩面性.換言之,市場需求決定勞動剩餘價值,而市場供給決定勞動剩餘價格.

馬克思的年代確實存在勞動剩餘價值被剝奪的事實,主因在於市場價格的高度不透明,但伴隨著生產力的演進與資訊的高速流動,缺乏交易價值的勞動剩餘反而導致了交易價格的崩盤.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確實成功的帶動全球化發展,但只能說是掠奪他國自然資源與透過磁吸他國優秀人才供其持續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進而將相對勞動剩餘價值低的產業轉移至其他國家.這裡包含了落後國家自身的生產力不足的需求與西方世界創造需求的手段(石油美元/意識形態/文化殖民等等).

這種西方世界建構的金字塔型態社會分工結構在世界大範圍上受到菁英分子的喜愛,但對於無法與之競爭的普羅大眾在心理上便產生相對剝奪感(近代的物質生活已遠超古代貴族,不論在教育/飲食/生活醫療/娛樂等各方面皆存在客觀的超越).所以,現代人被真正剝奪的是生存價值,而非負擔生存的價格.這也證實了唯物主義不足以解釋並解決人類社會的全部問題(心理變態/自殺/孤立/厭世等等).

現代社會幾乎不存在無產階級,而是存在大量有價格卻無價值的人類.這個問題不是唯物論的共產主義可以解決的,即使我們讓每個人可以免費過上如同美國人般的高度富裕的生活,仍然會產生吸毒/槍殺/性濫交等等問題.所以,解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在於如何體現每個人的生存價值,具體的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建立與維繫,並拓展到人與萬物的關係.

以上提供個人一點不同的看法,也希望樓主能多從人的心性與人際關係的角度了解到任何主義皆存在的侷限,並發揮您的價值為人們貢獻一己之力.
這個意思是
要使用AI來共產別人的財產嗎?

rayms6 wrote:
這個意思是要使用AI...(恕刪)


是透過AI與機器人形成公共財,確保每個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與價值的發揮。比如一個英國女性不再需要因為繳不起研究所學費而從事賣淫的工作達到完成學業的目的(真人真事)。

但理論總存在缺憾,比如資本主義透過私有化的競爭強迫每個人參與生產,而共產主義則偏向公共化的合作鼓勵全體維繫生產力。前者造成大者恆大的弱肉強食,後者形成能者多勞的事不關己。前者為贏家通吃,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擴大,造成民粹主義興起而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後者則沒有輸贏,消除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但缺乏社會流動將很難再提升生產力與維繫科技發展的動能。

所以樓主提出當AI與機器人造成多數人失業時,便是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的時機。這個課題有其先決條件,並非目前的科技能立即實現的,也非剝奪私有財產達成公共財的形成的「共慘主義」。您若有興致可以深入了解!
nickmice wrote:
一個商品對消費者而言,到底實際具有多少的效用?消費者主觀的認定就是該商品的價值 ( Value ),而透過經濟機能所體現出來可以量化的是價格( Price )。在經濟效率能充分運作的情況下(例如想買一定能輕易買得到,想賣也一定能輕易賣得掉),那麼價格就會與價值一致,也就是兩者之間不存在轉換的套利空間。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說來很難具體解釋價格與價值的差異,大多數人無法明確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
簡單說,一個人(甲方)在滿足生存需求後的勞動產出可以稱為勞動剩餘,而決定此勞動剩餘產生價值的主要因素是另一個人(乙方)的需求,交易的方式可以是勞動剩餘/貨幣/實物等等,這些統稱為價格.而勞動剩餘/貨幣/實物存在價值與價格的兩面性.換言之,市場需求決定勞動剩餘價值,而市場供給決定勞動剩餘價格.


