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國際金融學家麥金農(Ronald I. McKinnon)教授曾經說,準確地講,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應該被稱為“馬歇爾-道奇-布雷頓森林體系”。隨後十多年,德國和日本迅速崛起,法國經濟也很快復甦,到1958年,美國已經出現了國際收支逆差。說來令人感慨,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美元從稀缺的“荒”,變成了氾濫的“災”。
尼克森早就對美聯儲心懷不滿。他認為自己1960年競選失敗,就是因為美聯儲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讓經濟萎靡不振。1972年大選之際,尼克森跟美聯儲主席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說:“快搞點通貨膨脹”(Err with inflation)。伯恩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學者,他原本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格林斯潘就是他在哥大的學生。伯恩斯很反感尼克森的指示,但尼克森自有他的招數。他指使手下散佈謠言,說伯恩斯遊說要給自己漲工資。怯懦的伯恩斯只好放鬆了貨幣政策。
就在尼克森稱為“世界史上最重要的貨幣協定”達成之後剛剛一年多的時間裡,美元再一次貶值。《時代》周刊說:“ 像這樣在14個月之內貨幣貶值兩次的事情,過去只有那些香蕉共和國 (觀察者網注:“香蕉共和國”指某些經濟結構單一的國家,通常是香蕉、咖啡等經濟作物;外國勢力控制該產業,進而操縱整個國家。如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和標準果品公司曾控制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等。1904年,美國作家歐·亨利在Cabbages and Kings一文中首創該詞。)才幹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