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愛迪達2016年初宣佈與德國自動化機器組裝巨擘KSL等大廠合作,導入機器人自動化生產運動跑鞋、並強調可以為客戶客製化即時生產,目標2020年「無人化」全自動生產!
但為何是品牌客戶「愛迪達」投資全自動化機器人生產、而不是傳統代工大廠「寶成」?
其實原因很簡單!哪一個品牌客戶不希望自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品牌行銷一條龍,有了機器人+物聯網+工業4.0、這個終極夢想即將實現!
更好笑的邏輯是,有了機器人+物聯網工業4.0、誰還需要「代工產業」!會咬人的狗不會叫、不需要「代工廠」到處誇耀機器人生產的好處,其實「品牌客戶」也早已付諸行動,打造屬於自己的全自動化生產線、故事的真相往往就是這麼簡單!
智能自動化的興起與工業生產機器人的大量使用、只會讓一般老百姓的未來,更為詭譎多端,更加深不可測!
至於是否需要投資幾十億美元、只為了組裝一台賺幾塊錢工費的電子代工,毛3道4的微利 vs 巨大的投資?我只能說,這個投資邏輯真的是太可愛了!
投資股票有風險、走路注意看水溝!
待續⋯⋯⋯⋯⋯⋯⋯⋯
超級賽亞人0588 wrote:
機器人+物聯網工業4.0、誰還需要「代工產業」!會咬人的狗不會叫、不需要「代工廠」到處誇耀機器人生產的好處,其實「品牌客戶」也早已行動,打造屬於自己的全自動化生產線、故事的真相往往就是這麼簡單!
不好意思,關於自動化產線,小弟剛好有相關的經驗,分享一下~
某電子相關產業大概7年前在台灣砍到剩一個廠,然後擴大中國廠的投資力道,搭配自動化產線,希望可以大幅提升競爭力。
於是乎,買了新設備,佈了新產線,同時,將原本在管工廠的台幹與陸幹們,重新安排所負責的產線,經過不算漫長的調整與磨合,結論是自動化產線大幅提升產能,且精簡50%的直接人力。
舉例來說,原本一個小組2人搭配,每小時產出2K,而自動化後,只剩下1人,每小時產出3K,對於幹部而言,已經沒人想重新回去管理傳統產線,大家都渴望轉到自動化產線,因為需要面對的人變少,相較之下就是問題變少,同時效率明顯提高。
然而真正的問題浮現,是在產線全面自動化後,大約過了兩年時間,設備出現了損耗,造成維護成本的增加,以及產線停擺,因為已經沒有人工的生產線,無法轉回傳統人工生產,導致出貨不順,而被抽單。
更大的挑戰是,後進的新廠(台資或陸資都有),採用更新的設備,用更廉價的方式佈了自動化產線,另外還有死守傳統低效率人工的小廠(陸資)撿食零星小單,讓原本打算靠搶些小單度小月的計畫也難以執行。
最終,在不可能走回頭路的情況下,只能進行新一波的自動化升級,迎戰後進企業,而且面對到的是,產品產出過剩,價格已達紅海的割喉戰。
這讓小弟想到的,就是面板與DRAM,這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套路與模式,最後總有人會放棄掉(或被打垮),而品牌是否要自己做自動化,還是乾脆"買"自動化(轉投資或入股代工廠),又或是繼續賺EASY MONEY,我想大多數品牌經營者還是習慣選後者吧?
我認為自動化的確是必然也不得不的一條路(尤其看過工人拚死拚活效率仍不如自動化設備後),但是這條路我想不太會是品牌們來走,提出不同意見供各位參考,謝謝~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