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關於影片:"貨幣系統真相"裡的幾個疑問


timlo wrote:
市場上的商品服務增加和貨幣流動供應增加量相同所有東西就會維持原價不會通縮...

越是分工社會,貨品或服務越難維持原價,
附加價值所佔比重甚至高於商品本身,
有些東西會因供應量大增而跌價,
有些則因供應不足而漲價,
能大量生產的,如3C產品,會跌價,
生產受限的,如能源/食品,一定會漲價.

東區員外郎 wrote:
貸出會擴張到十倍的金額(數字)..

紙上富貴,心理有數就好.
只要發生擠兌,再優質的銀行都得倒.
denny_kf wrote:
以賬戶制的退休金制度像國外那樣子, 就不是這樣看.
我也認為台灣的退休金制度沒有及早規劃好, 以至於左支右絀, 很不像話.
不過退休金這個問題, 不是針對台灣的情況講的. 台灣或某些國家這種不健康的情況, 不應該拿來當作通例看,
事實上這種問題都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恕刪)

台灣的問題在稅制和亂開選舉支票而不在退休金的問題

不是很多人都以北歐高社會福利國家為學習對象嗎?不都是希望擁有他們的高社會福利嗎?

問題是人家的稅可是高得很呀
目前世界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債務
債務怎麼來的
主要就是美國過去20年的貿易赤字(民間)加上財政赤字(政府)
歐盟加拿大也不少

本來國際貿易互通有無
貿易赤字在金本位下會讓黃金向外國移動,美元貶值
或者讓美國資產流入外國買家之手
但是因為信用貨幣制度,以及美元定價的大宗原物料價格
冤大頭中國日本台灣中東產油國等捧著美元買美債當儲備,不買美國資產把美元花掉
讓美國可以用印鈔來彌補外流的貨幣,而不會鈔票貶值通膨
等於國際貿易上,美國光是印鈔輸出美元當商品就可以買到各國原物料和產品
或是說各國借美國錢買工業產品
而各國拿著的美金外匯則是美國資產和原物料、生產力

當美國的國債達到16兆、民間信貸60兆,還有數十兆的社會保險潛藏負債
大約是全世界一年GDP(70兆)的兩倍
過去美國人的生活太過浪費、政府人民消費都沒節制,本國生產太少,一直向財團和外國打欠條
美國人欠的債是他們GDP(16兆)跟股票資產價值(11兆)的數倍,
一般美國人負債佔可支配收入的130% 早就破產了
可笑的是,為了控制世界物價和保障出口國就業,各國還要繼續借錢給美國
美國也還要繼續印鈔還債維持泡沫

世界債務目前還是可能會摧毀貨幣體系的超通膨未爆彈
有多大?大概是美國以外全世界2-3年的GDP那麼大
誰敢拆?

timlo wrote:
目前世界經濟最大的問...(恕刪)

美國身為重要糧產國,可能還會是石油輸出國,
要用美金還是黃金,最後還是老美說了算.
cckm wrote:
美國身為重要糧產國,可能還會是石油輸出國,
要用美金還是黃金,最後還是老美說了算


老美說翻臉就翻臉的

小弟個人資產10%以實體黃金持有

就算哪一天老美突然翻臉

手上至少還有黃金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下面文章轉載何帆之美國的貨幣中國的問題一書


1971年8月15日是個星期天。就在這個炎熱的夏季夜晚,美國總統尼克森突然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停止美元和黃金之間的自由兌換,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

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鎮,世界各國代表共同商議建立戰後國際金融秩序,史稱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這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作為盟主,與其他國家的約定。

然而,突然一夜之間,美國過去說的一切都不算數了。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片恐慌,人們紛紛拋售美元,歐洲很多國家不得不暫時關閉外匯市場。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偉大的美國,人家耍起無賴的時候,都能如此的毫無懼色與愧意。

二戰之後,歐洲和亞洲百廢待興,吃飯需要進口糧食,生產需要進口機器。但歐洲國家和日本的外匯儲備已經消耗殆盡。戰後世界經濟秩序的重建,需要美國向其歐洲盟友和日本提供大量的資金援助。1947年美國通過了向歐洲提供援助的馬歇爾計劃,1948年實施了向日本提供援助的道奇計劃。

著名國際金融學家麥金農(Ronald I. McKinnon)教授曾經說,準確地講,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應該被稱為“馬歇爾-道奇-布雷頓森林體系”。隨後十多年,德國和日本迅速崛起,法國經濟也很快復甦,到1958年,美國已經出現了國際收支逆差。說來令人感慨,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美元從稀缺的“荒”,變成了氾濫的“災”。

1960年,比利時經濟學家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美國國會作證的時候,談到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內遇到的兩難選擇。如果想要滿足世界經濟對流動性的需求,美國就必須源源不斷地對外提供美元,這意味著美國得有經常賬戶逆差。但如果美國一直都是經常賬戶逆差,國際市場上對美元的信心又會受到影響。這一缺陷,是美元打從娘胎裡就帶來的。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命門。

