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台灣,應該要快下來還是慢下來?


前幾天翻到一則別人寫的文章,內容蠻值得讓人思考的,
內文是在講述「創業」這件事情,
作者提到說大多數想創業的台灣人,
開一間咖啡廳是他們的前三選擇。

他同時提及,
其實一間名咖啡廳帶動觀光與文化的作用並不比一個企業少。
能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素養,能讓城市獲得一點「慢下來」的空間。

我認同又不認同這個觀點,
原因是我認為一座城市的確需要一點慢活的空間,
但台灣的咖啡廳其實已經過度氾濫了。

有去過亞洲其他地區的一定都知道,
台灣的服務業不說第一名吧,至少也名列前茅。
在服務業人才如此繁盛的情況下,
推動觀光是一條好的路,大概也是唯一的路吧。

我更想得知的是........
台灣的「創業」之所以會以服務業性質的原因,
是因為台灣年輕人意識到「慢活」對城市的重要性,
還是只是單純因為開店成本低、需要技術少呢?

在我家附近的咖啡廳,三年內林林總總也開了超過十間了,
但我的印象沒錯的話,在兩年後還在那的大概只剩下兩間,
原因除了競爭激烈外,更是因為其性質太容易被取代,
再者就是很明顯的,市場已經飽和了,
要打入的店家都是要有真實力的。

殊途同歸吧我認為,在那篇文章的最後,
筆者有提到郭台銘的一些觀點,
他提到太多台灣人把創業的夢想投注在咖啡廳上面,是奇怪的事情。
這句話其實很有省思的空間。

所謂「創業」帶動「就業」,什麼樣的公司會培養出什麼樣類型的人才,
台灣在21世紀開始其實就從工業國家緩慢轉型成觀光國家了,
在觀光面上,人文素養上,台灣人其實是有的!
我甚至認為台灣在服務人才的軟實力上,已經不輸任何一個國家。
但我同時也很怕,這就是台灣目前在觀光國家這條路的頂點了。


台灣,究竟應該要快下來還是慢下來呢?


創業的單一性會帶動人才的單一性,
台灣的科技業也不差,但創業的人卻少,
誠如郭台銘在文章中所擔憂的,既然在軟實力上已經能與他國匹敵,
那也許就更應該要在硬體與技術上去爭取提升的空間。


個人拙見,歡迎一起討論看看。
2019-05-31 23:1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台灣

huahuababy wrote:
台灣,究竟應該要快下來還是慢下來呢?
已經(停下來)三十年了.

呵 推, 這20年其實都在吃老本

Ste100 wrote:
已經(停下來)三十...(恕刪)
工業化應該趕快自動化


然後發展綠色環保 精緻服務的路線


鐵皮屋 煙囪拆一拆 蓋好蓋滿社會住宅


移工就不用那麼多 台灣人也不用辛勤加班工作只為買房
我覺得服務業要擴展不是靠文化,那是種附帶價值的底蘊,真正能夠讓店家成長的是健全的市場規劃。

偏偏剛出社會的投資人想的是「我想開怎樣的店」而不是「大家去怎樣的店」

至於出社會一陣子真的口袋有錢的人,其實打從心裡就瞧不起這種低階的服務業
我有親人就曾在 20 年前有過開個咖啡簡餐店的夢想, 去做了, 也賠到
倒了... 他在創業之初, 有很多想法, 我覺得他是去做「想做」的事,
但未必是市場「需要」的東西. 我不能說開個咖啡簡餐店沒有技術含量,
也不能說煮咖啡不需要什麼功夫, 然而, 至少我認為我這位親人是把事
情看得太簡單了.

我曾吃過一間個人開的義大利麵小店, 看得出來老闆有類似我那位親人
的想法與情懷, 也看得出來其在店內各個角落的那一點用心, 但門可羅
雀, 終於這店也是消失了. 就我主觀的感覺, 老闆很用心, 但去用餐
就是說不上哪兒不對勁. 再講講多年前去吃王品跟無老鍋, 說真的, 我
覺得服務過度, 用不著把我當王爺供著呀, 反倒讓我覺得很不自然...

什麼樣的市場, 就會留下什麼樣的事物, 一個有文化底蘊的社會, 自
然容易留下富有文化氣息的建築、創作、歷史、老店... 這些東西,
有時也未必就一定要每每九十度鞠躬那般地厚禮相待, 才能把店給維持
下去, 有時問題不在那兒. 我是覺得台灣嘛, 老東西等著新人來傳承,
新東西又還沒養出蘊味, 還有段路要走呢...

急不得的, 有些事就像生孩子, 總要懷胎十月, 能說天天加班, 那孩子
五個月就能發育完整生出來嗎? 不需要刻意去慢, 那似乎做作了點, 而
快也快不來, 經歷到了, 體會到了, 自然也就做到了...

共鳴是很重要的... 那, 來杯不做作的咖啡如何?

(嘖, 我是在投資版還是在生活品味版啊... )
Ste100 wrote:

huahuababy wrote:
台灣,究竟應該要快下來還是慢下來呢?

已經(停下來)三十年了.



roob wrote:
呵 推, 這20年其實都在吃老本

其實我在想的是

有沒有一種『模式』或者說是「公式」?

套用下去 ...

其實可以停個三百年

也就可以吃三百年老本 ... ?



無論中文的歷史說是 3000 年,還是 5000 年

這樣一種『模式』「公式」套用下去

其實,再停個 3000 年,還是 5000 年

吃 3000 年,還是 5000 年老本

加起來可以到一萬年,的話

應該是正確的『模式』「公式」吧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我覺得其實台灣有很多潛在的結構問題拉、
像是政治&企業、黑白道~
其次我覺得最重要的大概是教育與媒體,
國家的消費觀念與人文素養才是根本吧?

現在的學校也都是在拼業績、根本就沒有質。
不然把那些時間跟錢還回來還多個機會,
但是沒有大學畢業在台灣社會上還真的是小吃虧~

我爸那代的創業
大部份都是買幾台車床,機器

幫人代工
再家就可以
越做越大
或做衣服
前現下創業好像沒聽說有做這

黃皮白骨的台灣是香蕉人
用中文表達英文
思想西化僵化

舉一個諸位常聽見的例子來說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喜歡聽這種話的,表示你已經阿答罵空估力
很多的台獨思想背後暗藏禍心,本例就非常明顯

頭腦僵化,怎能創業? 不過是人云亦云,一窩蜂而以

連中文表達都2266了,還期待創什麼業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