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台北房價一坪只值20萬,以經濟學角度衡量

英英間LKK wrote:
我有點理解樓主談的內容
台北市房價是偏高了--但這終究要回歸自然的供需法則
雖然目前的高房價是建立在台灣40~50年來辛勤的工作儲蓄上
但由於薪資成長緩慢,人口老人化,新生兒減少人口紅利減少
房價長期而言,只會降低無法升高
但房子有不可替代性,優良地點還是只漲不跌。
現行貨幣制度已不是1933年前的金本位制度了,因此央行可以隨心所欲控制貨幣發行量
目前盛行QE政策,就是要通膨,使債務減輕,因此實體資產就會漲價
等QE效應過後,很多資產都將回歸基本面--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黃金等
但要如何結束QE,我想這才是大問題,德意志銀行的大窟窿,可能比2007~2008年金融海嘯還厲害呢!


目前美元是債務貨幣本位邏輯上,不能結束QE 否則長期利率會升高 讓美國破產

也不能還光所有債務,因為錢會消失,美國國債19兆美元 美元M2只有13兆 還光國債會導致貨幣消失

貨幣消失也就以通貨緊縮的方式崩潰,不管有沒有赤字,要不要還債,增稅還是加稅 兩種方式都會崩潰

,重點在於債務貨幣體系,邏輯的二律背反和矛盾性

你要減稅,那麼國債赤字增加 國債殖利率增加 一樣會造成美元升值出口赤字+國債赤字

還債不可能超過100%的財政收入

如果配合QE+降利率+發國債赤字+減稅 那就變惡性通膨

你要加稅來還債那就是通縮內爆,因為債務永遠比貨幣更多

整個債務貨幣體系會發生內爆而通縮崩潰

只降利率其他東西都不動 那麼就是所有紙資產搞成負利率,最後泡沫化崩潰
01住在天龍國的大神薪水真高呀,

住在大安區的年薪XXX萬......

怎麼我們這些老魯一直在拖後腿,而且還有幾百萬人在拖.

雙北地區一堆月薪兩三萬的工作,1年正常13個月,有沒14個月不保證.

為什麼現在徵才50K都可以上新聞?

大台北地區有幾家公司年終兩三個月以上?月月發獎金??季度再發獎金??

每年看一下新聞,平均年終也就1個多月,超高的有,很少,

最多公司發年終就1個月意思意思,所以平均一下,也許1.5很合理.

公務員一年正常是14.5個月,公務員薪水已經算是不差了,月薪40K以下的人員也是不少.

大台北薪水真的有那麼高,大神快點出來開職業介紹抽佣.

不要讓那些電視新聞一直造謠,什麼22K....

50K就高薪徵才,還要18般武藝全才能拿到50K.


Tainaner wrote:
不懂不要亂講
不然
只會顯露自己知識的貧乏

你知道蓋透天屋一坪要多少本錢嗎
你知道蓋大樓每個建坪的成本多少錢嗎
土地不用錢嗎
管銷不用錢嗎

他只懂得5趴跟20倍
一招半式就要行走江湖

abc003 wrote:
為什麼台北房價被高...(恕刪)


登記一下

erwintong wrote:
01住在天龍國的大...(恕刪)


就一個家庭夫妻兩個人在賺啊!很難懂?

去房地產版看看,有人要買房,大家都會勸你找個有工作的另一半,兩人一起打拼才有可能。根本沒人認為一個人賺個五萬,就能買房兼養家的。
不是房價被高估

而是台灣低薪啊!!

台灣薪資被低估才是重點

我就看十幾 二十年後老年人口大幅增加的時候

還需要這麼多房子嗎?

