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工業第四次革命"-智慧工廠報到!


DSLRPDA wrote:

包山包海的有研華 (號稱IPC百貨公司)
專注技術的如凌華 (這家沒那麼瞭解)
鎖定應用的如飛捷 (POS)

IPC毛利35~40%但是產品開發的開銷也高, 所以還要看公司的營業利益率比較準

研華:14.56%
凌華:4.14%
飛捷:23.79% (wow!)
瑞傳:8.26%(恕刪)



從6/5到現在
wow!的飛捷股價獲利成果是不是遜於凌華阿!!
因為上面所算的營益率是過去式,
買股時就要掌握到未來式
coadna6666 wrote:
從6/5到現在wow...(恕刪)


外資為何要養研華這隻小鬼,本益比高,原因在下面,
其他pc類股早已走過高原期,本益比當然低



智慧工廠引爆新一波製造業革命
2013/09/03-林稼弘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改良了蒸汽機,引發了第一波工業革命,讓製造業從手工勞動轉向動力機器生產,引發人類歷史上第一波工業革命。

1908年,美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T型車上市,他以流水線裝配方式,改善了汽車生產流程,大幅降低了汽車的生產成本,讓汽車售價一夕間由原本的2,000~3,000美元,暴跌至850美元,這次的生產線流程革新,被視為第二次工業革命。

1975年,德國Honeywell和日本Yokogawa Electric分別推出自己的DCS(分散式控制系統),改變了當時自動化系統的運作方式,讓運算控制功能分布到系統各端,提高系統的整體效能,這是工業革命的第三波轉型。

放大放大圖片
在市場競爭加劇與軟硬體技術的相繼成熟下,製造業已儼然進入新的時代,智慧工廠概念將在短期內改變廠務系統的軟硬體架構與思維,引領製造業進入下一世代。
以上這三波革命讓人類的工業產生脫胎換骨的大躍進,隨著網際網路技術與製造業原本即相當成熟的自動化方案開始結合,2012年德國提出了「智慧工廠」概念,透過大量數據的採擷與分析,改變了服務模式,也讓工廠真正朝智慧化邁進。

內外環境改變 刺激製造型態轉型

「目前大家在談的智慧工廠,主要包括三大架構。」研華智能副總經理李守仁表示,這三大架構分別為物聯網、海量資訊、創新服務架構,而這三大架構構築成的訊息實體整合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就成為現在智慧工廠的建置主體,解決了現在製造業面對「生產資源調度」與「製程彈性化與客製化」的兩大難題

架構智慧工廠概念的三大技術,並非各自獨立運作,而是交叉運用相互整合,讓製造現場的所有設備均可發揮最大效益,在此系統中,物聯網位居第一線,負責訊號的擷取與少量控制。

物聯網透過大量佈建的感測器,密集擷取特定區域或物件的特定訊息,再將訊號回傳至後端系統,物聯網被視為繼PC與網際網路後,再一次改變世界的重要技術,應用相當廣泛,從生態環境監控到智慧交通、智慧建築,幾乎無處不可設置。

在智慧工廠端,物聯網成功應用了近年來已然成熟的3D IC技術,讓感測器內可建入微機電(MEMS),例如研華將感測器與本身產品ADAM系列整合,整合後可讓ADAM同時具有控制、感測、通訊等功能,不必像以往感測與控制和通訊分開建置時,需分別將訊號送至控制閥的複雜作法,而改以統一用工業總線負責傳遞,此一作法不但大幅降低了現場端的佈線複雜度,對於系統成本考量也有助益。

Big Data改變服務思維

海量資訊則是物聯網成形後所帶動的概念,在這之前由於感測器的佈建數量有限,所獲得的資訊量稀少,不足以成為決策分析時的有效樣本數,尤其是在製造端,單點的數據量僅能反應製程單一環節的狀態;然而當物聯網全面導入後,快速讀寫現場環境而累積的龐大即時資料庫,可以反映出製程系統的運作全貌,讓廠管人員無論再第一時間處理事故或是後續研擬相關策略時,都有更精確全面的依據。

海量資訊在智慧工廠的主要作用在於,可充分掌握生產現場的所有資源,但必須經過儲存與分析整理方能為客戶所用,進行最佳化調度,因此如何應用無疑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過去工控領域所應用的資料採擷軟體平台,無非是SCADA(數據採擷與監控系統)。李守仁表示,在物聯網應用逐步擴增後,SCADA所必須處理的資訊量大增,因此平台效能也必須同步提升,以WebAccess為例,利用本地SCADA RTDB即時數據庫功能,每秒可讀取30萬筆,同時寫入20萬筆資料,其快速的處理效能,讓必須24小時運轉的廠房,可以即時且全面的進行監控,也大量降低了資料傳輸所佔據網路頻寬的困擾,加上原有冗餘架構(Redundant Architecture)使得資料的安全性更獲得了進一步的保障。

