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就去桃園觀音購買數十盆荷花回菜園裡種,不必買火箭筒不必一大早去搶位,也能把荷花拍得大大的一朵,住隔壁的里長要求水裡不能飼虻子,要不然環保局會開罰單。於是就去水族館買一堆孔雀魚放荷花池裡防蚊。
但冬天寒流來襲,溫度低於10度,孔雀魚就全部掰掰了。聽花友說台灣原生種蓋斑鬥魚氣溫低到1~2度都沒事,但遍尋水族館都買不到台灣原生種,只有外來種彩兔或混種蓋斑而已,就和一位客家同事回他老家苗栗山區尋找,找遍了不少魚池,都是混種蓋斑,原來當時台灣原生種蓋斑鬥魚被農業局歸類為保育類動物物是不能自由買賣的,繁殖原生種無法交水族館販售,後來才在一位同是公務員的客家鄉親農戶家找到養有原生種蓋斑鬥魚防蚊的儲水池,這水池是用來種花澆菜及禽畜喝水之用。索取數百隻原生蓋斑回來當寶貝寵物般養著。
最近幾年台灣原生種已從保育類除名,原本當寶一樣養著的魚卻無法在網路上買賣,無論是FB社團,露天拍賣或蝦皮購物,一陣子就會被下架。無奈下只能把每年生態池繁殖的數萬隻原生種蓋斑鬥魚拿來當三杯魚囉!
(B-279)台灣蓋斑鬥魚-三斑鬥魚俗稱的由來-莞爾篇
無論是台灣原生種鬥魚或外來種彩兔或是台灣原生種與外來種混血種的後代都是食蚊高手-蓋斑鬥魚,因為牠能徹底消滅水體中登革熱病媒蚊幼蟲-孑孓,因此牠又多了一個封號叫環保魚。
蓋斑鬥魚具有迷器輔助呼吸器官,可以直接呼吸水面空氣。頭部眼後到鰓蓋上有一黑色條紋,鰓蓋上有一暗綠色圓斑此即為蓋斑鬥魚名稱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魚類是利用一個相當於人類肺部的器官---魚鰓來進行空氣呼吸作用的。一般魚類的呼吸方式是水流由嘴巴進入口腔,藉由鰓蓋的開合拍動,導引水流進到鰓腔後再流出鰓部,其間水流會經過布滿微血管的鰓絲,由鰓絲將水中的氧氣與鰓絲微血管內的二氧化碳進行氧體交換,也就是讓鰓部的血充氧並排出二氧化碳廢氣,而此充氧的血經過血液循環系統供應魚體全身使用。
而鬥魚在吸入空氣後,會將空氣引入"迷鰓",此器官構造如同迷宮般,因而得名,會長成這樣是為了讓空氣在其間迂迴的移動,藉由空氣在迷鰓中停留的時間更長與吸收面積更大的特性,讓空氣與血管做更充份的氣體交換,來獲取更多的氧氣。
為何以前我們都叫牠三斑(鬥魚)呢﹖牠身上不是有十條藍綠色斑紋,理應稱為十斑才是呀﹗
為了這三斑俗稱,我還特地打衛星越界電話到天界問魯爺-就是魯獅的爺爺啦﹗
俺魯獅的爺爺在清朝的台灣日據時代是私塾的漢文老師,是懂青草藥頭幫左右鄰居看病的中醫師,是持羅盤幫人家看風水的地理師,也是竹編的藝術能手,有啥問題找他絕對是迎刃而解的啦。
魯爺爺給孫子魯獅我的答案是這樣的:
明清時期,咱們先祖從大陸移民到台灣寶島都以務農為業,當時種稻種菜沒有農藥、除草劑和化學肥料施用,農產品收穫量極少,尤其當時大家都是多子化家庭,收入少人口眾多下,別說沒有大魚大肉吃,連白米飯吃都沒得吃,三餐只吃干薯簽飯配蘿蔔乾或自家醃製的醬菜而已。
想補充營養,就得勤快些到田間山裡找野味。當時因為沒有化學藥劑的毒害,稻田裡總有無數的白鷺鷥在覓食,附近山上白鷺鷥巢裡如雞蛋大的白鷺鷥蛋是免費拿的,水利局的灌溉溝渠和稻田裡,充斥著無數的田螺、青蛙、草蝦、螃蟹、蛤蜊、青鱂魚(台灣原生種卵生稻田魚-食蚊魚)、蓋斑鬥魚…捲起褲管摸蛤兼洗褲去。
黃昏時分,家裡的大人從稻田裡農忙回家,一進門就么喝著︰大家快來幫忙,今晚加菜囉!大貓把這些魚拿去刮鱗,大柱子把魚去掉頭尾,小雄把魚切成三段,孩子他娘準備下鍋煮三杯魚囉!
原來當時的農家,會把青鱂魚拿來油炸,蛤蜊加九層塔煮湯或醃醬油,草蝦用來炭烤,青蛙煎了灑醬油,田螺加薑絲煮湯,蓋斑鬥魚加米酒、醬油和花生油拿來煮三杯魚,三杯蓋斑鬥魚於是簡稱為三斑鬥魚,民間這樣的俗稱您信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