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個問題不管是任何人都想知道的事,
每個人不外乎就是想成為股票市場的贏家,沒錯要成為高報酬率的贏家,
要知道到自己在股票市場上是哪種人前要先知道自己身在什麼環境理頭,
「股票制度」
起源於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該公司經營航海事業。它在每次出海前向人集資,航次終了後即將各人的出資以及該航次的利潤交還給出資者。1613年起該公司改為四航次,才派一次利潤。這就是「股東」和「派息」的前身。
以上是維基裏面股票的起源的說法,這裡面也可以看出現今股票市場的初步模型,
股票最初的意義就在於將資本"借給"某家公司,
而那家公司能賺到錢將會以股票或股息的方式將營收給於投資者,
但是在股市裡面在投資者與公司之前還有兩個人政府以及證卷行,
這兩個人負責的就是前者有監督後者有保管還有代買等事任務,這些都不是免費是要成本的,
大家都知道要收證交稅以及手續費對吧?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股價為何對一家公司如此重要?因為股價也直接影響了兩個重要的因素"可運用的資金"以及"公司資本",
當股價越高公司本身能運用的資金自然越高,很多公司會先"借錢"進行擴大營業的動作,
其中這一依據就是公司的股價,要是當初借了相當的錢擴大公司但是遇到股價低迷環不出錢,
這時公司股價低迷代表的不只是公司形象、營收不佳還間接影響到後面資金調度的重大問題,
大家都知道人還不出錢會發生什麼事,對公司這種法人來說也是一樣的,
再來股價低迷也代表一件重要的事"這家公司變便宜了"很容易造成被其他大公司的併吞,
這也就是套利交易,當你手上資本夠大是有權力跟股價低迷的公司談"併購"條件的。
所謂出錢的是老大,在股東會上正常情況公司本身是擁有最多股票的其他的人也有對公司發言的權利,
股票不只是單單一個數字而已也代表了相當多的事,其中一件就是持股人也間接是一家公司的老闆,
公司的創辦人、CEO不代表什麼蘋果的創辦人還是在股東會上被人掃地出門,
去年宏碁的CEO一樣被人掃地出門,記住出錢的是老大持有股票就是有這樣的權力。
當然一般散戶是不會擁有這麼大量的股票數量,但領取股利這件事就代表了你是在參予公司的獲利。
而股市裡面的股票為何會有所漲跌?這其實是很奇怪的事吧?為何這股價會隨著時間不斷的上上下下?
事情很簡單的要比喻的話就像是拍賣會一樣越多人競標越少的東西價格自然越高,
因為當一家公司決定上市的那一刻開始公司對股價唯一的直接影響力就結束了,
公司的股價其實不是公司決定的是「市場」決定的,
相信各位都知道颱風天一過蔬菜的價格一定水漲船高,
原因就是蔬菜的數量變少了,但是市場對蔬菜的需求度沒有減少,蔬菜本身並沒有變是市場的需求度變了
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物品本身沒有決定本身價格的權利只有市場有而已。
換而言之股價就是"有多少人會去購買而已",什麼財報、公司營運狀況、形象等都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在短時間內對公司最有影響力的動作就是"新聞",也就是公司的形象,
最近鬧的沸沸洋洋禽流感也讓大成以及卜蜂在禮拜一的造成了5%左右的當日跌幅,
更久之前的例子就是彩卷的"內部操作"使得富邦的股價在隔天就吃了一記跌停大黑棍,
一日的漲跌最簡的的說法也不過當天內買與賣這兩者之前誰多誰少而已,
股市的價差基本上就是一個零合遊戲,一個人賺一個人賠構成了股市的價差損益模型,
不過還要算上給政府以及證卷行的證交稅以及手續費嚴格來講這是一個「輸家較多的遊戲」。
簡單來講只不過是一個人將水倒入另一個人的杯子水還是這麼多但是還會灑出一點給政府與證卷行而已。
回過頭來討論在一個輸家比較多的遊戲裡面所謂的贏家到底是什麼?
股票市場我想最快的獲利方式還是賺價差,但想想在一場交易裡面你所面對的是什麼?
你面對的當然有一樣是下班時間看看股票的散戶身分,但還有很多的"高手"在裡面,
那些整天沒別的事就是研究財報、研究技術分析基本面、公司消息等內容只為創造績效的經理人,
想想這群有著一切成為成功者條件的人們,你所面對的就是這樣的人,
不管經理人的內部交易內容出售公司投資的股票、金融海嘯時的馬多夫事件為何,
重點還是一件事創造出「創造超越市場的績效」但實際上的狀況呢?
看看板上基金討論文章,那些由這些訓練有素的經理人所創造的報酬率是怎麼一回事?
