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量能低迷,近期砲火再指向證所稅是元兇,但追究元兇也於事無補,為了提振台股量能,金管會決定對症下藥,證期局長王詠心今 (8) 日就首度透露,將祭出兩大策略,一是採行零股交易,光是零股交易就研議 3 種模式;二是延長台股交易時間。
研議中的零股交易有 3 種模式:包括雙編碼、交易單位直接縮小、允許投資人最少下單 0.1 張。但仍在券商公會討論中,券商的意見相當分歧。
王詠心指出,第一個方式為雙編碼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大小立光」,同時採用千股交易和百股交易,但缺點為分散交易量。
二是將交易單位直接從現在的千股縮小成百股,缺點是交易習慣改變,可能會使投資人下錯單。
三是交易單位維持千股不變,但允許投資人最少可以下單 0.1 張,優點是避免下錯單,但因系統改變幅度較大,成本也較高。
而關於延長交易時間,金管會則研議由連結國外股票的股票指數型基金 (ETF) 先開始延長交易時間,不過,考量到券商的交易成本與人力成本,研議採電子交易的方式。
連券商都說稅制有問題
還在那裡搞這些有的沒的
稅制? 以前還可以把竹科電子股PE炒高,好歹 EPS還可以作作夢, 現在只剩下TSMC 和 LARGAN 成長性足夠, 光靠文創是要炒到PE 100X嗎. 現在是要炒作什麼"族群",什麼族群能接棒變成後電子時代的團體,只靠少數幾支股票是吸引不了資金作移動, 只會一直集中化, 其他的股票就冷到底.
稅制一直都只是券商的說詞,券商要周轉,長抱券商是賺不到錢的, 但仔細想想, 你是投資人要是賺錢還是周轉, 我想是能賺錢才重要. 長抱TSMC是會賺錢的, 板上不是很多人都長抱0050也都說賺很多錢, 所以金管會可以把台股搞成賭場,1元也可以賭,但成交量還是不會大, 政府不是鼓勵長期投資, 那千分之三的稅對於一個長期投資者來說,很重嗎? 為何直接說明,有錢人不是怕那千分之三,而是不想繳資本利得,因為怕被查到資金流向, 借丙借槓桿這才是主力金主怕稅制的主因, 但這對小老百姓公平嗎? 附和著券商去喊稅制不公,應該是要針對補充保費,這名目太荒繆了,就算取消我也不會天真的認為錢就會回來台股.
更重要的主因, 台灣股市的質已經由"成長型"轉成"價值型". 套以前老前輩常用的一個形容詞, 台股很多公司都變成牛皮股了,已經沒有獲利成長的夢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