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中美貿易戰在新聞看到"債券價格與利率成反比"這句話,,特地去 google 一下瞭解它的意思.
文章出處: MoneyDJ 理財網
文章內容:
債券價格與利率成反比,利率走低債券價格上漲,利率走高債券價格下跌。這種表述方法過度簡化,常令人無從理解。這裡所謂的利率,是指有兩種不同的利率,一個是債券上所標示的票面利率,一個是巿場利率 ( 比如具指標性的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或中央銀行的重貼現率等等)。票面利率是不會變動的,債券一發行即固定下來,而巿場利率是隨時可能變動。所以正確的表述法應該是:「債券價格與巿場利率成反比,巿場利率走低債券價格上漲,巿場利率走高債券價格下跌。」
假如現在有一政府公債票面利率年息為2.5%,而目前具指標性的巿場利率(例如是台銀一年期定存利率)也正是年息2.5%,那麼這一政府公債目前的價格指標會剛好等於100(暫不考慮任何稅負問題)。如果後來巿場利率上漲為年息3.0%,這時將錢存在台銀一年定存的報酬優於買公債一年的報酬,所以公債價格會下跌,理論上會跌到付給公債的購買價格的一年報酬率等於3.0%為止。相反的,如果巿場利率下跌至2.0%,這時將錢買公債一年的報酬會高於存定存的報酬,所以公債價格會上漲,漲到付給公債的一年報酬率等於2.0%為止。
我的疑問:
這講到最後不就說你買債券的獲利會和存銀行差不多,那我買債券幹嗎? 說不定還多了手續費,,是這樣的嗎? 我認知有誤嗎?
換個講法比較容易理解
----->債券發行時要先扣利息 (相減的關係)
舉例 10000債券年利息300
花9700購得
當年利變成500 (利息增加200)
取得價只要9500 (債券跌價200)
p33mcv wrote:
你如果放到贖回時,...(恕刪)
就那段文章,我的理解是,
有一張發行1年的債券,面值10000,利率5%,你花9500去買 (套aa0930360大所講的,利息預扣),一年後你拿債券去發行公司換到10000元,賺500元.
假設你買了一個月後,巿場利率變成2%,大家當然會想說,那債券有5%利息,所以我要去買,所以債券價值就會漲,但漲到多少呢?
它會漲到一張9800元,因為你花9800買一張,一年後去換10000元回來,賺200元,等於巿場利率2%,如果你花更多的錢去買,假設9900元,一年後換到10000元,只賺100元,那個白吃會做這種事,那乾脆錢存銀行賺2%好了.
另外一個情況,假設你買了一個月後,巿場利率變成8%,但手上有債券就會想,那我債券才5%,不如賣掉把錢存銀行賺8%,所以債券就會跌,但買的人也不是笨蛋,他就會出價9200買,因為9200,一年後換到10000,也是賺8%.
寫這樣大家可能比較看的懂.
所以才有我的問題,錢存銀行就好,幹麼買債券?? 忙來忙去結果都一樣.
KINCON wrote:
就那段文章,我的理...(恕刪)
債券殖利率 跟 央行公告利率
不是同樣的東西
先講債券殖利率
債券本身是個商品
殖利率是買賣雙方的 交易價格
殖利率價格越高
代表債券本身價值越低
聯準會的利息變動
主要的目的是引導美元資本流動的方向
舉例 2008年印鈔救市
美國國內有很多美元
聯準會 調降利率
美國內的美元一部分就會購入美債(固定利率)
再來就變成熱錢全世界流竄
貴金屬 原物料 新興市場 天使基金.....
等到吸飽全世界的養分後
就啟動加息 讓資本回流
--------以上是簡單的講法---------
(流出的資本利潤好不回去 恐襲 政爭 制裁...乖乖回去 資金缺口就被人民幣補上 捏懶趴)
(碰到資本管制回不去 不走保本走了賠更多凹下去機會比較大 )
所以才會打貿易戰
是想讓熱錢凹不下去
KINCON wrote:
假設你買了一個月後,巿場利率變成2%,大家當然會想說,那債券有5%利息,所以我要去買,所以債券價值就會漲,但漲到多少呢?
它會漲到一張9800元,因為你花9800買一張,一年後去換10000元回來,賺200元,等於巿場利率2%,如果你花更多的錢去買,假設9900元,一年後換到10000元,只賺100元,那個白吃會做這種事,那乾脆錢存銀行賺2%好了.
另外一個情況,假設你買了一個月後,巿場利率變成8%,但手上有債券就會想,那我債券才5%,不如賣掉把錢存銀行賺8%,所以債券就會跌,但買的人也不是笨蛋,他就會出價9200買,因為9200,一年後換到10000,也是賺8%.(恕刪)
所以,利率不能坐雲霄飛車,不然金融市場一定瘋掉,
單純債券利率應該是相對穩定,只是被聰明的人發現中間的差價時,就會出現人為操作
當被操作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相對靜止。
你的算式太簡單,沒有考量債券違約風險及時間價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