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不是智力決定命運。不同人的命運就是不同的性格所決定的,這是真實的。《三國演義》中 的張飛,愛喝酒,脾氣暴躁。脾氣暴躁就是張飛的性格。最後,他因喝完酒後暴打士卒,士卒受不了把他殺了。關羽怎麼死的?關羽驕傲,目中無人,看不起別人。自己是關老爺啊,驕兵必敗嘛,結果麥城被殺。劉備怎麼死的?劉備感情用事,哥們義氣啊,一聽說自己兄弟死啦,不顧戰略形勢,不顧聯吳抗曹的內在需要,發兵 幾十萬伐吳,結果死掉了。這些都是性格決定命運的事例。劉備不是不聰明,如果不聰明,他怎麼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呢?但是,他就是受性格的支配,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自己兄弟跟自己共事一生,死啦,他當時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不顧一切地去報仇。在這一點上,劉備甚至還不如張學良。張學良心裡知道他爸爸讓日本 人給炸死了,但當日本特派大使來弔唁時,他還強裝不知,正常接待,對性格進行了良好的控制。當然,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卻是一時興起,後又隨蔣介石返回南京,以至終生被囚,這完全是性格決定命運!所有的人都是性格決定命運的,不是智力決定命運的。如果你不對自己的性格全面解剖,全面瞭解和全面知曉,那麼, 你再怎麼聰明也不能成功。從這一點來看,每個人都一定要深思,分析下自己的性格特徵,不瞭解自己,不能達到自知者明的狀態,就沒法投資。
老子不愧是人類曆史上最傑出的大哲人,“自知者明”和“自勝者強”這八個字真是說到家了,把人生的道理,把投資的道理全部闡述出來了。 在心理建設方 面,上面的交流確實很重要。在此方面,東方文化有優勢,為什麼這麼說呢?西方文化的基因裡就包括著一個不正確的假設:“人是一個絕對偉大的沒有缺陷的角 色,人通過研究自然,認識自然,就可以戰勝自然,挑戰自然。”西方文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研究自然,認識自然,戰勝自然,挑戰自然這些方面。西方認為,人是 絕對理性的理性動物,唯一要做的就是認識自然,發揮理性,這種觀念其實不一定對。東方觀念是與其截然相反的,東方文化從一開始就不認為人是純理性的,一開始就強調人會貪婪,會恐懼和有欲望。老子和孔子,以及之後的諸子百家的哲學,其根基是認識萬物,但最終的目標是調整人的心理。老子的《道德經》說 的是兩個方面:道是客觀世界的規律,德是主觀應該順道無為,要按照自然規律的道理來使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適應萬物的規律。《道德經》所以研究道,目的是為了構建心理之德。《道德經》的終極目標是強調人應該怎麼樣順道無為,終極落腳點是人應該怎麼樣做。
孔子的整個學說比老子的更進一步,他也是假設人不是純理性 的,人各有各的欲望,各有各的想法,有的想偷懶,有的想發財,有的想怎麼樣。。。。。。這麼多人的雜七雜八的欲望會使社會複雜化,所以,孔子創造一個學說:人應該中庸,不偏不及,追求和諧。孔子全部學說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改善人的心靈,讓人的心靈中庸和平和,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自以為是。 東 方哲學先天就認為人是有性格缺陷的,人類普遍有人性缺陷,每一個具體的人更有性格缺陷,所以,東方哲學家通過研究萬物,然後,讓自己心平和,不貪婪,不恐懼,不悲觀,不絕望。東方哲學以修心為根本,認識萬物是為修心服務的,因而,中國傳統文化引出一個養心的概念(故宮裡有一個養心殿,也有這個意思)。在東 方哲學中,養心的最高境界是,心不亂,心不急,心不躁,這樣才能成事。東方文化,包括中醫藥理論都是強調心是根本,健康是由心造成的,事業是心平氣和成就的,人生的幸福也是心平氣和成就的,所以,愛發脾氣的,愛急於求成的,愛自以為是的,都不能成功。在股市中,愛發脾氣的,愛急於求成的,愛自以為是的更不 能成功,所以,要想成功,就應該把自己的心平下來,氣和下來,多讀中國古代有關修心養性的觀念和行為準則的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