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台灣財富排名690萬人是月光族230萬人有超3千萬資產


abc003 wrote:
不工作就有錢?你怎麼...(恕刪)


經濟問題的關鍵在效率,不在於分配的公平與否,資本主義的流行便在於"效率"的極大化,所以近代的經濟發展透過製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供給),進一步達成發展的公平(需求)。相對的,共產主義才是強調分配均等的政治制度。透過政治制度的更改達成分配的公平正義是忽略了人類自18世紀以來的歷史進程的事實,經濟發展的關鍵是供需原則與生產效率提升所帶來的物質生活的改善。

所以,人類解決經濟問題的最佳方案是不斷的創新,一如農業社會的沒落是由於工業革命的生產力提升,而商業社會的發達解決了生產力過剩的基本問題,進一步達成供需的均衡。若人類的科技發展能進行太空移民,能夠發明潔淨無汙染的低價核融合發電,能夠改善海洋漁業的永續經營與發展,能夠透過人工智能提升決策的品質與正確。分配便從財富觀點轉換到資源的最佳利用,而這種效率的提升帶來的經濟發展才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石。


abc003 wrote:
不工作就有錢?你怎麼不想想錢是從哪裡來的,什麼是錢

錢是一種購買力的經濟計算工具,價值的計算基準

購買力和所有財富的來源是勞動者辛苦工作創造出來的,但是因為制度不公平有人可以免費得到錢

那就等於是從其他勞動者中剝削了購買力,因為所有商品最終都是由勞動力創造出來的

如果扣掉風險溢酬,有些人可以長期不工作而獲得穩定的無風險利率就是一種邪惡的制度

這是一種「剝削剩餘價值」的制度

上一代做錯事情交給下一代去承擔的制度,違反資本主義本身「機會平等」的原則

這是一種世襲資本主義和封建制度的重現...(恕刪)


錢從那裡來? 繼承來的財富不也是賺來的? 難道繼承就該失去了價值?
限定要這些錢必需在活著時花光? 或是死後拿去充公?
如果繼承的不花這些繼承的錢,拿這些錢去再投資、錢滾錢,或是拼命的工作,坦白講
對財富比較少的人來講還是好的,差距不會繼續拉大


你的想法就是社會主義的概念
馬克斯:
代替那些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本主義舊社會的,
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個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那社會主義為什麼會失敗? 看看共產國家不就很清楚了嗎?


蠻有趣的問題

如果我的錢不能留給下一代,那我努力工作幹嘛?
這樣對整個社會會有好處嗎?

如果有2個人終其一生賺了一樣多的錢,A 留給下一代1000萬、B 沒留給下一代,
很明顯 A2代 在競爭上比 B2代 優勢,
可能因此拿到較好的工作過著較優渥的生活
更可能因此讓 A3代 比 B3代優勢

但我們想一想,
只因為 A 比 B 存較多的錢,最後我們推論到

A2 > B2
A3 > B3
A4 > B4
..........


B 的後代不管多努力都沒辦法彌補掉 A 跟 B 之間的差距,
不覺得太武斷了嗎?

難道 B 的祖先也是輸 A 的祖先從頭輸到尾。


人本來就有能力上的差距,家族的背景也不同,
如何用來論斷現今的社會制度會造成貧窮世襲,








1230154 wrote:
蠻有趣的問題如果我...(恕刪)

如果這樣想想看呢?
假設B2的能力比A2強,所以留給第三代的差距可能從一千萬變五百萬
B3又比A3強,因此到了第四代就可以打平了

由上可知第一代所留下的差距,必須要有後面兩代的強者才能彌補

那如果第一代A留下的財富差距更大,B不就要更多代才能彌補?
況且如果B不是每一代都這麼強,AB之間的差距不就一直世襲下去了嗎?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經濟學對人性最大的詮釋就是"利己",每個人就在利己的前題下努力,間接達到利他的效果,也就是每個人在彼此合作和競爭下達到生產效率提升和整體社會最大利益的結果。
而對於資本主義的副作用,則需要靠"稅收"來達到一定程度的分配公平。這是對中產階級以下的人很重要的工具,藉由稅收來改善弱勢者的教育機會,可笑的是前幾年政府所推動的資本利得稅和財產稅,反而是一堆中產階級跳出來反對。可笑可笑。

在下算是混的不錯的努力上班族,每年因為上班所得而要繳的所得稅就超過120萬以上。很愛台灣吧!養了快兩個公務員。
好玩的是我每年炒股賺的錢接近或超過我上班所得,卻幾乎不用繳稅....,你說在利己的前題下,接下來我會更努力上班還是炒股。

