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存是我最為保守的一種投資,任何一筆的投資都是從定存開始累積起,
雖然利率低但也是最安全,進可攻退可守。
記得從買保險(定期險、意外險、醫療險、終身壽險)起頭,陸續也因為人情關係由保險業務或銀行行員的推薦,買了幾筆短、中、長期儲蓄型或單、雙數年可領年金那一類險種,及10多年前才開始流行的投資型保單,而可以歸類成理財的商品是,
1儲蓄型(繳費滿期才會開始複利增值,用時間換取比現有銀行還高的定存利率,缺點錢被綁死)
2年金型(開始繳費起每隔單或雙數年給一筆年金,類似一或二年期定存,缺點錢被綁死)
3養老型(繳費滿期退還一筆滿期金,類似零存整付的定存,缺點錢被綁死)
4投資基金型保單(每月繳費到你停扣為止,內容就是定期壽險加上為數不多的基金種類)
人生的第一筆基金投資是從銀行介紹新募集的基金(復華復華基金)開始,當時年紀輕沒有定力單筆10萬投入淨值10→8.9左右就認賠賣出,現在回頭看原因,短線是最大致命傷,不然這筆投資早已翻倍成長。
前面的投資型保單有基金可選擇投資,從民國91年到現在,績效最優的霸菱東歐曾經到過+60幾%,績效最差的貝萊德世礦則到-40幾%,這種與保險一起包裝的基金投資,操作得宜可以把基金賺來正報酬做為付保險成本,反則基金負報酬時既虧錢且又要扣去一筆保險成本,真的不優。
1年多前我另一種基金投資經驗是把以前用台幣換來的外幣(美金、英鎊、歐元、南非幣買來定存賺利息)通通投入外幣計價基金才慢慢把匯損部分給彌補回來,目前持有基金有單筆基金(10)+定期定額基金(3)+投資型保單內選基金(9)共22筆。
外幣、黃金存摺屬於要賺匯(價)差的投資商品只能看多,不是一種靈活的理財商品,
是除了定存以外另一種低風險投資選擇,我都是慢慢買放著等價差出現才會加碼或獲利了結出場。
學生時候玩電腦單機版的大富翁遊戲,裡面有股票投資是我第一次接觸,雖然只是遊戲但留下印象,股市是可以讓人快速致富。剛出社會本金不夠只能從低價股下手雖然不會虧很多但也賺不了多少,股票這兩三年則是搭上熱門的定存金控股來存股(目前存股金額約10多本左右目標存到30本上下)。在很多年前一次機會中知道權證這個槓桿商品,剛開始小小投資獲利高,當愈玩愈多張時就失了準頭每次轉折都進錯時機或越攤越平,沒記錯虧最多權證有太平洋(已下市)、威盛(曾為股王),直到懂得權證是不能當成股票放長時間的我才慢慢減少,目前只進出標的(大立光&台指)的認售或認購權證,且5個交易日以內必定停利停損。若權證是小賭那期貨的槓桿就是大賭(槓桿倍數算法:目標指數*1單位點跳動的金額/原始保證金),台指期、股期、台指選擇權(內含時間價值)、海外期貨,一次次的高低起伏坐穩就高獲利報酬,翻船就高風險損失,做不到紀律的停利停損千萬不要進入有槓桿的商品(多年來深刻的體認),否則只會讓你的財富被別人重分配重分配重分配..很重要說3次。
要投資ETF當然要找市場最大的美國,有種類齊全各式ETF可以挑選,我用國內證券商複委託下單買賣。
上述理財方式我都嘗試並進行中,問我何種商品最好沒有標準答案。
低風險低報酬、高風險高報酬,看每個人願意花多少時間與健康去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