到時候可能都要炒安養院地皮了

https://tw.news.yahoo.com/22k%E9%82%84%E6%98%AF56k-%E6%94%BF%E5%BA%9C%E8%96%AA%E8%B3%87%E7%B5%B1%E8%A8%88%E6%95%B8%E5%AD%97%E6%B2%92%E5%91%8A%E8%A8%B4%E4%BD%A0%E7%9A%84%E4%BA%8B-%E9%A2%A8%E5%82%B3%E5%AA%92-034100379.html


22K還是56K?政府薪資統計數字沒告訴你的事 – 風傳媒


風傳媒作者葉瑜娟 | 風傳媒 – 2015年7月3日 上午11:41

日前財政部赴行政院報告時公佈一份民間薪資大數據分析,指出25歲以下族群有半數年薪不到25萬元,多數青年窮忙的情形令人震驚;不過就在幾天前,媒體報導行政院主計處公佈今年1至4月的平均薪資有56K,創下歷年同期新高,卻被民眾認為無感,痛批「不要公佈無聊統計數字了!」

如果單就「25歲以下過半數年薪不到25萬元」跟「平均薪資56K」兩個陳述來看,財政部大數據反映出的是青年窮忙的慘境,主計處則是再一次歌功頌德、說明台灣薪資再創新高。這些統計數字無聊嗎?為什麼近來政府每每公佈「創下新高」的數據總是令人無感?為什麼財政部及主計處兩者公佈的資料、媒體報導反映出的事實截然不同?資料分析法始祖墨爾曾寫下《統計,讓數字說話!》一書,說明統計如何讓數字說話,也許翻出主計處薪資統計結果及財政部大數據分析2份原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平均月薪 財政部、主計處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如果撇開年齡族群不談,僅就兩者2014年整年的員工「平均月薪」來看,主計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的2014年「每人每月薪資」為47300、年增率3.58%,而財政部《大數據薪資分析》結果則顯示,2014年平均月薪為48715元,年增率為3.82%,兩者平均月薪僅差1415元,並未相差太多,財政部統計甚至還略高於主計處,那何以得到上述「青年低薪」及「薪資再創新高」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找出2種說法的源頭,青年低薪的說法來自於財政部大數據分析報告中,2014年低年齡層25歲以下薪資級距分佈圖,其中有51.05%年薪在25萬元以下;而平均薪資56K的說法則來自主計處2015年4月的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指的是2015年1至4月經常性薪資加上非經常薪資(如績效獎金、加班費等)兩者合計的結果,較上年同期增加4.57%是歷年同期最高。

擷取數據重點有差異 薪資結果大不同

看出魔鬼藏在哪裡了嗎?並非兩份調查結果天南地北,而是兩則報導標題擷取的數據重點不同,青年低薪報導時間點著重於2014年整年、族群則是「25歲以下族群」;高薪報導的著墨時間點是2015年1至4月及所有族群,且包括我們一般所指月薪的「經常薪資」及年終、績效獎金的「非經常薪資」總和,而年初正值年終獎金及績效獎金的發放時期,因此納入獎金計算的1至4月的平均薪資自然遠高於一般人的認知。

撇除媒體標題造成的差異以外,號稱「直接運用母體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的財政部《大數據薪資調查》及主計處的《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也存在著統計對象、時間、抽樣方法及薪資定義等各項根本上的差異,雙方負責的官員也說彼此是相輔相成,坦言「難以拿來相比較」。

比較兩者,最直接的差異即為抽樣方法的差異。財政部簡報上的目的明確寫著「以大數據分析方法,直接運用母體資料,以得到更全面的結果,並分析過去調查未能進行之項目,作為政府決策參考。」宣告財政部運用更全面的母體資料及大數據分析彌補過去調查的缺失,彷彿狠狠打了主計處多年所做的統計結果一巴掌。

在統計學中,「母體」即為研究者有興趣的研究對象,不過由於數量過於龐大或抽樣取得不易,研究者通常會抽取其中一部分作為「樣本」,以蒐集而來的樣本資訊推估母體資訊,因此抽樣樣本越具代表性,所推估的母體資訊將越準確。若以統計台灣人平均薪資所得為例,2300萬人即為母體,過去統計通常是從其中抽出幾千人或幾萬人填寫自身薪資作為樣本,用以推估整體,而財政部的大數據分析方法則是直接統計報稅資料,等同於直接蒐集所有報稅國民,也就是「母體」的所得。

