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重!看錯人民幣,台灣3700家企業面臨關廠風暴
金融海嘯後,一場最嚴重的中小企業財務風暴,正以連鎖效應的方式爆發。它的關鍵字是:人民幣。兩年多前,市場一面倒看升人民幣,一般民眾搶辦人民幣存款,銀行界也向企業強力推銷一種壓寶人民幣升值的衍生性金融商品TRF。
TRF是一種高槓桿的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特色是獲利有限,但若匯率不如預期走勢時,損失將可能無限大。這波連專家都看走眼的人民幣劇貶走勢,就成了這樣的無底洞。
我們發現,有一家國際知名休閒鞋的代工廠今年決定「債留台灣」,將TRF虧損20億元、貿易融資10億元,都丟給銀行,負責人已放棄在台資產、保留銀行查封不到的中國事業。這並不是單一事件。
2014年金管會公告,曾購買TRF的台灣企業達3797家,根據惠譽信評估計,這些企業保守合計苦吞高達2千億元虧損,這相當去年全體本國銀行獲利的三分之二;比起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雷曼兄弟連動債變壁紙,當時散戶們總投資金額為4百多億元,但這次企業的虧損金額,是當時的五倍!
《商業周刊》獨家調查發現,風暴發生至今一年,官方以為風暴停歇,但企業因財務失血而帶來的營運危機,才正要進入暴風中心。
理由一,虧損金額比預期還大。金管會雖在去年初處分或警告銷售不當的銀行,讓交易冷卻,但銀行在客戶做人民幣大虧後,竟又轉推銷客戶買進看空日圓的TRF,損失金額擴大。
理由二,虧損轉成欠債,企業週轉陷困境。許多企業因虧損擴大被銀行強制平倉,其鉅額虧損被銀行轉成債權,無力還款的企業,正陷入生死交關。
我們發現,因還不出欠款而倒閉、停業的公司,開始出現在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資料中。企業因投資TRF而財產遭銀行假扣押、強制拍賣的法院裁判書,近一年內暴增逾10倍。
這些倒閉的公司中,並非是毫無競爭力的企業,其中有全球員工達8百人的南台灣知名回流台商,有員工約2百人的全球市占率前五大的聖誕燈線製造商等。
商周記者明查暗訪到超過20家以上的受損企業,其中不乏有被媒體多次報導的產業隱形冠軍,也有代工鞋廠、中部五金製造業者、知名國際食品公司的供應商、帝寶住戶也有兩戶以上受創,還有數位在中國各省台商會,曾當上會長、副會長的大咖台商。
這不只是個別企業投資虧損的問題,而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堅實競爭力,正遭受重創。
企業慘賠,銷售產品給這些企業戶的銀行,竟然也是輸家。現階段銀行提列的TRF客戶呆帳準備金,已超過百億元,數家目前只提列十多億元的大銀行,更傳出即將提高準備金到5、60億元水準,等於把當年銷售的獲利全都吐回去。
甚至,惠譽信評估計,若出現人民幣貶值到7元兌1美元的極端情境,台灣的銀行業呆帳將逼近8百億元。
中小企業、銀行都元氣大傷。正因為台商多、有人民幣資金往來需求,這波人民幣TRF商品大虧損,台灣竟成了全球災情最慘重的地區。
在這場本地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中小企業衍生性商品受災風暴,各種不可思議、戲劇化的故事,正赤裸裸的展現極端狀況下的人性,與台灣金融產業的結構性問題。
這是商業周刊的報導
我的疑問是:中小企業買這麼多人民幣TRF幹什麼?不經營本業,買這種衍生性金融產品,而且方向看錯?
我的疑問是:中小企業買這麼多人民幣TRF幹什麼?不經營本業,買這種衍生性金融產品,而且方向看錯?
1.為什麼買這麼多~對於銀行而言手續費超好賺,企業做一包10對20美金的人民幣TRF,銀行獲利可有數千美金以上,我有聽過200對400美金人民幣外綁歐元選擇權,一次可賺十數萬美金的手續費收入!!銀行就像吸毒般的越陷越深~越做越大,業績一年一年墊高,風險越來越高!!(反正賠又不是銀行賠是顧客賠,手續費入袋為安)
2.本業有正常經營!!通常買這種東西都是有良心的是基於人情壓力與關係維護,惡劣點的不買選擇權授信額度不給,很多中小企業半買半哄半騙的買了一大堆。聖誕燈製造商就是人太好做每家銀行都做~匯率一反轉本金太大公司就垮了。
3.方向看錯??三四年前人民幣對美金一路從8塊一路升到6塊,在那時候做TRF都是很順利的賺錢的,賺了錢出場結束再做一包再賺錢再出場再做,本金從10對20開始累加再來20對40、30對60、50對100...!!銀行都會拿出走勢圖跟老闆說你看看一路升值,全世界都看好人民幣升破六塊,某家外資銀行還看到半年後5.8,做了穩賺不賠啦!!就算賠錢我們會想辦法(做其他選擇權)幫你補回來的你放心。
銀行再做這種東西才不會管公司的實際外幣需求,除基本美金、人民幣外澳幣、日幣、歐元、南非幣、加拿大幣、英鎊都可以做出選擇權商品,哪個幣別好賺就是主力強打商品!!
