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終於要公布解盲開獎了!今天已有一堆心臟不好的人下車了,這真是一翻兩瞪眼。雖說有7-8成機率
可開出好結果,但「萬一」,結果是臨床實驗失敗!那3176股價不知會不會歸零?玩新藥股跟抽樂透一樣
刺激,我怕得心臟病,先下車喘一喘~
victor663 wrote:臨床成功不代表新藥成功,即使能夠拿到藥證,也只有30%的新藥能夠獲利,對於沒行銷通路的台灣業者,要獲利更是難如登天,股價與風險不成比例,台灣生技新藥已經泡沫化,小心風險。
7/27終於要公布解...(恕刪)
羅氏的賀癌平,賣了近十五年,總合才有如此亮眼的5xx e美金營收,但剛開始前幾年,賀癌平只是賣了個位數。大廠的行銷都賣的這麼辛苦,一款就算藥效好的藥,要在大藥廠橫行的世界中自己行銷,真的需要砸很多時間,而行銷金錢支出可能不輸臨床上的花費。
台廠很多藥都想自己行銷,其中浩鼎也是打算自己行銷該藥,若假如 OBI-822 能拿到藥證,然後自己賣,剛開始幾年是一定賠錢的,因為行銷要花很多面檯下看不到的錢,要賣到有一定的成績,可能又要近十年。人生有幾個十年可以等,很多事有點錢後,不趁著年輕時去做,老了有錢也做不了什麼。
醣分子免疫療法用量雖然很少,但醣分子一鍋法,可能無法做製程放大,讓整個成本降不下來,產品的定價有競爭的考量之下,整個毛利率就會被壓縮。所以,就上述的觀點來看,許多檯面下的東西,其實是需要細細檢視的。
台灣最好的方式,申請到藥證,把行銷權授權出給大藥廠,拿約 35% 不等的銷售權利金。一款總市值百億美金的藥,有這樣比例的銷售權利金,其實也很可觀了。
To be or not to be.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