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關於美國次級房貸的一點淺見..

從去年以來,美國次級房貸的風暴一直影響著全球的金融市場
但是像我這樣非財經專業的小老百姓,對於美國次級房貸及其影響層面的認知大多是一知半解
查閱相關的文章,除了專業術語一大堆外,文章經常都是「落落長」到讓人看到消化不良~
有鑑於此,小妹花了點時把爬文後所理解的美國房貸的運作模式畫了一個小圖,
希望對跟我一樣是門外漢的人,在評估投資環境及投資風險時有所助益~

小妹畫的圖~
關於美國次級房貸的一點淺見..

依照上面的圖看圖說故事可知..
1.貸款機構把錢借出去後,可以透過將抵押貸款債權賣給債權機構的方式賺取利差,並取得可供週轉的資金。
2.債權機構(包括華爾街的券商)買入愈多的抵押貸款債權,就有愈多的「貨源」可以包裝成金融商品出售。
3.由房屋的抵押貸款債權所衍生出來的金融商品,因為有不動產當做擔保品,所以與其他高風險的金融商品比較之下,相對而言算是風險較低的,如果借款人穩定繳款的話,理論上應該是一種獲利穩定的投資標的。而投資這些金融商品的投資者包括各種基金、保險業者、投資銀行...甚至是世界各國的央行,當然,也包括了隱身在這些投資機構背後的廣大的投資大眾。
4.由於貸款機構與債權機構都是賣得愈多就賺得愈多,於是這兩者都會努力的開發「貨源」,以賺取更多的利潤,再加上美國為了促進經濟成長,大幅調降利率(2003年6月聯邦資金利率甚至只有1%),所以:(1)就有貸款機構向信用不佳又想買房子的人推銷浮動利率房貸(就是所謂的「次級房貸」,貸款利率通常較一般房貸高)。(2)因為次級房貸的放款條件及還款利率的雙「低」,就有投資客藉此炒作房地產,於是房價不斷的被炒高。(3)因為存款利息太低,使投資人更想把錢投資在報酬率較高的商品上,於是房貸所衍生的金融商品更受歡迎。

但是..
1.在低利率政策走了幾年之後,美國聯準會開始擔心會造成金融泡沫及通貨膨脹,於是自2004年6月起開始連續升息了17次,將聯邦資金利率調高到5.25%。
2.由於次級房貸的借款人原本就是信用不佳的購屋者或是買空賣空的投資客,於是當利率不斷調高後,購屋者就開始違約欠繳,投資客開始斷頭殺出,就算想要把房子賣掉清償貸款,但是由於大家競相拋售房地產,造成房價下挫,很可能把房子賣掉後還不足以清償貸款餘額,於是,整個次級房貸市場就因骨牌效應,而開始崩解...
3.由次級房貸所衍生出來的金融商品評價開始下跌,於是:(1)投資機構開始拒買次級房貸所衍生出來的金融商品,並且開始拋售已經持有的部分。(2)由於投資機構拒買次級房貸的債權機構所發行的相關金融商品,造成債權機構的資金週轉失靈,於是債權機構亦開始拋售手上的金融商品。(3)大家競相拋售的結果,造成許多金融商品的跌價,甚至變成「壁紙」..(先前購買相同金融商品的投資機構又必須承受跌價的損失)。(4)牽涉到次級房貸市場的金融機構股價、公司債下跌、裁員,甚至是破產倒閉(買這些公司的股票、公司債的人也要承受損失)。
4.投資有購買次級房貸相關金融商品的基金跌價,投資的民眾搶著贖回,投資機構不得不賣股票、債券求現,以應付贖回潮...於是造成了股市、債市的下跌...
5.可能引爆信用緊縮危機...總之,就是一連串的骨牌效應...而且是全球性的...大家可以繼續往下填...

