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根‧豪瑟說:「有些人存錢是為了房子的頭期款,買新車,或為了退休。但是存錢未必需要有個買下特定事務的目標。存錢的好處與花錢無關,它可以讓你掌控自己的時間。」
很多理財書的告訴你,必須設定不同目標,並在不同的階段設定不同的目標,然後努力存錢投資去達成目標。
正如摩根‧豪瑟所提到的,理財應該跳過一些瑣碎的小目標,例如存錢買IPHONE,存錢出國旅行,存錢買車,存錢付房子頭期款,或存錢退休,理財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有甚麼好處,其實追求心靈自由才是終極的目標,但是財務自由可以讓你不被工作所限制,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只有財務自由掌握自己的時間後,再進一步追求心靈的自由。
甚麼是財務自由呢?就是你的被動收入可以大於你的日常開銷,也就是你的家庭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的支出。例如你每年的開銷需要60萬元,那你每個月的被動收入超過5萬元或者是全年超過60萬元,就是財務自由了。
在台北遇到很多人,可能每年的日常開銷要200以上才夠,因此每個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其實差異很大。簡而言之,就是少欲知足者比較容易得到財務自由,也比較容易得到心靈自由。
一般而言,財務自由是以現金流入來判斷,當被動所得的現金流入超過12個月的日常開銷時,就是財務自由了。
既然財務自由是換取自己能夠掌控時間,所以財務自由的收入是以被動所得來衡量,也就是不用去工作就可以帶來的現金流入,例如利息、股息、租金等現金流入。
但是其實當你需要用錢時可以取得現金流入就好了,所以有些人認為財務自由可以用4%的原則來計算,也就是你的日常開銷是60萬元,那麼你的投資及現金只要超過1500萬元就可以是財務自由了,因為1500萬元的4%就是60萬。長期而言股市的報酬大約8%-10%,這個報酬有些自於現金流入的股息收入,有些來自於資本利得,當你需要用錢時,不論是來自由股息收入抑或處分部分股票賺取資本利得其實都是被動現金流入,持這種看法的人,並不強追求現金流的投資標定,反而將資本利得與股息收入都同等無差別的看待。
當然如果你的1500萬元沒有投資是不夠財務自由的,因為不考慮通膨,每年花費60萬元,25年後你就坐吃山空了,而那時候你可能只有60歲或80歲,剩下的日子萬萬無法自由。
我們對財務自由的定義你的被動所得(包含現金流收入;例如股息、利息及租金和資本利得,亦即買進股票後賣出賺得的價差。)可以大於你的日常開銷時,就可以是財務自由了。
想達成財務自由 ,需要你在行動及思想上跨出一步:
我覺得心理問題對大多數人一直是最大的門檻,反倒方法都是其次。
有時候真的需要的只是強迫自己跨出第一步,儘管那一步不一定正確,但在隨後的幾步依然能做出修正和調整,如果沒跨出那一步或者很快放棄,那就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FB
痞客邦
歡迎大家來看看一起交流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