冰上的裂縫已經出現。1960年金價一度漲到了每盎司40美元。美國對此深感憂慮。1961年,美國和七個歐洲國家共同建立了黃金總庫,說好了哥兒幾個一起在倫敦市場干預黃金價格,保持金價穩定在每盎司35美元。金價要是漲,大家就一起賣,金價要是跌,大家就一起買。一開始,黃金總庫運行得很好,因為那幾年主要的兩個黃金生產大國蘇聯和南非都在拋售黃金。蘇聯出現了糧食歉收,南非遇到了國際收支惡化的問題,不得不賣黃金換錢。

但到了1965年之後,黃金的供給減少,金價不斷上漲,參加黃金總庫的各國壓力越來越大。意大利一邊在倫敦市場賣出黃金,一邊偷偷地到美國把美元兌換成黃金。法國一向對美元的霸權地位耿耿於懷。1965年戴高樂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批評美元有“過度的特權”,要回歸金本位制。1967年法國干脆退出了黃金總庫,戴高樂下令,派軍艦把黃金從紐約拉回巴黎。

國際協調靠不住,美國開始自己單幹。為了調整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美國國防部在採購的時候採取了一項保護主義色彩濃厚的買美國貨政策。美國在提供對外援助的時候,要求受援方一定要買美國產品。美國向其歐洲盟友施加壓力,讓他們承擔美國在歐洲駐軍的費用。美國實行了利息平衡稅,對美國人購買外國證券得到的利息額外徵稅。1968年尼克森總統上台之後,他發現這些政策起的作用都不大。尼克森決定發起攻勢,迫使其他國家就範。他選擇了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來扮演這個欺負別國的角色。

尼克森發表電視講話的時候,約翰·康納利已經是美國新任財政部長,就站在他的身邊。康納利體格魁梧,頭髮灰白。他曾經擔任過得克薩斯州長。1963年甘迺迪遇刺的時候,康納利和甘迺迪坐在同一輛車上,這位倒霉的得克薩斯州長也陪著挨了一槍。康納利律師出身,說話一向咄咄逼人,他 沒有多少關於貨幣和金融的知識,但這位自稱“國際金融球場上的流氓”的財政部長,知道如何在談判中壓倒別人。

1971年5月,康納利本來是要到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聽證,但他飛到慕尼黑參加一個國際貨幣研討會。康納利覺得,到歐洲的地盤上向歐洲人發起攻擊,才夠硬派。康納利盛氣凌人地講到,歐洲國家必須承擔美國海外駐軍的費用,必須向美國開放市場,否則,美國會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歐洲國家看著辦,後果自負。

這一通發言著實讓尼克森的外交顧問基辛格博士吃了一驚。美國的歐洲盟友們怎麼能忍受這樣的要挾呢。在6月份的國際清算銀行會議上,歐洲的央行行長們紛紛抱怨康納利的講話。但尼克森這時已經決意一意孤行了。8月13日,英國要求把持有的30億美元兌換成黃金。這是最後一根稻草。8月15日,尼克松以他慣有的詭秘,宣布實行一套新經濟計劃,包括減稅、90天價格管制等內容,但藏在稻草中的炸彈,就是美元和黃金脫鉤。好像是覺得還不夠過癮,尼克森還加上了一條: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據尼克森說,這是為了保護美國產品不會因“不公平的匯率”而受到影響。

尼克森電視講話之後,國際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歐洲各國和日本財政部長紛紛抱怨美國人使出這種損招。約翰·康納利大言不慚地對他們說:“美元是我們的,但問題是你們的。”關閉“美元窗口”是一個策略,其目的是為了迫使其他國家貨幣升值。美國財政部的方案是,為了讓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減少130億美元,美元應對其主要貿易夥伴的加權貨幣貶值11%。尼克森講話之後,康納利的任務便是找各個國家分配任務。在談判桌上,他極其誇張地把手攏在耳朵上,側著頭說:“聽不見,我聽不見,你們的對策是什麼呢?”

沒有人回答,沒有人討論。在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會議室一片寂靜。有人在悶頭抽煙,有人在竊竊私語,但是沒有人想帶頭髮言。終於,德國經濟部長卡爾·席勒(Karl Schiller)站了起來,他說,德國可以承受美元10%的貶值,或許還可以多承受幾個百分點。馬上有人問:“你說的幾個到底是多少?”席勒說:“按照我們德國人的說法,一個不算幾個,兩個才算幾個。”法國人繼續保持沉默,英國人和意大利人抱怨自己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

康納利同時也在和日本人磋商。美國最初的要價是讓日元一次升值24%,後來又降低到20%。老謀深算的日本大藏大臣水田三喜男告訴康納利,這是絕對不行的,日元升值絕對不能超過17%。康納利皺著眉頭問:“為什麼呢?”水田三喜男一本正經地回答:“因為17%是非常非常不吉利的。1930年日本返回金本位制度時,日元恰好升值17%,結果引起了經濟蕭條。當初那個主張日元升值的大藏大臣最後被刺殺了。”或許這段話讓康納利想起了自己坐在肯尼迪車上被槍擊的往事,他同意日元升值到308日元兌1美元,即日元升值16.88%。其實,在參加談判之前,水田三喜男已經得到日本首相佐藤榮作的授意,可以接受日元升值20%。

