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有時候廢話有點多,這兩年股市大多頭,
新手好像又變多了,所以來聊一下天。
投資說難不難,說不容易也不容易。
它的難度會因為你對報酬率的要求,而呈現等比級數的上升。
要跑贏政府發佈的通膨指數,隨便買個金控特別股或中華電就有了。
但是如果你想長期跑贏大盤,就不是那麼容易。
如果要想長期30年,達到年化報酬率30%,
或者20% X 50年,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這波大多頭以前,我的十年年化投報酬,
大概也只比大盤多個2-3%,大概是11-12%左右。
這時期,我靠的是長期大盤指數基金和部份中小型主動選股
(如FLPSX - Low Priced Fund) 和在2007-2008時,
因為看到聯準會說要一直降息,所以把一半的資金放在債券基金上。
雖然那兩年也還是賠得很慘,但是少輸為贏。
當然我也有不少的資金是放在主動選股上面,這段時期(2000-2011)
主要的投資理念還是很散戶的思考,和8K大差不了太多,
專門找大跌以後的股票,然後找資料說服自己,公司不會倒。
這個時期的主要心法是:價值,反向,題材。
這種投資方式算是比較接近所謂的「價值投資」。
只要夠有耐心,就算沒有題材(公司沒有成長性)還是有機會撈到反彈的。
比較經典的戰役應該是 Sprint。曾經在 3 元時,
單筆一次就買了大約20萬美元。這個部位以一般人來說,也算不小了,
有一次連來電話訪問的人,看到了都忍不住要問我為什麼。
台股的話,就是冠德,從20元買到了5元,大概也買了500多萬。
成本10元,大概平均19元出完。(公司其實沒有什麼大題材)
這兩次都是長期投資,S進進出出不少次,也用了選擇權。
大概算是我第一次大部位翻倍的股票吧,所以印象至今忘不了。
其實這些主動投資,更早期賺錢的交易也很多,
例如一萬多美元翻3倍的(3 com),但是說實話,運氣成份不低。
那個時候的買進大多只是看PC上面流行什麼,
買進時心中對什麼時候賣出(目標價)完全沒有概念。
這種憑印象和Stock Screener買股票的方式,後來讓我在GNK這檔股票上,
嚐到了睡到半夜自己嚇醒的經驗,成本13元
(26進,扣掉10特別股利+選擇權降低成本),最終3元賣掉。
這次虧了23萬左右。
說起用stock screener,我要說,我還真是背,至今沒有選到過好股票過。
其實不是我設的條件有問題,而我對選出來的股票,沒有足夠的認識。
選出來很多從來沒有聽過,過去也沒有追蹤過的股票。
2010-2011 之後,因為買了房子,和GNK的慘敗,
手上的閒置資金幾乎歸零。只剩下定投大盤的各種退休帳戶內有錢。
這就一直到了2014被資遣,被迫執行大量的公司選擇權(QCOM)之後,
才又有些現金。這也是我開始記錄家庭資產的開始。
股票賺錢,運氣成分很多,所以贏錢的事沒什麼可以教大家的,
教了你也不可能直接拿去實戰。輸錢的事,倒是可以說說,
畢竟怎樣不賠錢,還是比較有共通性的。
說起GNK的慘敗,我檢討一年後,歸咎於大賺之後的自大。
所謂驕兵必敗,果然是戰場上的真理。當時完全沒搞清楚海運的市場狀況,
連兩次的大賺,信心爆裂,真的覺得自己太會做股票了。
只要公司資產夠,重壓,攤平,放得夠久,必定大賺。
這一堂昂貴的課,讓我對之後的大賺,不再歸因於自己的能力,
此後有只要有賺,我都歸之於運氣(有信教的,可以歸於上帝或佛祖)
另一個我至今仍奉行的教條是,不買SP500以外,
或(台股)非上市的股票(上櫃不買)
(可以參考一下,「傻瓜太多,騙子不夠用」那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新手,我唯一的建議還是:
大資金(50%-90%+)長期定期定額大盤指數基金。
少部份(10-30%)可以投你找到的,過去績效比大盤好的中小型資金
(至少要5年以上)
如果真的賭性堅強,想跳下懸崖看看自己是雞還是老鷹的人,
我還是建議你從小資金開始,大部份資金持續定期定額大盤。
如果你的小資金(10%~15%)報酬率真的能長期打敗大盤,
十年後再慢慢擴大部位也不遲。
我相信大部份的人,十年後,
應該都會看到長期定期定額大盤指數基金的威力。
好了,打夠多字了,文筆實在欠佳,隨便流水帳記一下,大道理沒有,
賺錢的秘訣也沒有(績效太差不夠資格),只有慘敗的經驗,
希望能幫到一兩個新手。
PS. 2014年以後,我有買賣的股票大多在01可以找到。
(2887/2527/3711/BAC/AMD/XLNX/PRU)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