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分享] 陶冬: 台灣經濟何時苦盡甘來?

[轉貼自陶冬部落格]


“台灣還要苦多久?”在KPMG的一個論壇上,主持人今周刊的梁永煌社長對筆者有此一問。

此問反映出今日台灣市場的焦慮,折射著台灣民眾的苦悶。“馬上好”,如同其它選舉宣傳廣告一樣,從市面上消失了。萬眾期待的“520”行情並未露面,台灣股市反而重重地跌了一下。

也許梁社長的提問,本身就有問題。兩岸週末直航已經開通,大陸遊客也現身桃園機場,但是這些對於困境中的台灣經濟,幫助實在有限,杯水車薪而已。台灣經濟何時苦盡甘來,不取決於馬英九是否當選,也不完全取決於兩岸關係有無改善,根本在於台灣經濟何時能夠成功轉型。

蔣經國之後,台灣在經濟發展上就沒有了vision,再也沒有見到具有前瞻性思惟的領袖。馬英九上台,為人們帶來了希望,提供了遐想的空間,但是並沒有給掙扎中的台灣經濟提供一個轉型戰略。沒有整體的戰略,政策往往缺乏重點,缺乏連貫性,它們的長期效果多數時候並不理想。

筆者看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屬平面鋪開,內容繁多但缺乏重點,更沒有將此與台灣自身的轉型聯繫起來。兩岸溝通上知己不知彼,無的放矢之處頗多。另一方面,馬英九既要經濟好處,又要和談免談。其實經濟牌是北京制約台灣走向獨立的主要籌碼,馬英九式的“政經分開”,無異於“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北京對台北禮遇有加,兩岸間小的突破還會有,不過以馬英九目前所擺出的姿勢,筆者相信“中國原素”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成為推展台灣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

台灣在金融領域裡,積極爭取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台灣擁有巨額財富是實情,不過這並不是搖身變為金融中心的充分必要條件。當外資進入國內市場還需要申請登記時,當國民資產出國還面臨上限時,台灣與香港、新加坡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距。

有科技公司宣佈回台作一次或二次上市,對台灣營商環境、資本市場投下了信任的一票,的確值得慶祝。但是一枝花帶不來一個春天。只有經濟的轉型、企業的繁榮,才能真正使資本市場進入新的境界。

每天僅有173名大陸遊客訪台,對翹首以待的台灣旅遊業,乃是一個重大失望,離政府每年100萬人的額度相差甚遠,較大陸每年4000萬遊客進入香港更是天壤之別。這裡有奧運會帶來的一次性遊客下降,不過台灣游價格偏貴、有吸引力的景點少,也是重要的原因。筆者暫時看不出台灣成為香港或夏威夷。

十二大基建項目是馬英九內閣“拼經濟”的重頭戲,欲與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基建相媲美。不過蔣經國時代的台灣經濟適逢高速增長期,基建擴張打通了經濟瓶頸,提升了企業效率,為台灣退場門業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換言之,基礎設施建設乃載體,它們為經濟發展提供幫助而非經濟發展本身。將基建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打,對於一個已基本成熟的經濟體來說,頗有本末倒置的感覺。

今天台灣最缺乏的,是對台灣經濟未來的定位,一個既具前瞻性有又可操作性的重新定位。只有有了清晰的目標,知道十年後的台灣應該是什麼樣,政策才會有的放矢,商民才有努力的方向。

十年前的新加坡,同樣深受產業空洞化困擾,製造業出現架構性萎縮,經濟亟需轉型,尋找新的出路。新加坡將自己重新定位為金融中心。為此政府透過一系列稅務優惠和政策松綁,吸引海外基金,擴充交易平台/產品。新加坡在外匯交易、衍生產品交易、商品交易,以及對沖基金設立上屢有斬獲。近來趁瑞士被迫向歐盟提供客戶資料,新加坡大力吸納私人銀行客戶,資金流入激增,儼然成為亞洲的瑞士。