結論:
1. 努力用自己的方法賺錢不是罪惡,賺錢不用繳稅才是問題。
2.台灣的問題不是稅率太低,而是課稅不公。
3. 年輕人不要一開始就妄想達到平均財富值,設定你在台灣平均年齡(37歲)時累積到台灣平均財富(500多萬)是比較合理的目標。
4. 機會是給努力和準備好的人。
5. 超級有錢人怕的是遺產稅,而台灣開了太多後門給他們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本主義(Capitalism)
  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私人所有,並藉著雇佣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雖然我不是經濟或統計學家 不過這個母體與調查有很大的失真程度 坦白說數字誤差讓我不認為這個調查有什麼參考價值

這話題很有意思
先保留

待有時間再觀看
依般若波羅密多,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lyc168 wrote:
如果這樣想想看呢?...(恕刪)

其實窮是會遺傳、傳承的,尤其在那些隔代教養的人身上更容易發生

為什麼?因為腦袋的觀念被家庭教育傳了下來,除非有人幫助第二代、第三代改變,不然上一代怎麼做,下一代就會怎麼學。所以有錢人永遠有錢,並不是一種令人意外的現象
lyc168 wrote:
如果這樣想想看呢?
假設B2的能力比A2強,所以留給第三代的差距可能從一千萬變五百萬
B3又比A3強,因此到了第四代就可以打平了
由上可知第一代所留下的差距,必須要有後面兩代的強者才能彌補
那如果第一代A留下的財富差距更大,B不就要更多代才能彌補?
況且如果B不是每一代都這麼強,AB之間的差距不就一直世襲下去了嗎?


大自然的演化很顯然就否定了這點,你想想看老鼠的後代怎麼可能競爭的過獅子或貓,就算幾千萬年前他們是平等的

但是一旦獅子或貓佔據了「生態棲位」那麼這種演化優勢會永遠鞏固下去,老鼠是永不翻身的

除非一顆大隕石或大滅絕災難降臨,才可能讓「生態棲位」重新配置

財富的「馬太效應」的影響是弱者越弱強者越強,因為存在反饋的強化循環優勢

馬太效應為強者愈強弱者越弱之現象,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實中就是指,只要獲得了每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使之擁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馬太效應(英語: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反饋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1][2]。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1968年,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莫頓考察了決定這樣一個效應的社會心理條件和機制,並發現了多重發現的重複功能與傑出科學家的聚焦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繫。傑出科學家會透過他們所發現的研究論述的重要價值,以及他們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強化。這種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創造性的科學環境中體驗和交往的結果,還有一部分是後來社會確認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的結果;這種自信鼓勵科學家們去探尋有風險但重要的問題,鼓勵他們強調自己的研究結果。

宏觀社會意義上的馬太效應原理,明顯地表現在那些現在導致科學資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會選擇過程之中。






有錢很容易給自己孩子最好的家教,去補習等等

連就學貸款都不需要,窮人會讓讓孩子35歲都還不清大學就學貸款的債務

馬太效應也很容易在特定族群延續下去,例如:黑奴存在200年前

但是20世紀初期房地產的私有化過程中,因為種族歧視在20世紀初黑人得不到房屋貸款

經濟學家研究過族群經濟,過了3~4代人黑人的後代在那裡吸毒、犯罪、教育程度低

因為得不到好的家庭教育和房地產繼承,還在惡性循環中打轉

這個惡性循緩不斷延續下去3代人了就是馬太效應最好的證明

而且根據統計黑人的犯罪率比白人高,這是因為他們100多年前種族歧視得不到房屋貸款.....

初始條件不平等導致的絕對貧困化



資本主義強調效率,但是機會平等對維護效率也很重要

如果連最基本的機會平等都被破壞了就會破壞效率

例如
封建時代的農奴制度,

農民根本沒有動力努力多種田,因為不管種多少大部分都被地主給收走

這就是極端的私有化發展到極致的現象,農業整體效率反而降低了

abc003 wrote:
大自然的演化很顯然就...(恕刪)

其實很好的見證就是臺灣,
臺灣富有那1%,我相信那1%不會上01,所以大家也決不是那1%....
那1%富有者自私自利讓臺灣人薪資水準17年以上.的低落..寧願用外勞22k有些外勞狂加班40k以上,也不願用臺灣人,而造就其他國家越來越富有....也不要在說有些工作只能外勞可以作....事實上外勞佔領臺灣人可以作的工作太多了,也照就了臺灣人口紅利快速下降世界第一,大家不太願意讓自己小孩生出來就輸在富有1%的人當奴隸,賣肝賣命還被罵懶...再來資訊爆炸時代大家多不想為那1%富有者賣命了,與其讓富有者坐享其成..不如不生
  • 2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