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5日簽署,整體關稅廢除率達91%,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20日示警,儘管政府強調對電子、高科技業影響不大,卻忽略了對石化、紡織、鋼鐵、機械、汽車等「五大傳產」的顯著影響,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台灣產業的「鐵鏽區。」
林祖嘉表示,與CPTPP最高99.9%的開放率對比,雖RCEP整體開放率91%稍低,但預計2年內完成生效下,RCEP共15國,占全球GDP、貿易、人口比重都比CPTPP的11國為高;在台灣2019年的進出口比重,更有RCEP國家佔57.68%、CPTPP國家為25.01%的顯著對比,「如果不加入,只剩43%的市場在玩,衝擊很大。」
他進一步列舉,RCEP的開放亮點,包括生鮮6小時、其他產品48小時內的便利通關,40%附加價值可開立原產地證明、政府採購平台公開,金融、電信與專業服務業的開放,和中日韓首次出現多邊貿易協議等。
林祖嘉分析,由於傳產業者不像政府認為「衝擊不大」的ICT產業,在國際上早已多有免關稅優惠,這些佔台灣總產值近5成,製造業就業比重達51%的傳統產業,若無法有關稅競爭力,或協助他們轉型升級,很有可能在未來面臨產業空洞化、外移,成為鐵鏽帶的問題。
立委吳怡玎說,製造業佔台灣一半的就業人口,其中又有約一半的人受雇於傳產,若因關稅考量,老闆將工廠外移,至少影響下一代畢業生20%以上的工作機會,政府只是高呼「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口號,卻沒有作為,一方面無法加入CPTPP,台美FTA沒有進展,又說RCEP不重要,何來進步?
林祖嘉提到,雖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旨在擴大出口,但台灣對東協10國出口額從2013年的19.4%,降到今年前6個月的15.7%,雙邊投資額也在減少,未來與RCEP競合下,很難有優勢,「當然大家都不要在一國兩制前提下加入RCEP,但要怎麼加入、如何因應,要給國人一個答案。」
號稱全球最大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RCEP」,台灣如果沒辦法順利加入,首當其衝的就是傳統產業,可能影響200多萬人,專家也擔心,產生排擠效應,導致台商及投資外流,如何協助傳統產業轉型,也是當前課題。
這個月15號,全球規模最大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RCEP,透過視訊正式簽署。
成員包含東協十國等15個國家地區,目標是在十年內,達到91%的商品零關稅,另外這也是中、日、韓,首次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更包含電商、投資等20個章節。
國政基金會召集人 林祖嘉:「第一個就是便利通關,他們現在預計未來生效以後,比方說生鮮產品,在這15個國家通關,他們規定6個小時之內,一定要讓它過去 其他的商品,要在48小時之內順利通關。」
RCEP不論在經濟、貿易規模、甚至是成員國人數,都占了全球三分之一,如果台灣沒有辦法順利加入,首先衝擊的就是傳統產業。
國政基金會召集人 林祖嘉:「鋼鐵 石化 紡織 機械 汽車,這些傳統產業 大概都會受到排擠,我們估計從就業人數來看的話,大概有200多萬人的就業人數,在這幾個產業裡面 到時候,它們的出口產值都會受到影響。」
另外,專家也擔心,生效後,會導致台商及投資外流狀況,更加嚴重。
東吳大學教授 朱雲鵬:「RCEP所導致的投資移轉效果,通常自由貿易區簽訂之後,對那個地區的投資也會增加,而且它的影響是永久型的,就是說不是今年有了這個,明年就沒有了。」
傳產股是不是會腰斬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