香港在經濟轉型中對自己的重新定位是,背靠大陸、面向世界。在政府政策和商界努力之中,香港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紐約和佛羅裡達。韓國的經濟轉型是,加大R&D投入,透過技術和品牌的提升,打造世界高端的主流消費品。連菲律賓也在轉型中重新定位,菲佣、外勞等勞務輸出收入占到該國GDP的10%,儘管不漂亮,也算是一個運作模式。

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始終未能實現自我重新定位,遑論轉型戰略。沒有全盤的策略,政策上一定是各自為戰,有時甚至是 “一心搏二兔”。缺乏清晰的大局觀,無法用戰略性思惟來統帶、協調具體的政策,是台灣經濟近年落伍的深層次原因。沒有這些,兩岸解凍、企業回台、基建投資只能對台灣經濟提供一時性的利好,但是難以做到真正的轉型,“台灣還要苦多久”也就無從得到滿意的答案。

筆者認為,台灣的金融業缺少優勢,從監管到產品,從人材到機場,台北都不足以同香港、新加坡或東京在金融領域競爭。旅遊業有發揮的潛力和空間,但受自身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的制約,難成支柱產業。台灣所擁有的世界級的競爭力,主要集中在IT領域。從晶圓到液晶電視,台灣在許多科技領域的創造力驚人,而且還有OEM等生產流程上的創新。不過IT產業同時受到缺乏消費品牌和“中國製造”競爭雙重夾擊,暫時還沒有出現Intel、三星那樣傲視群儕的突出企業。但是台灣有世界上罕見IT集群優勢,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的運作多數也好過其它外資。台灣本身的內需市場狹窄,但是大陸市場很大而且增長迅猛。不少台灣產品在大陸已經成功地闖出了品牌和市場管道。

如果規劃得當、執行得力,台灣有能力打造出一個可以媲美矽谷的亞洲IT中心。要做到這點,台灣必須︰1)堅持創新和R&D投資,2)維護智慧產權,3)大量引進大陸科技人才,4)緊貼市場,建立品牌,5)依靠大陸市場,放眼全球消費。同時從創業基金到IPO上市,資本市場必須與此全面配套,滿足科技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利潤下的獨特資金運作需要。

筆者是IT門外漢,這裡並非試圖為台灣經濟重新定位,而在於拋磚引玉。不過無論如何,台灣必須要有一個戰略性的考量和策劃,籌謀長遠發展方向,以我為主,有取有 ,立足未來,產業傾斜。唯有如此,大陸政策才能有的放矢,基建建設才能為虎添翼,台灣經濟才能真的苦盡甘來。
2008-10-08 10:05 發佈
"媲美矽谷的亞洲IT中心" -- 拜托, 10多年的老梗还来卖. 现在恐怕阿嬷都知道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了, 臺灣不過是隨波逐流罷了, 能平安度過就算是菩薩保佑了, 还談什么vision.

不是每個阿媽都知道
像我女友的阿媽覺得全是馬上不好才會導致股市差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IT門外漢提出四點見識
請IT產業界大老闆多多思考一下 朝這方向拋磚引玉
lpsa wrote:
[轉貼自陶冬部落格]...(恕刪)

說得挺中肯的
可惜他們只會搞小動作

***以上都是開玩笑的***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你看不見我***你看不見我***
說的好:蔣經國之後,台灣在經濟發展上就沒有了vision

現在的官員跟以前能比嗎?沒有好的官員,就不會有好的政策

不過另外一點,缺乏素質的國民,也不會有好的官員&民代
老實說,現在這種全世界的金融恐慌環境下,看不出哪一國有所謂的 vision。

歐美各國用出乎台灣人意料的怪異措施想要處理問題,以往我們認為只會出現在台灣的禁止放空,停止交易之類的動作,現在反而成為各國都在執行的止血法。台灣的動作甚至還比別人慢。

