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大請問一下,你說的bio d 消化菌我已經買到了但是它好像外殼是玻璃的…請問你都怎麼打開它@@?還有,它說一瓶抵1000公升的水…2呎剛頂多100公升附近吧…打開應該是馬上要用完吧…怎麼可能分批用呢@@?大大幫解一下疑惑...
fuyishih0709 wrote:F大請問一下,你說...(恕刪) 你應該有用剩下的矽風管或是CO2管吧?剪一小截下來把風管套入硝化菌玻璃容器的一端, 折斷它折斷下來的一小截玻璃尖㑹留在風管內容器會䦕一個口請把這一個開口對著你要倒入的容器,例如培菌的圓桶, 這時液體還不太能流出請再度把風管套入硝化菌玻璃容器的另外一端把另外一端也折斷這個時候硝化菌液就會流出來了。因為最小單位要用掉一瓶,就全倒入培菌圓桶就是了,多用一些無大礙。
fuyishih0709 wrote:F大請問一下,你說...(恕刪) 我沒用過這種東西,但是盒外貼紙不就有寫:● 初設缸時、亞硝酸增加時、殺菌治療後使用:1支對60L水量,過濾器也加1灌。● 平時保養(如預防藻類滋長或不明病變發生):15天添加一次,1支對1000L水量。● 使用前搖晃15秒,先以約1L魚缸內的水稀釋後,再倒入魚缸及過濾器中。開缸以你100L的水量, 一管都不夠吧!
legendhua wrote:我沒用過這種東西,...(恕刪) Legend大,前一陣子看到您的圓桶積氣的文章,簡單的說是: NPSH 淨正吸揚程的問題,圓筒的高度與水位高度間的液位差(水頭,Water Head)所構成的NPSH(A)太接近圓筒的NPSH(R),其中A=available, R=required.如您貼的範例:也可說是Ehiem 原廠建議的擺放高度差=10cm=NPSH(R),NPSH(A) 接近或小於 NPSH(R)會使圓筒入口側的壓力降低,此壓力若低於氣體的飽和蒸氣壓,就會讓溶於水中的氣體或水氣跑出來累積在桶內形成桶內積氣.任何提高圓筒擺放高度或在圓筒入口側加裝前置筒、密置濾材、彎頭、延長管子或縮小管子,都是降低NPSH(A)的動作,反之就是增加NPSH(A),可提升圓筒流量至廠商的標示流量.而您限制圓筒出口端的流量就是降低Ehiem的NPSH(R),使你的NPSH(A)更大於 Ehiem的NPSH(R),解決了積氣,缺點是系統過濾流量及效能就跟著降低.
Nuke worker wrote:Legend大,前...(恕刪) 咦! Nuke 大, 這好像跟版主這篇的主題不符耶...版大不好意思借我們插花一下....關於你提到的圓桶積氣原因, 大致跟我想的都一樣, 比較不同的地方是, 積氣是由溶解於水中的氣體蒸發出來這點,我觀察到的現象:當有圓筒出水大於入水造成的積氣(非CO2打太多造成的積氣)在擴散桶裡時, 魚缸內光合作用的氣泡效應特別旺盛(水含氧量飽和),就如同魚缸剛換新水時茂盛的光合作用氣泡現象一樣, 所以覺得是桶內的壓力較小, 外部空氣壓力較大而擠進桶內(水被抽走形成負壓),擴散桶除了溶解 CO2, 也同時把空氣中的氧氣溶解進水裡造成水中含氧飽和.不知你覺得這樣推論是否合理呢?
Lendend大,有關啊,密置濾材也會造成這問題!這實驗將入口閥關小,降低入水量,減低入口NPSH(A),使入口壓力低於大氣壓,進一步低於水在當時溫度的飽和蒸汽壓,水蒸汽就在入口閥後從水中閃化(flashing)出來,累積在泵殼,沒有外部氣體被吸入。前一陣子將CO2霧化器改回擴散筒,已經習慣使用霧化器時整缸水霧霧的,換成擴散筒幾天後卻還是霧霧的!!想說陶瓷環也好久沒換了,就花大錢買一包Power House 5L來換,再依Frey大的方法折一支法國Bio進去,一個禮拜了還是霧霧的! 這下慘了,不知哪裡出問題,魚都還活得好好的。
Nuke worker wrote:Lendend大,...(恕刪) 從影片看這設備, 的確不會有外部氣體吸入的問題.這我就有兩點疑問:1. 有積氣時, 想不透水中含氧量是甚麼原因增加的...2. 圓筒的密封性沒有這設備好, 所以同時會有水中氣體蒸發出來跟外部空氣吸入的問題?(只要調整進出水口大小, 就會聽到圓桶嘎嘎作響)你的魚缸霧霧的情況像是硝化系統已崩解....(應該跟 CO2 設備沒甚麼關係)建議你先不要餵食幾天, 三天換三分之一的水, 等到水清了再放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