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個討論串中看到 大家在討論週一的盤勢
其實我個人的觀察 股市跟投資環境已出現結構性改變
本次立委選舉出現泛藍席次超過3/4的結果
他所隱涵的終極意義是, 連修憲層次的議案, 都取得壓倒性的主導權
我想就更不必提所謂的投資限制等一般法案的框架限制
當投資大陸的40%上限被取消或提高時
當高科技(如八吋晶圓廠以上登陸)技術輸出管制被放寬時
當熱錢國際資金因為放寬被吸引時
很多事情產生的是驚天動地的結構性改變
有機會像黑洞一般吸引資源跟資金的移轉
大家都知道, 股市是預先反映的機構
40%投資上限的限制, 讓許多企業無法享有台灣金融界低息的借貸成本優勢
舉例來說, 若企業在大陸籌資負擔的成本是7%, 而台灣只有3%
中間所隱涵的費用利差就可觀的不得了
企業受惠, 金融股也不必因為大量資金競逐有限的市場而利率低估
對企業, 以及金融股, 都是實質的長線可被實現利多
所謂半導體業的高新技術輸出限制
實際來說, INTEL都已經投資在中國設立三座CPU等的生產基地
最新的45微米廠區落足大連的建設卻年早就如火般展開
其他國際獨佔優勢大廠也不惶多讓
對台積電 聯電來說, 他的的技術不見得會比INTEL高
難道外國人就比較不怕技術被偷嗎?
所以觀察一下週一的聯電/台積電, 就能夠知道中線趨勢
我個人其實還漫慶幸美股重挫的
這樣不會讓周一開盤就是收盤
投資建議是, 就算是開高走低 也是要找買點絕非賣點
明天的高點 絕不會是一週的高點
再加上月底美國降息2碼幾乎已經勢在必行
建議有投資基金想法的人
趕緊建倉傳產價值型投資部位
翻天覆地的機會已然成行
希望大家都能分批上車 享受難得的獲利契機
如果40%投資上限或高科技輸出
可以在立法院決定,藍營早就可以作了
何必等到席次過2/3
大陸已經從生產基地慢慢轉換成消費市場
開放40%對台灣保5總隊的代工業吸引力已經不大了
代工業都開始找人工土地比大陸便宜的地方如越南
前一陣子不是在反映大陸勞動新制的利空嗎??連大陸一些企業都重聘員工
現階段開放40%對於某些產業有利,如想主攻大陸市場
選股上要小心一點
台灣現階段還是依賴美國多一點,美國要立刻恢復榮景應該很難,至少也要有1年以上的調整期
那這一年台灣的新政府有辦法調整到跟大陸一起成長嗎??
與台灣很像的韓國依然受美國影響,他們可沒有我們的40%限制
但是美國一風吹草動,韓國還是會受影響,連歐洲也會,更何況台灣
若大陸可以取代美國(第一大經濟體),他將可以帶領世界經濟往前
但個人看法是,短期內很難(3-5年),個人看不準的機率高
現階段有些類股已在長線的低點,所以長期投資(4-5年)賠的機率不高
希望台灣不要像韓國一樣,總統大選前表現不錯,選後就利多出盡
開始跟世界(or 美國)連動
希望大家賺大錢,留點零用錢給我賺就好
目標-宅男啦
早就都跑到大陸去大量設廠投資的 不會是大受益者
但是像台積聯電之流 卻是想去(高端製程)卻不能去
外移越南等 主要還是低階勞力密集加工製造業
勞動成本及相關固定成本拉升 以及優惠減低者比重過大者會移動
但是其他有國際性競爭例如鴻海等 卻不會有大比重移轉
因為他的主要客戶都在內地設廠或建立市場
不然, 台積聯電早可以去越南設廠了
2/3跟3/4的概念與影響
恐怕大家得拾起丟棄在角落的法令來讀一讀
這跟1/2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觀察了一下各地論壇 大家遲疑跟抱持懷疑的不少
這是好事
代表還有機會進場
不妨今天撥空去預售屋現場觀察一下
或是問問房屋仲介員 賣家的態度有無變化
價格是一種買賣力量制衡下的基準
不見得得要是買方力強
賣方力道減弱或惜售
同樣會讓價格得到支撐或上揚
他在中南美有設廠已供應美國客戶
越南設廠已供應大陸
印度設廠,東歐設廠
個人猜想鴻海大陸生產的比重已降低
當然不可能減到零,但比重降低是有的
差一點到越南廠報到,
不過台灣以前去大陸是為了省成本,不是嗎???
現在可能是會了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
話說藍營會立刻開放嗎??
把台灣的一些產業移至大陸,那台灣的失業率將大幅升高
前兩位總統也怕開放後台灣變空殼
現階段看來不開放又坐以待斃
領導人要給人民有飯吃,開放不代表可以給人民飯吃
準備看藍營把台灣帶往何處去??
如果僅僅只是開放而沒有配套的話,那貧富差距可能更大
經濟&產業的轉型是需要時間的,希望能選出一個有遠景的領導人
而不是只會看眼前&討好特定族群的人
個人90%以上的資金現在都在股票上
但看的是3-5年後,等待下一波的到來
下一次到萬點就要退休了
僅留不到10%,玩玩選擇權賺零用錢
希望如大大所說,現在是相對低點
或許可以縮短個人退休的時間

目標-宅男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