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物聯網根本是個假議題~~~

物聯網不過是一個炒作的概念而已,聯發科 崩了~~~
2015-04-15 9:3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物聯網 議題
hyc0707 wrote:
物聯網不過是一個炒作的概念而已,聯發科 崩了~~~...(恕刪)


不這麼認為,只是環境還沒完全成熟罷了
機器全面性的取代人工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馬如果能投票,就不會有汽車
物聯網只是最近被炒上來的一個名詞,但跟器械取代人工概念應該不一樣。
簡單的說,網聯網就是"東西"能提供目前狀態的數據,這東西的範圍很大,家庭、工廠....etc 。這概念其實一直都有在做,只是環境成熟度的問題(還有老板想不想做)。有了這些數據,經由分析、整理之後,變成資訊,由這些資訊來決策。

物聯網其實是跟大數據有關係的,大數據就是經由上述的資訊,經由演算法把看似無關的資訊,整合成一個更完整的資料庫,然後利用這資料庫,提供決策方向。

之前有媒體舉例,TSMC 利用大數據,利用機台傳回的數據並加以分析,就能前預先知道某機台可能會故障而提前處理,讓良率不會掉下去。坦白說這不是什麼新技術,這功能很早就能做,只是TSMC 要不要做而已。以 TSMC 的能力,可以要求設備廠要能讓機台傳送當日的不良率、故障碼、運轉時間等等功能。後台再利用這資料加以整合與分析,然後把資訊呈現出來讓工程師或主管來決定後續的動作。

物聯網、大數據,隨著軟、硬體的進步,也一直都在演進,不是什麼新的東西。
To be or not to be.

hyc0707 wrote:
物聯網不過是一個炒...(恕刪)


不懂物聯網當然會成為假議題

物聯網的爆發期,專家都估計要3-5年


當初智慧型手機的先鋒是HTC和黑莓
產品上市1~2年吧,有爆發嗎?
是因為i-Phone才爆發的


各家廠商都準備搶百億裝置的生意了,工研院也呼籲台灣廠商要積極布局
現在欠的是東風而已

東風裝置絕對有機會挑戰成為下個Apple
oist wrote:
物聯網只是最近被炒上來的一個名詞,但跟器械取代人工概念應該不一樣。
簡單的說,網聯網就是"東西"能提供目前狀態的數據,這東西的範圍很大,家庭、工廠....etc 。這概念其實一直都有在做,只是環境成熟度的問題(還有老板想不想做)。有了這些數據,經由分析、整理之後,變成資訊,由這些資訊來決策。

物聯網其實是跟大數據有關係的,大數據就是經由上述的資訊,經由演算法把看似無關的資訊,整合成一個更完整的資料庫,然後利用這資料庫,提供決策方向。

之前有媒體舉例,TSMC 利用大數據,利用機台傳回的數據並加以分析,就能前預先知道某機台可能會故障而提前處理,讓良率不會掉下去。坦白說這不是什麼新技術,這功能很早就能做,只是TSMC 要不要做而已。以 TSMC 的能力,可以要求設備廠要能讓機台傳送當日的不良率、故障碼、運轉時間等等功能。後台再利用這資料加以整合與分析,然後把資訊呈現出來讓工程師或主管來決定後續的動作。

物聯網、大數據,隨著軟、硬體的進步,也一直都在演進,不是什麼新的東西。
...(恕刪)


機器能否取代人工就在於模糊識別的能力能否加強
機器在邏輯識別的能力上是遠遠勝過人類的
而大數據和物聯網的進步,將會使得機器在模糊識別的能力上取得跳躍式的發展

舉個例子:無人駕駛車的出現可能會讓那些工作消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wMhSobaOg

2004年之前,在路上開車還被認為是機器很難做到的事呢

或許再過一段時間,人人都可當霹靂遊俠李麥克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isSxA_ba8
...真的等到物物都相聯的時候...再投資物聯網我看也來不及了...
現在正是押寶的好時機,押寶押寶,就跟賭博一樣
押中就發,沒押中,也只能說運氣不好嚕~
另外關於物聯網的投資我想可以參考一下這裡 : 物聯網

hyc0707 wrote:
物聯網不過是一個炒...(恕刪)


小聲點!小聲點!小聲點!

不然有人又要期待被打臉了

hyc0707 wrote:
物聯網不過是一個炒...(恕刪)

物聯網不是個假議題,
只是現在沒有很純的標的.
在台灣是假的但在大陸不是假的

需要時間啦

陸港有物聯議題都拉蠻兇的

沒看港A漲那麼兇

台灣可能連湯都喝不到

hyc0707 wrote:
物聯網不過是一個炒...(恕刪)


還有如果你這麼說,不懂投資了!!撈不到大錢

看看下面這個表,能善用的,就能大賺



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urve)[1]是國際研究與顧問公司Gartner於1995年所提出之新興技術評估模型。Gartner每年所出版的《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2]也是科技產業經營主管每年要看的重點報告之一。

技術成熟度曲線將新興技術的發展區分為五個階段,包括「科技誕生的促動期」(Technology Trigger)、「過高期望的膨脹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化的底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穩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實質生產的高峰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1]。其中「過高期望的膨脹期」與「泡沫化的底谷期」為Gartner的創見與發明。

在「過高期望的膨脹期」階段,由於媒體的過度報導與宣傳,導致了許多的不理性宣傳,因此社會大眾對於新興技術產生了過高的期待。「泡沫化的底谷期」為回歸理性後的再次沈澱,包括社會大眾逐漸瞭解新興科技對於需求的滿足,也包括商業模式的重新釐清與趨向成熟。


對於沒法善用的人,自然就會說這只不過是炒話題的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