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攻擊人或飼養難度高? 動保司擬增近千種禁養異寵遭批便宜行事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下稱動保司)於本月3日召開「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研商會議,擬增列955項動物禁止輸入或飼養,
原先該名單僅列入美洲巨水鼠科、食人魚、電鰻科及比特犬等動物,前次修正於2022年9月,增列台灣獼猴。
本次研商會議不僅預計大幅增列名單,其中包含 #浣熊、#眼鏡凱門鱷、#緬甸蟒、#鱷龜 及 #擬鱷龜 等目前台灣已有人飼養的物種,引起廣泛關注。

根據公開的研商會議議程,動保司稱本次名單修正主要源於專家對物種「公共安全」及「動物福利」兩方面進行之飼養風險評估,其中 #公共安全 指該物種有毒或具攻擊性;
#動物福利 則是評估該物種是否適合我國家庭環境飼養,並被充分滿足空間、飲食等需求。
另外,動保司指出為強化源頭管理,將符合部份條件的物種列為優先禁養對象,包含未曾於我國有正式輸入紀錄者,動保司將依據動保法第8條公告禁止輸入及飼養。

農業部則在後續聲明中強調外來物種對國內生態環境之影響,以 #綠鬣蜥 為例,指棄養或逃逸將造成社會成本,不應輕易以飼養為由開放,
並說明各國對於外來物種的管理均採嚴格管制,因此主張持續強化相關法規規範及政策管理。
民間擔憂此政令若執行,將導致異域寵物的交易與飼養 #趨向地下化、更難以管理,甚至可能促使已入境台灣且有入侵風險的禁養物種被任意野放,
粉專兩棲爬蟲萬事屋分析:「被禁止後,可能因價高可居,被人丟到野外繁衍,重演與綠水龍、綠鬣蜥、高冠變色龍相同,因商業性遺棄造成的入侵戲碼。」

長期研究兩棲類與爬蟲類動物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特聘教授林思民也強調:「促使其走入地下化是很差的選項,動物福利和人民的權益並不會被保障。」

事實上,林思民曾經參與農業部委由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辦理的飼養風險評估會議,他指出:「評估有動物福利風險的用意是說,提醒飼主如果手上是買了一隻這樣的東西的時候,你必須要給牠一個,比如說最小要多大的空間、然後怎樣的日照。」

同時,動物福利風險可能隨時空變化:「一個物種,你對牠的知識越來越多,動物福利和照顧資源的狀況就變好了。」

林思民向窩窩記者舉例,不論是鸚鵡的玩具還是異寵的醫療資源,都是因應需求而成長,不但促進動物福利,還 #幫助到野生動物保育

「野生動物獸醫跟異寵獸醫這個市場是同一群人,只是他如果在公部門,就是在看救傷動物;如果在私人開業,就是去看人家養的,那這種異寵獸醫師一定是有一些資源可以挹注到 #野生動物救傷 的。」

相關產業發展與專業人才培養是否受到禁養衝擊,也是民間對動保司研商修法內容疑慮之處。
由飼主及產業相關人士為主要組成的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在1月4日針對研商會議過程與結論發出八點聲明,
並指出在當日會議後,狐獴列入禁養名單,緬甸蟒暫不列入,其他名單上的物種維持原議。

在聲明中,兩棲爬蟲動物協會擔憂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可能不具有 #足夠的專業辨識人力 以及 #收容量能 以應對大幅增列的禁養名單,並表示提出質疑後,動保司回應可將 #沒入的動物全數安樂死。
同時,會議現場有動保團體與會代表表示:「今年(民國114年)為蛇年,可能會興起一波寵物蛇熱潮,但由於蛇是大家都害怕的動物,養蛇會嚇到人,是否可以考慮加強管理或禁止飼養蛇類。」

農業部於1月6日對此在粉專發文回應,表示政府 #不會將飼主飼養的寵物安樂死;並再次承諾現有飼養者 #完成申報後仍可繼續飼養,特定場域(動物園、展演場所)也不受影響。
另外,也說明後續將與更多專家學者、飼主社群團體交換意見、凝聚共識,討論風險分級管理措施。然而,對於農業部兩次出面強調既有飼主權益不受影響,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表示:「我認為重點不是在與『安撫現有飼主』的情緒,而是管理要如何顧及所有面向而且可促進動物的飼養品質、促進社會對動物的了解、行政主管單位可掌握資訊、可監管、可裁罰、可以讓事情變好,可以促進產官學與社會溝通。」