你可以去看一本書「馬克思中觀經濟學」作者郎咸平

個人心得: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成立的條件是

每個消費者自己是生產者 這在真實資本主義世界中根本不存在


瓦爾拉斯沒有區分 第一部類 生產資料的生產的部門 第二部類消費品的生產

比如生產機床 機器設備 工具等等 的部門擴大再生產,
然後再把生產剩餘給第二部類 消費品的工廠生產

再區分兩部類之後此前提下 古典經濟學中「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永遠不可能達到 而且是極為不穩定的

供給永遠是大於需求的,除非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被公有化

看不見的手才可能發揮作用

這位教授有在財經節目介紹過這本書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價格論 WIKI




郎教授震撼再出發:提出「馬克思中觀經濟學」理論
社會生產無時不處在發展中,計畫使之有序,市場使之無序。
——郎咸平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歷經了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成長為「世界工廠」,而今我們還在向著「製造強國」邁進。
但我們發現,在思考中國的政治經濟問題時,還是會有一部分人從西方理論中尋找坐標,直接採用國外的案例或者套用國外的數據而得出一些假設命題。雖然這些研究有一定的現實借鑑意義,但更多的是脫離了實際。
西方主流政治經濟學,分別是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它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人類的整個社會形態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我國的情況有些特殊,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階段並未按照西方所謂的標準模型進行制度轉型。簡單來說,就是西方的主流政治經濟學難以解釋中國經濟的增長奇蹟。因此,研究中國政治經濟學必須從「本土視角」出發,研究中國經濟增長邏輯必須先建立「本土意識」。
郎咸平教授花費了十年時間對此進行研究,發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特點——以「中觀均衡」為切入點,從而實現社會均衡,並以數學的方式進行了論證。這一發現不僅能夠論證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能論證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目前,這本郎咸平教授的最新著作《馬克思中觀經濟學》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郎咸平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中觀經濟學」體系,他認為「中觀經濟學」的目的是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而不是頻繁發生經濟危機。根據「中觀經濟學」的邏輯框架,我們大致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
1、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本質,就是開放「第二部門,即生活資料部門」;
2、蘇聯之所以「垮台」,就是因為「第二部門即生活資料部門」實行了徹底的計畫經濟;
3、美國之所以發生「大蕭條」,就是因為「第一部門即生產資料部門」實行了自由市場經濟;
總的來說,今天全球的經濟競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思想的競爭。而「中觀經濟學」不僅能夠解決經濟穩定增長問題,也能解決社會均衡問題。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說「中觀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
那麼,到底什麼是「中觀經濟學」?我們從郎咸平教授新著《馬克思中觀經濟學》序言中摘出了一部分,可以作為解答:
大家所熟悉的西方經濟學可以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簡單的講,微觀經濟學分析「個人」行為——也就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消費者根據效用的大小決定商品的消費量。在既定價格之下,消費者會選擇一組商品使得它的效用極大化。生產者根據利潤的大小決定商品的生產量。在既定的價格之下,生產者會選擇生產一組商品使得他的利潤極大化。
而在價格的調整之下,生產者生產的商品會等於消費者消費的商品,也就是供給等於需求。而使得供給等於需求的這一組價格,就叫做均衡價格。在均衡價格之下,消費者的效用極大化,而生產者的利潤極大化,這就是一般均衡理論,學術界也稱之為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國家」層面的政策。具體的講,就是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微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個人,宏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國家。中間缺個環節就是微觀和宏觀經濟學都沒有討論的產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就是《資本論》。而整個三卷《資本論》的靈魂就是第二卷所分析的兩個產業(馬克思稱之為生產資料部門和生活資料部門)。
毫無疑問,《資本論》彌補了微觀和宏觀經濟學缺失的中間環節,所以我將此書定名為《馬克思中觀經濟學》。