P.S.:小妹並非財經專業,而且是第一次開文,如果錯誤,還請站上高手指正~
2008-07-19 3:30 發佈
兩點澄清

(一) 浮動利率房貸 不是只有 次級房貸 才有﹗就算是 prime 也是有浮動利率的
Monthly Mortgage Rate Resets

(二) FED 調高利率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固定利率期限結束後 銀行開始調高貸款利率時 借款人是不是還可以繼續付出調整後的貸款來﹗有些投資者因為不想付任何本金 所以多是選擇浮動利率房貸 這些人如果不是炒的過頭的話 (也就是說 leverage 太大的話) 就算利率開始調整也不見得付不出來

這個泡沫 簡單來說就是

(一) 低利率 (Free money everywhere)
(二) 完全失控的借款審核 (Even a monkey can get loans)
(三) 主事者失職 有意無意地引導大眾把房子當作提款機來刺激景氣 (House ATM)


那能分析下台灣嗎 ?

台灣房地產也很高
那會有類似 台灣版次級房貸問題嗎 ?

台灣好像叫 2胎

iloveschubert wrote:
因為次級房貸的放款條件及還款利率的雙「低」,就有投資客藉此炒作房地產,於是房價不斷的被炒高。(...(恕刪)

這有些語意的問題
次級房貸的還款利率是比一般的房貸較高,而不是較低
所謂的"還款利率的雙低"是指
1.所有的房貸不管是一般房貸或次級房貸利率過去幾年是在歷史的低點

這次的泡沫和以前世界上每一個房地產泡沫幾乎是一樣的原理
低利率 ,借款審核不實,房地產瘋狂飆高
次貸也不是只有這次有或只有美國有
唯一不同的是一堆天才把他包裝成衍生的國際金融商品
所以幾乎全世界都被拖下水,
以前如日本房地產泡沫只有日本的本國銀行提供資金
這次是全世界都提供了汽油
日本的家庭主婦的存款,阿拉伯賣石油賺來的資金,某個很精明的大國的外匯存底
幾乎都變成資金來源
一但火燒了起來,當然誰也逃不了

附加一點解釋

一般美國人的房貸是用固定的利率
好比說你貸到6%的利率30年的話
未來30年的利率都是6%不變

只有少數的人士是用浮動利率
也些人因為貪圖較低的利率用浮動利率
那這些人一但面臨利率上升就會付不起額外的利息

印象中台灣的房貸應該都是浮動利率
利率上升如果付不起被拍賣
就會帶動房價下跌
房價下跌如果跌到淨值以下
如果是美國人會乾脆破產
把房子給銀行
反正五年以後又是一條好漢
一個社區只要出現一兩家法拍屋
房價就會進一步下跌
造成惡性循環

台灣人多半會撐到不能撐
這跟社會的價值觀和銀行的討債手段有關
不知道新的一代有沒有改變?
我也根據我對於次貸的了解發表一點個人的看法...
這次風暴會這麼嚴重並不是單純房貸戶繳不起錢或是資產證券化這麼簡單...
中間有一間機關!

首先, 整個交易流程像是這樣:

1. 房貸戶和銀行貸款
2. 銀行將房貸證券化,包裝成債券型式的商品CDO
3. 銀行利用它的良好信用,用很少的錢成立了一間財務公司"A", 這間財務公司也有著良好的信用評等
4. 銀行與財務公司"A"交易 CDS

問題就在這個CDS , 這個交易是說,
銀行每個月會給A一筆錢, 但A不用給銀行錢, 直到貸款發生違約事件, 那A要賠違約的錢,
這有點像賭博, 違約機率很小, 所以可以每個月拿錢, 除非運氣很差, 但是只要一違約就要慘賠!

這一筆CDS交易讓A 不用花半毛錢, 就可以每個月淨收一筆錢, 於是A拿了這一筆錢再去資產證券化,用商業本票發行ABCP,去跟一些錢太多的金融機構借錢,例如台灣的xx銀行...等等,A拿了這筆錢, 也會去買其它銀行發行的CDO, 在包裝發行給海外的金融機構....