但基本上會做這塊的都是檯面上中大型民營銀行,據我所知老行庫在這塊非常保守幾乎不碰這塊(也不知是真知道風險還是腳步太慢)反而受傷比較輕!後來自己錢不夠跑去老行庫借錢轉去填平倉的錢~搞到大家人心惶惶!!還好再爆炸的前一刻閃人了~



形而上1006 wrote:
商周記者明查暗訪到超過20家以上的受損企業,其中不乏有被媒體多次報導的產業隱形冠軍,也有代工鞋廠、中部五金製造業者、知名國際食品公司的供應商、帝寶住戶也有兩戶以上受創,還有數位在中國各省台商會,曾當上會長、副會長的大咖台商。
是要怎樣明查暗訪? 公司的重大財務損失,一般員工能知道嗎?
含糊地說了 "明查暗訪",就能撰文寫這篇文章.
我只想問一下諸位,如果你的公司蒙受重大虧損,快撐不下去了,
你會大方告知雜誌記者嗎? 然後弄不好曝光,銀行馬上抽銀根,公司立刻倒閉.
這些老闆們輕易就被 "明查暗訪",透露公司快要撐不下去的消息給外人知道?
對了,雜誌內文沒有明確提到任何公司名稱,這篇文章完全不須負任何責任.
坦白說,作者如果是坐在自己位子上編出這套故事,也不必感到意外.
形而上1006 wrote:
慘重!看錯人民幣,台灣3700家企業面臨關廠風暴
金融海嘯後,一場最嚴重的中小企業財務風暴,正以連鎖效應的方式爆發。它的關鍵字是:人民幣。兩年多前,市場一面倒看升人民幣,一般民眾搶辦人民幣存款,銀行界也向企業強力推銷一種壓寶人民幣升值的衍生性金融商品TRF。
TRF是一種高槓桿的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特色是獲利有限,但若匯率不如預期走勢時,損失將可能無限大。這波連專家都看走眼的人民幣劇貶走勢,就成了這樣的無底洞。
我們發現,有一家國際知名休閒鞋的代工廠今年決定「債留台灣」,將TRF虧損20億元、貿易融資10億元,都丟給銀行,負責人已放棄在台資產、保留銀行查封不到的中國事業。這並不是單一事件。
2014年金管會公告,曾購買TRF的台灣企業達3797家,根據惠譽信評估計,這些企業保守合計苦吞高達2千億元虧損,這相當去年全體本國銀行獲利的三分之二;比起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雷曼兄弟連動債變壁紙,當時散戶們總投資金額為4百多億元,但這次企業的虧損金額,是當時的五倍!
《商業周刊》獨家調查發現,風暴發生至今一年,官方以為風暴停歇,但企業因財務失血而帶來的營運危機,才正要進入暴風中心。
理由一,虧損金額比預期還大。金管會雖在去年初處分或警告銷售不當的銀行,讓交易冷卻,但銀行在客戶做人民幣大虧後,竟又轉推銷客戶買進看空日圓的TRF,損失金額擴大。
理由二,虧損轉成欠債,企業週轉陷困境。許多企業因虧損擴大被銀行強制平倉,其鉅額虧損被銀行轉成債權,無力還款的企業,正陷入生死交關。
我們發現,因還不出欠款而倒閉、停業的公司,開始出現在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資料中。企業因投資TRF而財產遭銀行假扣押、強制拍賣的法院裁判書,近一年內暴增逾10倍。
這些倒閉的公司中,並非是毫無競爭力的企業,其中有全球員工達8百人的南台灣知名回流台商,有員工約2百人的全球市占率前五大的聖誕燈線製造商等。
商周記者明查暗訪到超過20家以上的受損企業,其中不乏有被媒體多次報導的產業隱形冠軍,也有代工鞋廠、中部五金製造業者、知名國際食品公司的供應商、帝寶住戶也有兩戶以上受創,還有數位在中國各省台商會,曾當上會長、副會長的大咖台商。
這不只是個別企業投資虧損的問題,而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堅實競爭力,正遭受重創。
企業慘賠,銷售產品給這些企業戶的銀行,竟然也是輸家。現階段銀行提列的TRF客戶呆帳準備金,已超過百億元,數家目前只提列十多億元的大銀行,更傳出即將提高準備金到5、60億元水準,等於把當年銷售的獲利全都吐回去。
甚至,惠譽信評估計,若出現人民幣貶值到7元兌1美元的極端情境,台灣的銀行業呆帳將逼近8百億元。
中小企業、銀行都元氣大傷。正因為台商多、有人民幣資金往來需求,這波人民幣TRF商品大虧損,台灣竟成了全球災情最慘重的地區。
在這場本地有史以來最慘烈的中小企業衍生性商品受災風暴,各種不可思議、戲劇化的故事,正赤裸裸的展現極端狀況下的人性,與台灣金融產業的結構性問題。
這是商業周刊的報導
我的疑問是:中小企業買這麼多人民幣TRF幹什麼?不經營本業,買這種衍生性金融產品,而且方向看錯?
雖然不敢說家數是正確,不過文章提的內容,卻是真實的,正確性不低。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