相較於物聯網與海量資訊,創新服務模式並非屬於技術面,而是供應商對製造業者的服務再進化,透過創新服務模式,製造業者可在最短時間內,以適當成本打造出全然符合需求的客製化系統,這些服務必須倚靠長期耕耘特定領域所累積的技術做後盾,讓導入者可以選擇專為該領域量身打造,或可在短時間內調整出符合導入者需求的系統。

智慧概念帶來改變

仔細觀察過去三次的工業革命軌跡,可以發現所有的改變都不是一夕完成,而是經過時間的累積逐漸改變,然而這次的變革會否與以往一樣需經過長時間的轉型?在產業環境的變動速度加快之下,製造業者的競爭壓力加劇,加上智慧工廠所需的軟硬體技術都已臻成熟,相信新一波工業革命不但已經來到,而且不久後便可看到相關概念的落實成果。 (本文由研華科技提供,林稼弘整理)
coadna6666 wrote:
外資為何要養研華這隻...(恕刪)



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即將開展,日月光 (2311) 研發中心總經理及技術長唐和明今(3)日指出,SIP已廣泛應用在智慧型手機等新型態電子裝置當中,未來智慧裝置如物聯網的需求,將持續推升SIP成長,而由於SIP牽涉高整合度,因此未來產業發展勢必會大者恆大,愈大的廠商愈有整合與投資新硬體技術之能力,而日月光由於過去生產產品多元,有機會掌握這波趨勢成長。

唐和明表示,提供用戶更好的體驗與發展是驅動半導體業與IT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雲端運算更是提升用戶體驗的主要手段,SIP(系統級封裝)則是協助雲端計算的關鍵技術。

他表示,在行動裝置需求帶動,4C市場規模將持續成長,未來會延伸出更多元化的產品,其中主要的動能來自於物聯網,他指出,過去幾年無線與感測器的成本價格持續下滑,帶動物聯網市場發展,研究機構麥肯錫預估,2025年物聯網市場規模將成長達4.4至12兆美元之多,給了SIP技術很大的市場空間。
---------------------------------------------------------------------------



所謂人稱"智慧"
各式各樣電腦聯網設備加入住宅、交通、醫療、軍工、電信等產業,傳遞資訊,增加效率

coadna6666 wrote:
不知有人瞭解伍豐股價是怎麼回事?!每天量也不少,公司營運看來普通,價格為何能撐這裡?(恕刪)


http://tw.stock.yahoo.com/q/ta?s=8076

飆太兇?伍豐明起關禁閉 預收款券+30分鐘撮合一次
2013/09/09 20:25 鉅亨網 記者胡薏文 台北

伍豐 (8076) 近期股價表現強勢,自8月以來漲幅近6成,被櫃買中心盯上。櫃買中心今天公告,伍豐股票近期股價大幅波動,經櫃買中心多日公布注意交易資訊後,股價仍持續異常,自明(10)日起至9月24日共10個營業日,採取預收全部款券,並每30分鐘撮合一次。

櫃買中心表示,以今天伍豐收盤價92.1元估算,本益比為158.79,股價淨值比為5.83,有明顯異常。為維護市場交易秩序並提醒投資人注意交易風險,櫃買中心依櫃檯買賣公布或通知注意交易資訊暨處置作業要點第6條第3項之規定,對伍豐股票交易採取預收款券,以及人工管制撮合處置。
coadna6666 wrote:
外資為何要養研華這隻...(恕刪)



微軟公司(Microsoft)19日召開兩年來首次的金融分析師會議,擘劃後個人電腦(PC)時代的成長藍圖,包括將押注於旗下線上新事業的快速成長。
營運長透納(Kevin Turner)詳列各項獲利來源,並描述微軟在雲端、行動、巨量資料(Big Data)與社群技術等四大趨勢的最新進展,儘管微軟在PC等產業面臨逆風,「我們卻看見一些不可思議的機會」。
coadna6666 wrote:



歐廠人力成本貴,研發費用也較高,台廠量產管理較彈性,成本控制較佳,台廠自然比較會有盈餘
多看產業網站、期刊雜誌,以工業自動化而言,研華、台達電、凌華常受訪,這也表示他們是台灣業界的領導廠。
威達電、伍豐因接博弈機子大單,造成營收大起大落,凌華在去年營收擠下威達電,成為IPC老二。
近幾年飛捷、振樺電在銷售端系統pos發展得不錯。

IPC廠看誰機電整合、軟硬整合較佳,誰就有比較機會出頭

...(恕刪)




物聯網概念股中明日之星:台達電、研華、凌華。
未來幾年股價必然持續火熱

coadna6666 wrote:
2013-08-19 11:25 #82
不知有人瞭解伍豐股價是怎麼回事?!每天量也不少,公司營運看來普通,價格為何能撐這裡?(恕刪)


8/19股價70元.
今日跌停到現在還有漲40元
還要跌多少,就要問主力了
coadna6666 wrote:
8/19股價70元....(恕刪)



工業電腦這次登上理財周刊報導


2013工業電腦漲幅,除被邪惡主力操控的伍豐外,其次為凌華漲幅63%.

coadna6666 wrote:
.凌華..(恕刪)


  • 3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