所以, 這一切已經不只是房貸的問題了,信心的問題更大, ...明明是美國發生的問題,卻可以擴散到海外, 明明只是房貸違約的問題, 卻因為A刻意用一些財務的手法, 將1塊錢利用信用擴張成10塊錢在用, 而那些信用評等機構也很糟糕, 明明A信用狀況不明, 卻因為銀行擔保給他最高評等, 所以, 這一切的發生都是理所當然, 只是銀行視而不見罷了!
補充一下

還有評等不實的信評公司當幫兇

CDO的信評是可以決定它的市場行情的

當CDO內部組成的債權結構已經變的劣化時,現金流量也不足以支付未來的需求

信評機構卻沒有反應它應有的評等......

------------------------------------------------------------------------------------------------------

基本上這多數都是法人機構在買的,為什麼....如果你有看彭博或其他的金融資訊系統就知道

要玩它基本都是幾佰萬美元

所以當初次貸爆的時候

某大壽險公司就正買中了貝爾斯登旗下的那個爆點...

聽說就完全減損,淨值歸零,賠了幾億吧

而為什麼金融股會跌?

台灣的銀行,保險公司國外投資的部位或許CDO沒有買到那麼多

但是二房的商品從沒少過(大多是CMO,不動產抵押證券)

如果,今天二房雖然沒倒,但是因此被調降評等

那麼它們倆所發行的商品全部都要隨著降等

呵,就算它都是擺在持有到到期的會計分類,一樣都要認列減損的

這樣玩下來那個損失是很恐怖的
經過上述各為大大的補充, 小弟也算是有比較了解一點了.
首先,感謝前面幾位大大的回應與指正~

taiwan2008 wrote:
那能分析下台灣嗎 ...
台灣房地產也很高
那會有類似 台灣版次級房貸問題嗎 ?
台灣好像叫 2胎

關於taiwan2008大大所提的問題,小妹認為可以探討的因素很多,可能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道盡的..
不敢說分析,不過可以分享一點我的看法...

1.您提到的「二胎」和美國的「次級房貸」並不盡相同
二胎應該是指房地的所有權人把房地設定抵押權給某金融機構貸款後,又設定抵押權(第二順位抵押權)給另一金融機構貸款,第二次的貸款(也就是所謂的「二胎」)並一定就是品質不好的貸款。
好比A房屋價值1000萬元,屋主將A屋設定抵押權給甲銀行後貸款100萬元,之後又將A屋設定抵押權給乙銀行貸款200萬元,此時,屋主向兩家銀行貸款的總額與抵押權設定的金額(通常會是借款金額再加兩成),都遠低於房屋的價值。

2.要觀察台灣是不是也會出現類似美國次級房貸的問題,我認為要看的是台灣的房市泡沫是不是會破滅?
根據政大張金鶚教授在今年四月提出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台北市房市泡沫價格約占房價三成八
如果這個研究是對的,那麼這個泡沫已經大到無法控制,而會破滅的程度了嗎?

3.我認為台灣房市的走向主要還是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包括利率、土地利用政策等...)
要觀察的是馬政府會祭出哪些刺激經濟成長的政策,尤其是在同時面臨通貨膨脹及要兌現經濟成長6%的競選口號的壓力之下...
好比..採寬鬆的貨幣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擴大內需...甚至是採民進黨所提出的,政府退稅給人民,讓人民直接消費...以刺激經濟成長
還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而繼續升息...

4.有一則新聞我覺得很有意思,或許可以當作觀察的指標之一
「 中央銀行昨一舉端出包括升息半碼(○.一二五個百分點)、調升活期與定期存款準備率一.二五個百分點和○.七五個百分點,以及將廣義貨幣總計數(M2)目標區下調為二%到六%之間三道菜,正式宣告下重手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以對抗通膨。....在央行祭出重手壓通膨的同時,行政院卻仍大力推動會惡化通膨的擴大內需方案,兩者背道而馳。」(自由時報 2008-06-27)

這是央行從2004年10月以來連續第16次升息,不過..我個人的判斷是,以央行目前必需兼顧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的考量下,只會溫和緩慢的升息。
再加上觀察這幾年台灣的金融機構對於房屋貸款的房款條件,從以前可能100%的貸款,一直到最近的只能貸七成,還有小套房不貸...等放款策略,可以看到這些金融機構本身也有在管控放款的風險,並不像美國次級房貸那樣的浮濫放款..