台灣有台灣的經濟問題,沒錯。
因為台灣十幾年來根本沒有正視大陸,錯過了跟大陸經濟一起發展的最好機會,而想要找越南或南美洲當替代發展,又全都失敗。說台灣失去了發展方向跟目標,沒錯。

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全世界的金融恐慌,台灣再怎麼有 vision,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除非台灣可以光靠自己內需市場發展經濟。

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英國,法國,德國,澳洲,日本,韓國,印度,巴西等等等,不管是新的金磚舊的金磚,現在全都在哀嚎。

以這個標準來說,哪一個國家有 vision?
lpsa wrote:
筆者看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屬平面鋪開,內容繁多但缺乏重點,更沒有將此與台灣自身的轉型聯繫起來。兩岸溝通上知己不知彼,無的放矢之處頗多。另一方面,馬英九既要經濟好處,又要和談免談。其實經濟牌是北京制約台灣走向獨立的主要籌碼,馬英九式的“政經分開”,無異於“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北京對台北禮遇有加,兩岸間小的突破還會有,不過以馬英九目前所擺出的姿勢,筆者相信“中國原素”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成為推展台灣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


這一點是不能說的實話...即使是全面跟隨北京說法起舞也不見得會分到多少好處, 畢竟北京目前自己的問題也很大, 要趕著收尾找出路...
可悲的馬政府不會不知道這一點, 但是目前看來只是在無能加上無計可施之餘喊喊口號做點小動作.
目前看不出來馬政府對於利用兩岸關係來強化經濟上有任何方向.

秋水寒 wrote:
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英國,法國,德國,澳洲,日本,韓國,印度,巴西等等等,不管是新的金磚舊的金磚,現在全都在哀嚎。


但是跟其他國家相比, 台灣沒有廣大的內需, 沒有豐厚的原物料資源, 也沒有深厚的重工業基礎...有的就是深厚的製造業經驗...
對於政府在於處理金融危機的表現不想過份苛求, 也不覺得台灣能在這個環境中全身而退, 但是到現在每天看到的只有空喊的口號跟舊思維的政策, 完全看不到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方向才是最令人寒心的.

***以上都是開玩笑的***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抱歉 自刪
又來了,還在搞置入性行銷,什麼叫蔣經國之後,台灣在經濟發展上就沒有了vision,再也沒有見到具有前瞻性思惟的領袖。

蔣經國經濟起飛的時代,就像現在的大陸,引入外資,靠勞力密集產業,外銷美國賺錢。國民黨也在那時候大發其財。那時的國民黨就像現的共產黨,經濟是起飛了,白色恐怖還在。
台灣能夠轉型,還是李登輝時代奠定的基礎。
十大建設就一直吹噓,其他人的建設就不是建設。韓國也有十大建設,而且他們的大造船廠、大鍊鋼廠、大汽車廠,現在都成了世界前幾大。而上述幾樣國營事業,在以前的時代哪一樣不是變成貪腐的虧損機構?
別把功勞都攬在自已頭上,錯的都怪別人。

還在一直吹噓一國二治的香港樣板,對於香港股市腰斬,低收入戶頻創新高, 社會問題叢生隻字不提。現在的香港經濟靠中國觀光客輸血維生,難道台灣也能夠一樣?

大量引進大陸科技人才? 郭台銘用了大批陸籍主管,不久前被大陸公司比亞迪一次挖了幾百個人,完全複製郭台銘的生產線跟管理流程及專利。郭董為此還向大陸官方喊話,呼籲重視智慧財產。現在鴻海股價暴跌,巴菲特宣佈投資比亞迪百分之10股份。沒錯,美國也有用大陸的人才,但也因此洩密頻傳,美國都不見得管理得來,台灣管得了嗎? 是不是太過高估自已的管理能力了?
要倚靠大陸市場又要維護智慧財產權? 在痴人說夢嗎? 賺的錢匯得出來再說,智財官司能打贏再說。

真是受夠這些在各個層面還老是在愚民的人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