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翻到一則別人寫的文章,內容蠻值得讓人思考的,
內文是在講述「創業」這件事情,
作者提到說大多數想創業的台灣人,
開一間咖啡廳是他們的前三選擇。
他同時提及,
其實一間名咖啡廳帶動觀光與文化的作用並不比一個企業少。
能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素養,能讓城市獲得一點「慢下來」的空間。
我認同又不認同這個觀點,
原因是我認為一座城市的確需要一點慢活的空間,
但台灣的咖啡廳其實已經過度氾濫了。
有去過亞洲其他地區的一定都知道,
台灣的服務業不說第一名吧,至少也名列前茅。
在服務業人才如此繁盛的情況下,
推動觀光是一條好的路,大概也是唯一的路吧。
我更想得知的是........
台灣的「創業」之所以會以服務業性質的原因,
是因為台灣年輕人意識到「慢活」對城市的重要性,
還是只是單純因為開店成本低、需要技術少呢?
在我家附近的咖啡廳,三年內林林總總也開了超過十間了,
但我的印象沒錯的話,在兩年後還在那的大概只剩下兩間,
原因除了競爭激烈外,更是因為其性質太容易被取代,
再者就是很明顯的,市場已經飽和了,
要打入的店家都是要有真實力的。
殊途同歸吧我認為,在那篇文章的最後,
筆者有提到郭台銘的一些觀點,
他提到太多台灣人把創業的夢想投注在咖啡廳上面,是奇怪的事情。
這句話其實很有省思的空間。
所謂「創業」帶動「就業」,什麼樣的公司會培養出什麼樣類型的人才,
台灣在21世紀開始其實就從工業國家緩慢轉型成觀光國家了,
在觀光面上,人文素養上,台灣人其實是有的!
我甚至認為台灣在服務人才的軟實力上,已經不輸任何一個國家。
但我同時也很怕,這就是台灣目前在觀光國家這條路的頂點了。
台灣,究竟應該要快下來還是慢下來呢?
創業的單一性會帶動人才的單一性,
台灣的科技業也不差,但創業的人卻少,
誠如郭台銘在文章中所擔憂的,既然在軟實力上已經能與他國匹敵,
那也許就更應該要在硬體與技術上去爭取提升的空間。
個人拙見,歡迎一起討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