「農業部已經在過去透過國貿局公告了兩批禁止輸入物種,把有問題的動物阻絕在境外。但是國內管理究竟是要使用動保法第8條還是野保法管理,沒有清楚論述,而這次動保司的會議結果就是一個沒有說清楚但又進行決策的產物。」
顏聖紘直指目前國內飼養管理的權責不清與配套缺失:「動保法第8條是個缺乏配套的重度國內管理條文。」
目前,蘭陽綠野環境教育及保護協會及兩棲爬蟲動物協會已發起連署,提請農業部暫緩實施與重新討論「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並預計展開遊行向主管機關表態。


在紛擾的民意中,禁養名單可以如何調整?
林思民認為,對於具有公共安全或動物福利風險的動物,應進行的是「#風險管理」與「#飼主責任教育」,而非單純禁止飼養;
若要避免產生外來入侵種,則是在理性評估之後,將高風險物種管制,比如在部分國家已經成為外來入侵種的浣熊:「浣熊要禁掉,我其實是同意的。」

粉專兩棲爬蟲萬事屋也提出類似的見解:「除超高規格物種須禁止外,所有物種應該分成不同安全等級,每個安全等級需要付費參與 #不同等級的技術考試、經過相應的硬體審核或飼養計畫評估方能飼養。」
然而目前主管機關對於飼養風險評估的認定非黑即白、難以按照現實情況合理規範權利與義務:「動保司現在的做法就是把無風險之外的危險都寫作危險。」

在爭議延燒之外,林思民也希望生物多樣性教育能更普及,
「很多人對自然有一些憧憬,他對野生的生物多樣性有一些想像,他想要親近自然但是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時候,就會想要養一隻比較不太一樣的動物。」

他表示:「可能必須要有一些管道讓這些人可以更接觸真正在野外的動物,然後可以更理解牠們,資訊的流通越廣泛的時候,大家會比較用正確的態度去看這些動物。」
「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協商會議,照見目前台灣各界對於非犬貓寵物管理的資訊與觀念仍有待磨合,主管機關未來將如何推進法令,值得關注。
2025-01-08 6:38 發佈
真的要嚴格禁養外國物種,不聽勸阻就罰款或沒收寵物,現在台灣山區與野外有很多 外國蛇,河溪與水庫也頗多外國魚,有些是凶猛攻擊性強又沒天敵,台灣本土物種受到很大威脅,搞不好會被取代,連昆蟲也很多外國種的,我家有德國蟑螂與外國螞蟻。
禁養很好啊,等危及本土物種或生態再來救就來不及了

養阿貓阿狗養倉鼠還不夠,就是要養比較特殊的,人類真的自私,只顧自己爽就好
N!nja_Alan wrote:
禁養很好啊,等危及本土物種或生態再來救就來不及了
養阿貓阿狗養倉鼠還不夠,就是要養比較特殊的,人類真的自私,只顧自己爽就好


有效控管並不會危及生態

問題是官員便宜行事
N!nja_Alan

有效控管是有代價的,不管是人力還是成本方面,而且亂野放你要怎麼管,重罰? 動物放出去造成傷害了,罰錢也沒用了

2025-01-10 9:11
「很多人對自然有一些憧憬,他對野生的生物多樣性有一些想像,他想要親近自然但是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時候,就會想要養一隻比較不太一樣的動物。」

這段根本搞笑,為了親近自然,養一隻不太一樣的動物,到底在說啥,很牽強
台灣就那麼一丁點大,常常飼主覺得好玩養了才發現沒辦法照顧或是環境不行然後丟棄
最後因為棄養導致生態狀況變得亂七八糟,動保會有需要增加這些規定嗎....
Granasea wrote:
台灣就那麼一丁點大,常常飼主覺得好玩養了才發現沒辦法照顧或是環境不行然後丟棄
最後因為棄養導致生態狀況變得亂七八糟,動保會有需要增加這些規定嗎....


各國都有生態問題,像美國也有大頭鰱氾濫問題
澳洲則有蔗蟾影響其他生物的問題
當初引進的原因都不同

但我認為對寵物規範前,這些動保司先要去做功課!
不是一昧的禁養
禁養其實就會對經濟發展產生效果
舉例來說英國與美國是世界貓狗寵物數量最多的國家
但他們管理上就沒什問題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