所以我認為短期內應該是不會出現台灣版的次級房貸問題,頂多是房市的泡沫暫時消消氣,變成小一點的泡沫而已...


iloveschubert wrote:
1.您提到的「二胎」和美國的「次級房貸」並不盡相同...(恕刪)


「二胎」和美國的「次級房貸」並不盡相同,但事通常都是伴隨而生的.
有些投資者或次貸者連本金都不太想付,更何況是頭款.
所以有些銀行推「免察收入,免頭款」的方案便是
房子抵押80% + 二胎20%
通常房子抵押貸款額如果超過一定比例是還要多買一筆"貸款保險"才能符合銀行規範
所以便有貸款商包裝成這種80%+20%來逃避規範

就如 superscreen 所說,如果貸款者只符合次貸條件再加上這種80/20貸法
其實利率並不低(比起央行的同業隔夜拆款利率).
所以還要加上更利害的一招 -- option ARM

option ARM 的付款法有點像信用卡,你雖欠銀行一大筆錢但銀行允許你只付很少的最低應付額
option ARM 本來是設計給非每月收入固定的 SOHO 族
其設計理念是--有錢多繳點,沒錢少繳點.被濫用以後,大家只看到 "少繳點" 的最低應付額
任何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只繳信用卡最低應付額是還不了卡債的,只會越欠越多.
貸款商鼓起如簧之舌指著"最低應付額"告訴客戶或投機商因為"Fed降息"所以客戶無頭款只需付比房租
便宜的"最低應付額"(其實利息一點都不低)便能買房.
而一般大眾少數由於無知,多數鑑於"房子一直漲,我不買就輸了"或
"反正月付比房租少,以後的是以後在說,以後付不起,了不起房子不要,再租房便是" ...
等種種理由一起加入這貪婪遊戲.

做這大宗option ARM的銀行有名為美國最大儲蓄貸款銀行Washington Mutual(WaMu)
華盛頓互惠銀行. WaMu在22要報第二季業績,希望不要引起大地震.

至於房子當作提款機,那便是HELOC(home equity line of credit, 房屋淨值貸款)
房屋淨值貸款,望文生義不多作解釋.我不解的是,只要借HELOC的人一天不賣房,不管房屋淨值升多高,
他永欠銀行錢.只有把房賣了,用多出來的淨值還款才算了結.
而那些將房屋當ATM的人難道不知這些錢是要還的嗎?

做HELOC值得一提的事 E Trade 及 Wells Fargo Back (富國銀行)
前者為網路股票交易商(兼銀行)因跨足HELOC慘賠而股價至今仍被打趴在地上.
後者於上周三報出第二季業績"未比分析師預期爛",且誓言增加股東分紅,啟動金融股上漲波至今.
至於HELOC危機已解除了?或尚有蘟匿虧損未報,就拭目以待吧.
不錯!

為暸刺激經濟增長,鼓勵無節製的借貸消費,並引髮暸投機熱潮。而借貸機搆又用包裝后的金融凴證將風險轉嫁給全世界的投資者。
當房價見頂囬落的時候,投機者先拋售,那些無力償還債務者自然斷供。龐大的消費債務變成暸壞帳,次貸股票債券投資者損失慘重。

接下來應該是美國人開始漫長的還債過程,節製消費需求,金融機搆吸取教訓,也不願意輕易貸款。世界經濟齣口下降,增長停滯。資産價格失去暸信貸擴張的支撐,連綿下跌。

再預計嬰兒潮一代退休,開始拋售股票房産投資,囬歸穩健保守的債券投資。熊市看來很漫長啊。。。。。。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