能長期打敗大盤的基金根本是少之又少,而且沒有一支基金能"一直"打敗大盤,
沒錯這代表著一件事在「價差型的股票投機遊戲方式裡沒有技巧」這一回事,
基金經理人連續15年打敗大盤但在16年的時候失手這響噹噹的大人物Bill Miller
曾經在2006年的基金界造成不小的轟動,真實的情況呢?15年連續打敗大盤其他年呢?
實際的情況就是這連贏的15年1991~2005年的這段期間共178個月實際上47個月是被大盤打敗的,
這代表著是什麼?專業的經理人表現就這麼的寫實這麼寫意,專業人事的表現就是如此!
沒錯在選股以及資金策略方面其實運氣佔了不少的成分這是一個或然率,
而這也是股票最可怕的地方!!
一個業餘的籃球選手對上NBA職業好手會如何?一定被NBA慘慘的壓在地上對吧?
但股票市場卻不是這樣一般散戶有機會創造出超越大盤超越專業經理人的績效的可能性!
人心就此被蠱惑了,認為自己的技巧超越別人;認為自己得天獨厚;認為自己是下一個巴菲特新一代股神,
網路上有虛擬的投資比賽,常常看到榜首在短短三個月甚至一個月的時間創造出超越100%的報酬率,
這些人應該早日上新聞版面大聲的宣佈我超越了巴菲特只有年30%的少少報酬率對吧!?
但卻沒有一個人會這麼做因為巴菲特年只有30%卻維持了數十年,
人是相當不理性的生物常常為了眼前短少的時間可能不到5年的時間就認為這就是人生的全部,
可是人的壽命有七十幾年阿!國人男性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6年了,
從20歲開始算能參予市場的時間至少有50年可是卻會認為自己最近的5年10年就是全部,
不可否認的只要狀況允許不出10年就可創造出不可置信的財富,但接下來呢?你的財富水位在那裡?
有錢人最大的價值是在什麼?最大的能力是什麼?是「維持住資產並讓它逐步成長」
而不是短時間內創造高額的財富,要創造高額財富那些樂透得主才是行家。
美國維吉尼亞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帝夫.丹尼許就對這些得了橫材的得主做了一項調查,
結果發現這些橫才得主下場幾乎都很悽慘除了被人勒索之外大多數人也無法維持住自己的資產,
樂透得主是如此那那些著名的投資人呢?jesse livermore在一生內破產了八次之多,
你能想像嗎?一生之中破產八次然後又馬上爬起的日子,這是相當著名的投資人的故事。
而且跟上述的一樣他在這件事付出了100%的努力,普通人能辦到嗎?想想一個專家就是如此你呢?
為何要這樣大起大落呢?為何不一開始就慢慢的累積自己的資產跟著股市的腳步慢慢前進?
時代已經變了如果沒有選股以及看好一個公司的能力還有ETF這30年前沒有的東西,
這家投資了台灣前50大公司的被動型基金讓你的錢能跟著通貨膨脹慢慢前進。
我們只是凡人每個月領著3萬左右的薪水,慢慢的存下手頭上的資金投入股市,
每年看著手中的資金慢慢的成長不是追高殺低的熱血澎派所帶來的刺激感,
而是像看著小樹慢慢成長變成大樹的那種踏實感。
投資的路上選擇是相當重要的將大多數的資金投入確定"成長"的市場是相當重要的,
不一定是只有ETF這種選項,所有你所認為的好公司都是可以慢慢投資的。
不確定沒關係還有ETF這相當大眾也保證的選項,
沒人可以百分百保證台股爬起來的時候手中的股票會不會也爬起來,
但ETF一定會它包含了指數這絕對的因素,不只是投資50家企業也投資了您所在的國家這片土地。
當然在投資這件事上我重於"無聊"這件事上,每年所做的不過是選一支大眾股價"不看好"的股票而已,
以及進行被動型基金與長期個股的比例調配而已,一年只作這麼一次,
但有時候可以賺價差投機一下對吧?誰都喜歡那種"中獎"的喜悅感,
看到一個機會不好好咬住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所以在資產配置上面留有"投機"的現金是相當重要的,
這筆錢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投機,不用太多大概是總資產的15%左右就可以了,
投機的點每個人都不大一樣,有人是期貨有人是基本的台股價差,
選擇自己喜歡的遊戲方式享受一下刺激感有何不可?
投資這件事上您是喜歡追高殺低的刺激感包含住投資的大多數時刻,
上班整天想著就是今天是漲是跌,每天腦中的數字占了生活的大多數的那種人,
還是喜歡用著無聊的方式看著自己的資產慢慢的累積只有一些時刻稍微偷點閒刺激一下的人呢?
我不喜歡分輸家或是贏家只希望各位都知道自己是哪種人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PS.本文是自己的心血,非轉貼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