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期、3% 利率、善用網銀,一小桶金到手。
問題來了:
- 買什麼、何時買、何時賣?
- 單筆投資 vs. 定期定額,誰勝率更高?
- 槓桿是否能加速財富累積?
分享單筆投入搭配生命週期投資法(Life Cycle Investing),探討如何利用指數化投資(如 0050 或 VTI),有效提升長期財富。
圖表選用美股VTI(10%)和 台股0050(9%)定期定額1.3萬vs. 單筆 100 萬 + 定期定額 1.3 萬(信貸繳清的7 年後開始)

實際應用建議
✅ 適合年輕投資者:
- 若能承擔風險,建議初期集中投資(例如 100 萬信貸)+ 後期穩定加碼(定期定額 1.3 萬),效果顯著優於單純的單筆投資。
✅ 難以存錢的月光族:
- 信貸,銀行比你更緊張,最高月收入的22倍,100萬大概月收需近5萬,銀行幫你一起存錢更有力!
(提醒:信用是你最值錢的東西,絕不拖欠!未來想轉增貸降息、房貸等都看你的信用)。
✅ 美國VTI vs. 台灣0050 選擇:
-投資你所在或你信任的市場指數,整個國家一起幫你賺錢,啞巴兒子越大賺越多(複利的威力愛因斯坦有說過)。
-嫌風險太高或隨年紀大了可以改投VT(全球指數)。
-任何時候都可以投入,越早買越好。
小結:
單筆 100 萬 + 7 年後開始定期定額 1.3 萬」,30 年後多出 38-48%的總資產!
——
補充:
1.單筆投資 vs. 定期定額:數據怎麼說?
根據學術研究(如 Vanguard 研究報告)顯示,約 66% 的時間,單筆投資的回報優於定期定額,因為股市長期趨勢向上。
台股23000點是歷史高點嗎?長期只會更高!加權指數的「點位」並不是重點,因為若把已配發的股息權值還原後早已超過5 萬點 (根據臺灣指數公司,2025/2加權 (總報酬) 指數為 50402點)。
2.生命週期投資法:
年輕時槓桿,退休前轉穩健
生命週期投資法是由耶魯大學經濟學家 Ayres & Nalebuff 提出的策略,核心概念是:
年輕時應該投資更高比例的資產於股市,甚至適度使用槓桿,向未來的「人力資本」預支,簡單來說,就是 「年輕時集中風險資產,年長後降低風險」。
具體方向如下:
| 年齡 投資策略 |
40歲前純股市為主,可搭配適度槓桿產品,提高曝險(多讓資金上戰場幫你打仗)。
40歲後,資產配置(全球性資產、房地產、債券、現金),逐步降低槓桿、曝險。
(資產配置沒有標準答案,家底厚就不需要為了賺用不到的錢而冒險,本大利小利不小)
3. 信貸好可怕?賠了怎麼辦!
一生總資產佔比:100萬的影響有多大?
假設:
- 年薪 70 萬,年增長 3%,30 年後退休- 每年投資盈餘 15 萬,報酬率 10%,30 年後總資產 =5600 萬100萬僅佔2%!
關鍵在於長期投資,巴菲特的資產99%來自50歲後,找到屬於你的雪球和坡道,然後不要打斷它!
4.何時賣股票
-要用錢的時候,重大開銷如買房、教育、退休金等,短期用錢善用質押。
-拓展認知,有更好的投資標的轉換(避免頻繁交易被交易成本侵蝕報酬)。
-再平衡(曝險過高時)
(切忌受市場短期波動影響或他人建議而賣出股票)
5.風險與應對策略
-投資、槓桿不是沒有風險,帳面損失只是入場券,把時間拉長很難輸,整個國家跟你共存亡!
-短期可能跌 20-30%,如果心態不穩可能萌生先賣掉等便宜再買回來的想法,但錯過了某幾天漲幅,長期複利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甚至買不太回來。
-遇到崩盤時,超市打折你會買,股市打折當然不能錯過,即便等待到24年8月的大跌進場,成本還是高於23年任何一天入場價。
結論
1️⃣ 早期單筆All in投入,長期對財富影響巨大
2️⃣ 單筆和定期定額:結合效果最佳,30 年後差距可高達 3000萬以上。
3️⃣ 長期投資+槓桿,讓複利幫你工作,時間才是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