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業報導一位清大畢業生去澳洲當台勞,引起熱議。儘管受訪的清大畢業生很快踢爆報導瞎掰,許多內容根本不是他的故事。但台灣年輕人是否在台灣賺不到錢,淪落到海外當台勞?亦或汙名化原本帶著體驗異國文化、擴展視野、學習外文、追求獨立成長的打工度假?引發兩極討論。
這些討論均極度呼應《遠見》今年8月號《年輕人憑什麼贏》周年慶專刊。《遠見》今年花了八個月研究台灣年輕人的處境,拍了三支微影片,訪問150多個各種年齡層人士,並提供年輕人突圍的許多建議。
在《年輕人憑什麼贏》專刊中,就有30頁報導:「其實,工作就在這裡。」,回應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與找不到高薪的抱怨。《遠見》記者們遍訪金融、海運、零售百貨、西服業、連鎖餐飲、紡織業、會計業等等各行各業缺工的狀況,其中不乏新人起薪6、7萬,數年後可望百萬年薪的工作。
但這些工作,有的要加班、有的要流汗、有的要熬夜、有的是黑手,企業主均因找不到年輕員工而叫苦連天,大嘆:年輕人不能吃苦。
例如幫台灣歷任總統做西裝的裁縫店力上西服,可提供出師後6萬元以上月薪,希望找50位年輕學徒,都找不齊。店面一眼望去都是中高齡師傅,嚴重年齡斷層。
另一個是我參與訪問的SGS東亞區營運長兼台灣總裁楊崑山。38年前,他從SGS碼頭檢驗員做起,幫客戶在碼頭檢驗進出口產品,一做15年,現在他是總裁。但這樣的故事卻無法激勵年輕人追隨他。
目前年薪可達70到100萬的SGS碼頭檢驗員職缺,還缺約30個。楊崑山苦笑說,很多年輕人上班一天就跑了。他甚至告訴賞識的新進員工說:「你好好做,我培養你當主管,以後成就一定超過我。」但年輕人仍提離職,還回他:「我不想變成你那麼偉大。」
年輕人可吃苦,何必出國當台勞
因此,如果報導是真實的話,當我讀到許多到澳洲打工度假的年輕人,為了賺錢存錢,願意吃苦,到牛肉工廠打工,清洗牛的內臟,或到農場,搬重物、刮油漆、掃地、摘水果,樣樣都肯做;而且能夠忍受每天清晨5點到工頭的家集合,跟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的小麵包車,甚至產生自己像猶太人,正要被送往一處一處勞改營的悲情。
我第一時間很想分享給這些年輕人,如果目標只是單純想賺錢存錢,而且在台灣也願意像在澳洲那樣,任何吃苦的工都願意做,連想像自己是被送往集中營的猶太人都可以忍受,其實台灣本地就有高薪的苦工找不到員工,應該不必到澳洲當勞工。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21003002517&cid=1210
owan29 wrote:
最近同業報導一位清大...(恕刪)
我覺得會出國打工的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是為了存錢,出國看看外面的世界,才是他們最重要的目的吧。
真的覺得台灣很多人的想法跟那些願意踏出去的年輕人,他們的想法差太多了,錢真的不是唯一,人生的經驗才是他們最大的收穫。
《年輕人憑什麼贏》專刊中,就有30頁報導:「其實,工作就在這裡。」,我想這根本不適用在這些背包客的身上,他們難道真的不知道台灣有這些工作嘛?
但遠見雜誌難道不知道這群背包客他們腦袋中,最重要的是人生經驗,可以了解他國文化,而不是只待在台灣這座小島過一輩子。
我身邊的背包客說真的,也大概有五六位,沒有一個跟我說他們有存了很多錢回來,如果只用錢來打動這群人,我真的覺得想太多了。
努力的玩遍世界,等老了以後雖然不是大富大貴卻有很多故事可以說,這是從我身邊幾位朋友的身活態度中,我所看到的。
至於那些行業,說真的,等老了要大富大貴的機率也不高,但他們的生活真的很無聊,畢竟小弟就是從事其中之一。
還有一個叫我去海外建廠,回來升班長,都去兩次產線開始動了,到我離職連個薪水都沒升...
現在跟著類似馬政府愛用的讀書人主管,曾畫過大餅說要讓我升副課,他都升兩次官了,他底下沒有人升過官調過薪.
唉!騙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用的,等那些人的熱血冷了就知道,老闆的話能聽,路邊狗屎就可以當飯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