和微觀經濟學相比,《資本論》和微觀經濟學都是在 1850至1870 年之間所發展的學科,因此具有可比性。《資本論》對於微觀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並未做過於任何的討論。具體地說,《資本論》完全不討論消費者的效用,也不討論消費者如何決定不同商品的消費量。《資本論》就是假設消費者已經決定了不同商品的消費量。《資本論》雖然討論了生產者的利潤,但是生產者不是根據利潤極大化原則決定生產不同的商品。《資本論》假設生產者已經決定了不同商品的生產量。馬克思本人在《資本論》中關注了兩個產業(部門)的簡單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均衡問題。簡單再生產均衡可以對比微觀經濟學(或者叫做瓦爾拉斯)的靜態一般均衡,而擴大再生產均衡可以對比微觀經濟學(瓦爾拉斯)的動態一般均衡。
馬克思的再生產模型較瓦爾拉斯的模型要複雜且深入。瓦爾拉斯僅考慮到最簡單的生產和消費的均衡問題,而馬克思的均衡模型雖然形成時間可能早於瓦爾拉斯,但是其思考則更加深入。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上。

第一,馬克思考慮到了社會分配的問題,工人和資本家在收入來源和消費上均有所不同,這一點在瓦爾拉斯的模型中是沒有的。瓦爾拉斯假設所有消費者是完全相同的,且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他們自產自銷,這就沒有分配問題,他們在社會生產中沒有分工,社會生產利潤在他們之間平均分配,類似烏托邦。所以瓦爾拉斯的生產像是烏托邦式的生產,而馬克思研究的是實實在在的資本主義生產。
第二,馬克思是價值理論的集大成者,其將價值體系貫穿社會生產均衡全過程,所以馬克思經濟學不僅討論了價格下的均衡問題,還揭示了價值在其中的分配過程。

第三,瓦爾拉斯社會生產並不分部門,但是馬克思經濟學中將社會各行業分為兩個部門,一個生產資料部門(類似重工業),一個生活資料部門(類似輕工業)。將工業分兩個部門在簡單再生產(對應瓦爾拉斯靜態均衡)中意義不是很明顯,但是對於擴大再生產(對應瓦爾拉斯動態均衡)有著重要的意義。由於生活資料部門僅僅用於生產維持廣大工人生存的商品,這個部門註定會被資本家所抑制,社會擴大再生產基本上主要針對於資本化程度更高的重工業部門,這是資本家剝削本質在社會行業分工上的表現。

當馬克思中觀經濟學的擴大再生產均衡確立後,消費和生產分別透過微觀經濟學所分析的消費者效用極大化和生產者利潤極大化得來。換句話說,瓦爾拉斯的微觀均衡會在此基礎上自行適應得出相應的安排。對於微觀層面的均衡,我們不妨假設已經通過前述的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過程達到了各自最優。這樣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與今天的微觀經濟學就實現了無縫對接。更精準的說法就是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可以理解為中觀均衡,因為中觀均衡分析的角度更廣,而瓦爾拉斯的理論可以理解為微觀均衡,其分析角度更細。換句話說,馬克思的中觀經濟學達到了均衡以後,瓦爾拉斯的微觀經濟學才能達到均衡。
和宏觀經濟學相比,《資本論》完全不討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宏觀經濟學是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之後才發展出來的學科。在馬克思的時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基本是不存在的名詞。但是《資本論》和宏觀經濟學所追求的目的卻是相同的,都是追求經濟的穩定增長。
宏觀經濟學如何達到穩定的增長呢?就是政府控制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達到穩定的經濟增長。宏觀經濟學已經承認了自由市場的不穩定性,所以政府必須尋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適當搭配以維持經濟穩定增長。舉例,當經濟蕭條的時候,以財政政策為例,政府應該增加政府支出或者減稅以拉動經濟。以貨幣政策為例,政府應該增加貨幣供應以降低利息,從而使得投資增加以拉動經濟。