「母體資料是一個不得了的龐大資料庫!」專精於勞動市場研究的台大社會系教授柯志哲表示,他對於財政部「採母體統計」的說法存疑,由於報稅資料真的非常龐大,分析起來絕對是大工程,像過去主計處抽樣資料能抽10萬筆都已經很不得了了,但他也說假如真是直接就納稅資料統計,那準確性一定相較其他調查高,在準確度上「無可比擬」。
統計方法不一樣 「難以拿來比較」

對此,行政院主計處科長郭燕玲認為「兩邊相輔相成嘛!」她指出,主計處及財政部的分析對象及薪資定義皆不同,無法拿來比較,不過由於主計處的調查是每月進行,較具時效性,可與財政部調查相輔相成。

郭燕玲表示,主計處調查是以工商普查的統計對象為母體,調查對象為工業及服務業的民營企業,並不涵蓋農林漁牧業,且是按月向廠商發放問卷,瞭解廠商支付員工薪資的情況,由於是按月供廠商填寫人力及薪資,僅僅能呈現該月平均薪資,無法像財政部調查一樣清楚作出年齡層的薪資分佈,而在薪資定義上主計處包含伙食費等免稅津貼、但不包含生育補助,財政部則是去除伙食費但包含生育補助等。

負責此項分析的財政資訊中心人員表示,財政部大數據的分析對象儘量調整至與主計處的統計對象一致,但在薪資定義上則有差異,像是主計處所做的調查中納入夥食費等津貼、財政部則不算。此外,對於抽樣方法,該人員表示原先財政部的薪資所得資料共有1700萬筆,對比勞動部全年投保紀錄後,剔除投保單位為政府的公家機構人員(包括約聘僱)、投保卻無薪資所得者、兼職者後得到484萬位受薪者,就此受薪者作分析,確實為母體資料。

薪資數據讓人民無感 背後真相是…

如果如學者所言,財政部的薪資大數據分析的準確度「無可比擬」,那為什麼仍有網友認為大數據分析所得的平均薪資48K與實情不符呢?

在台大會計系授課的中研院士朱敬一認為,財政部報稅資料雖為母體,但只有「要報稅的人」才有資料,如所得未超過申報標準的超低所得者就不會納入,財政部並不會拿到資料,可能造成高估;此外,他認為公司為了節省勞健保支出,時常會有將員工薪資挪移到免稅薪資(如伙食費等)而造成薪資低報的情形。

除了資料可能有的缺失外,呈現的統計數據可能也會造成人民無感的情形。網路上逐漸出現「以平均數呈現不符實情」的說法,有網友以「男生、女生平均有一顆睪丸」來呈現平均數的侷限性。台大社會系教授柯志哲則說,當富者過富、貧者過貧時,極端值未剔除可能較難反映社會大多數人的薪資狀況,他建議政府除了平均數外,也能提供位於資料最中間的「中位數」及代表最多人的「眾數」做為參考,甚至提供標準差來顯示整體資料分佈情形,而媒體報導時應該詳加把抽樣資訊、背景寫清楚,才能較客觀呈現資料。

對於「25歲以下半數年薪未達25萬」的過貧現象,柯志哲表示,目前社會的主要問題為所得分配惡化、貧富不均拉大,對不同世代造成的衝擊也不同,而名目薪資的進步只是表象,如果觀察納入通膨因素的實質薪資,則能發現15年來薪資成長不進反退,值得社會關注。

abc003 wrote:
為什麼台北房價被高...(恕刪)



坂大,我很認同你的文章,但想請教你一點


台北市月薪的平均數是4萬元左右、中位數收入是3萬3000元左右,也就是說有50%的人薪水低於3.3萬


我看來,也是如此。那為什麼,常聽到一堆網友搬出"台北平均家庭收入破百萬"

也就等於,夫妻兩人,一人平均就有5萬以上的月薪

到底何真和假?

erwintong wrote:
01住在天龍國的大...(恕刪)


沒錯,在台灣要是超人才能過到歐美正常人領的薪資,工作。很多狗還吵著說,沒能力的人領22K剛剛好這種謬論

簡單一句話

政府能杜絕房屋土地作為投資標的

那房價就能回到真正的供需水準線

一坪20萬很合理
  • 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