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季配、月配或高股息、優息的ETF都有分散風險、被動操作,就算下市還是可以拿到淨值的優點,
但最近看連完全不懂的婆婆媽媽都搶著大量買進,就覺得有點怕怕的,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到底適不適合ETF?還是只適用於個股?
再這樣下去會不會有一天ETF會出事?
雖然下市還是可以拿回淨值,但如果淨值變得很低很低,那幾乎等同於變壁紙。
另外想請教,ETF淨值和市價漲跌的原理是什麼呢?
目前台積電占比約48%的0050,其漲跌幾乎是由台積電決定的。
投資0050不如直接買台積電(2330)就好? 專家點出一個「核心差異」
4檔規模不到1億元 列入「準下市清算名單」
〔記者張慧雯、高嘉和/台北報導〕「中國概念」曾是各投信追捧掛牌ETF(指數型股票或債券基金)的熱門組合,但隨著中國經濟爆雷不斷、中股軟趴趴,中概ETF退市潮起,占台股ETF總檔數比重僅剩一成,甚至有四成規模跌破十億元,不到一億元而列入「準下市清算名單」的六檔ETF中,更超過一半是中概ETF;規模前十大幾乎被台股ETF、美債ETF通吃。
台股掛牌僅剩25檔 四成規模跌破10億元 去年至今已7檔下市
元大投信在二○一八年發行首檔中國債ETF的元大中國債3-5ETF後,吸引投信競相發行,甚至壽險業者為了增加海外投資債券管道,「認養」所謂的中國高收債ETF,推升總規模迅速在二○二○年首季奔上二千億餘元最高,也逼著金管會不得不出手嚴控壽險投資單一檔債券ETF的比例限制,且特別要求中國投資曝險。
中國債ETF暴起暴落 規模從2千億崩跌至50億
中國債ETF主要是投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金融債」,但有些政金債並沒找信評機構取得信評;在美歐各國競相升息緊縮時,因中國仍處於貨幣寬鬆,利率波動風險較低,一度獨走海外債券ETF績效榜,但隨著壽險大量贖回、資金潮水退去,陸續下市清算,目前僅剩「中信新興亞洲債」、「國泰中國政金債」兩檔,合計規模僅五十億元,僅剩高峰時的二趴。
除了中國債ETF在四年間暴起暴落外,中股ETF也進入冷凍庫。過去投資標的鎖定中國股債的ETF,曾與台股、歐美股ETF鼎足而三,但如今台股掛牌的二四一檔ETF中,中國股債僅剩二十五檔,占比僅約一成,去年到今年高達七檔中概ETF下市,如今反而是美債ETF躍居首位,成為壽險大咖最愛,而台股ETF則因績效表現遠較中股ETF優異,成為散戶存股族的最愛。
另依據ETF下市二個條件︰最近三十個營業日平均規模低於終止門檻(股票ETF為一億元,債券ETF為二億元);基金單位淨值相較發行價,若累積跌幅達九十%,也要下市。
以最新市值來看,規模不到一億元警戒線的共有六檔ETF,其中就有四檔投資標的屬於中國股債,包括國泰中國政金債5+、國泰中國A50+U 、富邦上証+R及群益深証中小+R。
當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沒穿褲子了。



Red Bull Racing Honda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