1933年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干預經濟,以克服經濟危機
《資本論》如何達到穩定的增長呢?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設置中,部門 1 (生產資料部門)是優先的,部門 2 (生活資料部門)起到了後勤配合的作用。部門 1 節約部分或全部剩餘價值的消費,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擴大部門 1 的生產。部門 1 產出的生產資料在供部門 1 擴大再生產使用之外,剩餘的部分將用於部門 2 的再生產;部門 2 接收部門 1 剩餘的生產資料,按比例配套其他投入,進行本部門的擴大再生產。換句話講,馬克思心目中的計畫經濟就是政府對部門 1 的計畫,而不是針對部門 2。
馬克思在擴大再生產中的這一安排,一方面反應了資本家對生產資料(資本品)的追逐,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計畫經濟」特性。我們這裡說的計畫經濟,並不是針對微觀層面資源分配和收入分配上的計畫性(類似前蘇聯的計畫經濟),而是針對社會生產部門層面的計畫(類似東亞的產業扶植計畫)。部門 1 被設定為優先發展而應該被計畫的部門,部門 2 被設定為配闔第一部門的後勤部門。此時社會生產的發展,是靠部門 1 的優先發展來帶動的,部門 1 的優先發展帶動部門2的發展。在馬克思的時代,數學還沒發展出來,以線性代數為例,一直到了1940年之後才形成了今天線性代數教學內容體系。所以馬克思只能用低效率的文字敘述數學的問題。馬克思直覺的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兩個部門,也就是整個社會都可以穩定的增長。在書中,我用線性代數和差分方程證明了馬克思的直覺是正確的。
在本書中,我們會嘗試改變馬克思的再生產安排,將這一「計畫性」去掉,來研究在自由市場下進行的擴大再生產。我繼續用線性代數和差分方程分析之後,驚奇地發現「市場化」的擴大再生產將變得極不穩定,在多數情況下都不能達到常規意義上的穩定擴張。而馬克思安排下的「計畫性」的擴大再生產是可以實現兩個部門同步的穩定擴張的,所以政府只要把握好部門1的計畫性,經濟自然穩定增長。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總結,社會生產無時不處在發展中,計畫使之有序,市場使之無序。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全面採取了自由市場的經濟政策,那麼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就是經濟的不穩定性。而凱恩斯所發展出來的宏觀經濟學就是在這個自由市場的背景下產生的。就是因為經濟的不穩定性,所以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達到經濟的穩定增長。

什麼是





abc003 wrote:
你可以去看一本書「馬...(恕刪)


感謝您的回文!樓主對於學理以及相關資料的收集令人佩服,但也讓其他網友難以跨過這道門檻與您交流,更有甚者在情緒上產生憤怒/鄙視/失望等等負面反應,而這正是我一再提及的人的心性將影響學理推廣與應用的部分,也正是目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存在的真實現況,您要如何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推廣完美的理論呢?

所以,個人建議樓主必須用顯淺易懂的說詞做出系統化的說明,也必須接受這個世界原本的崎嶇不平無法透過理論推平,而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當年遇到資本主義的抹黑與造謠必經的歷程.誠如我所言,共產主義易導致能者多勞的事不關己現象,並且將遭遇生產力與科技發展停滯,同時面臨人的生存價值在唯物史觀中覆滅的問題.

讓我說個小故事,"有人死後來到了一個不需要工作且可以盡情享樂的世界,唯一的限制是不能工作.剛開始時,這一切是如此的美好彷彿身處天堂之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感到百般無聊想找點事做做,於是向管理者提出要求.得到的回應是 - 真正的死亡是剝奪你存在的價值,你的靈魂,歡迎來到地獄!"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本質皆是唯物史觀,都無法賦予人存在的價值,而是在刺激勞動生產力的方式上有所差異而已.
讓我想到銀河英雄傳說這本長篇小說。

現實上的共產主義的執政黨應該都是比較極權、專制的,比較像是銀河英雄傳說裏銀河帝國的那一方。

民主體制雖然有許多地方不完美,但個人認為在人權、自由等等無形價值上,仍是比共產主義、專制體制、帝制好太多了。

雖然在銀河英雄傳說裏,最後民主體制的自由行星同盟被專制體制的銀河帝國給武力統一,但統一之後,軍事天才的帝國皇帝萊茵哈特卻病死了.....小說裏的銀河帝國可能就會像羅馬帝國或蒙古帝國一樣.....。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