最終的談判是1971年12月在華盛頓的史密森學會進行的。美國同意取消10%的臨時進口附加稅,美元對黃金貶值7.89%,每盎司黃金的官價從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德國人沒有守住12%的關口,馬克對美元升值13.57%。會議快要結束的時候,尼克森匆匆忙忙從白宮趕來。各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們站在古老的航空航天博物館中,尼克森面對一群站在懷特兄弟和查理斯·林德伯格飛機下面的記者,宣布會議達成了“世界史上最重要的貨幣協定” 。

這句話足夠讓各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們好好地嘲笑一下尼克森總統。但要是這點厚臉皮都沒有,怎麼能當上美國的總統呢。事實上,尼克森對國際金融問題一點也不感興趣。在史密森協定達成之前,尼克森曾經和法國總統蓬皮杜一起商議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蓬皮杜曾在羅斯柴爾德銀行工作,是金融的行家,講起黃金和美元滔滔不絕,但尼克森總統卻哈欠連天:他晚上熬夜聽華盛頓紅皮隊和洛杉磯公羊隊的橄欖球比賽,白天困得不行了。尼克森之所以對史密森協定的達成如此興奮,或許是因為他認為,美國再也不用戴上美元的枷鎖了,美國不再需要承擔穩定匯率、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責任,美聯儲就可以想發多少鈔票就發多少鈔票了。

尼克森早就對美聯儲心懷不滿。他認為自己1960年競選失敗,就是因為美聯儲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讓經濟萎靡不振。1972年大選之際,尼克森跟美聯儲主席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說:“快搞點通貨膨脹”(Err with inflation)。伯恩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學者,他原本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格林斯潘就是他在哥大的學生。伯恩斯很反感尼克森的指示,但尼克森自有他的招數。他指使手下散佈謠言,說伯恩斯遊說要給自己漲工資。怯懦的伯恩斯只好放鬆了貨幣政策。

就在尼克森稱為“世界史上最重要的貨幣協定”達成之後剛剛一年多的時間裡,美元再一次貶值。《時代》周刊說:“ 像這樣在14個月之內貨幣貶值兩次的事情,過去只有那些香蕉共和國 (觀察者網注:“香蕉共和國”指某些經濟結構單一的國家,通常是香蕉、咖啡等經濟作物;外國勢力控制該產業,進而操縱整個國家。如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和標準果品公司曾控制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等。1904年,美國作家歐·亨利在Cabbages and Kings一文中首創該詞。)才幹得出來。”

2011年8月5日,將近四十年之後,標準普爾破天荒地調低美國長期國債的信用評級,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震驚。很快,美國副總統拜登就到了中國。拜登告訴中國人,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違約過,中國儘管放心,持有的美元資產不會有問題。但是,四十年前的歷史告訴我們,你永遠都不能相信一個不受監督、沒有約束的國家說出的話。
美國每年農業出口總額約1400億美元,順差約350億美元
本來就在貿易金額的計算內了
不可能彌補貿易或財政的赤字(甚至是有受到財政補貼的)
除非農業出口國要集體提高數倍的糧食價格

那時台灣日本這種糧食自給率低的國家就該死了

美國或許會解除持續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
但是頁岩油的開採井產量衰退快讓成本居高不下可能到70-80美元/桶
隨著剩下產區開採難度增加成本也還會提高
目前美國頁岩油產的還不夠自己國內用
就算再過幾年扣掉國內使用還有沒有剩下能出口也很難說

cckm wrote:
美國身為重要糧產國,...(恕刪)

timlo wrote:
美國每年農業出口總額約1400億美元,順差約350億美元

美國或許會解除持續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
但是頁岩油的開採井產量衰退快讓成本居高不下可能到70-80美元/桶


糧食和油都買完了,還可以買武器,CPU和iPhone

美國人什麼都賣,有錢還可以買到居留權

大陸本身夠大,持有大量的美元或外匯存底在發展的初期有其必要性,

但長此以往,對自己沒有好處。

大陸持有大量外匯的實質意義就是把國內的生產力貢獻給外國,

而不用在提升自己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凖。這其實是很不划算的

生意。台灣也是一樣,不過台灣是小國,又面對大陸的威脅,

對外匯做超額的儲備也是不得已的事。

劍神路亞 wrote:
老美說翻臉就翻臉的小...(恕刪)

如果美元垮了,持有黃金自是好選擇,
但以現今經濟規模,
美元垮了,又沒有繼任者,
恐怕才是個災難.

timlo wrote:
美國每年農業出口總額...(恕刪)

重點不在順差多少,而是在於糧食本身,
如果老美說賣糧不收黃金只收美金,
就算滿手黃金一樣得乖乖換成美金.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