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宣佈「開放」第三方支付業務,近日座談會後,
宣佈「台銀有資格」承作該業務。
高調宣佈開放,卻限定台銀?
明年支付寶叩關,台灣有哪家業者能應對呢?
至於銀行有優勢?非銀行更有優勢?以國外paypal和中國支付寶來看,非銀行業者更有優勢,主要是第三方支付強調的支付快速、便利、安全,但相較凡是把風險擺第一的銀行缺乏了速度和彈性。就以銀行開戶來說,通常本人要親自到分行,填單子、雙證件、甚至個人印章等,還要在銀行內大排長龍,光只是開戶,就要浪費多少時間;但相較歐付寶和玉山銀行共同推出的"儲值支付帳戶",不用臨櫃申請,只要網路上申請,手機+身分證認證就可以了,前後只需要3分鐘你就可以完成銀行帳戶申請,這可是過去始料未及。
第三方支付的源起主要是for網路交易,因為買賣之間的不信任,透過第三方付款保障彼此權益。買方先把錢給第三方-->第三方收到錢,請賣方出貨-->買方收到商品,通知第三方撥款給賣方。若買方不滿意商品,也可通知第三方暫停撥款,等到賣家確定收到退貨再通知第三方把錢退給買方。
很多人對第三方支付有些誤解,認為在台灣信用卡、ATM、超商付款已經很方便了,所以台灣就不需要第三方支付了???以歐付寶第三方支付來說,不管你使用哪一種付款方式,皆可受到第三方的保障。無論使用刷卡、ATM轉帳、超商繳費、...,繳交的錢將先轉入第三方獲得保障,因此第三方支付並非要改變你的支付方式,而是提供另一層保障,讓買賣更加安全。就像支付寶和paypal目前使用最大宗人口為信用卡使用者喔。
第三方支付另一個好處是賣家不會有買家的付款/信用卡資料,僅由第三方保存。假設你在10家不同的網路商店購物刷卡,等於這10家商家擁有你的信用卡資料,此時你可能要擔心資料是否容易外洩...,但第三方支付讓你免除這些煩惱,交易過程中,賣家不會有買家的交易資料,降低個資外洩疑慮。
面對paypal、支付寶來勢洶洶,反而凸顯台灣需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品牌,畢竟paypal、支付寶都是國外品牌,若交易過程中出現問題(如帳戶被盜...),消費者要向誰求償?之前也發生過台灣網友的支付寶帳戶被盜,但因為沒有認證成功,所以支付寶也無法協助理賠的窘境。
第三方支付在台灣才開始起步,台灣需要更多開放,有創新的動能才能迎頭趕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