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魚缸底抽浪板多聯管DIY - 使用轉接管+台製浪板

市面上有不少底抽方案的選擇, 多是以氣舉作動力, 我之前在2尺魚缸使用圓桶拉動底抽, 幾個月下來效果還不錯, 這次擴缸就設計這個多聯管以增加有效下抽的面積.
 
魚缸底抽浪板多聯管DIY - 使用轉接管+台製浪板
一般底抽吸水口就在直管下方, 吸水面積有限, 遠的就吸不到. 增加分支延伸到浪板下方可大幅增加底砂過濾面積.
 
魚缸底抽浪板多聯管DIY - 使用轉接管+台製浪板
抽水口進到浪板下方使用L型轉接頭, 之後的分支使用T型或Y型變徑轉接頭, 管徑有大小是希望保持遠處的水流.
浪板下方的空間, 柱腳高度是2cm, 使用的管子外徑需注意選擇.
 
魚缸底抽浪板多聯管DIY - 使用轉接管+台製浪板
浪板每片都是15*15cm, 浪板側邊剪掉些許即可平鋪入缸.
 
魚缸底抽浪板多聯管DIY - 使用轉接管+台製浪板
採用粒徑1cm左右的石頭作底砂, 水能保持流通縫隙, 也不會掉到浪板下方.
 
魚便先經過底砂的間隙物理過濾與分解,再抽到圓桶進行生物分解, 過濾效果很好. 底砂不沉積髒汙, 也減少翻洗.
WDesign輝灑生活:http://blog.yam.com/wdesign
2021-01-17 11:14 發佈
這種方式是底部抽及底部出水?
換水口=圓筒出水?
817萬人在繼續執迷不悟,台灣終將淪陷。
beaszero wrote:
這種方式是底部抽及底(恕刪)


沒錯, 底部抽水.
出水口是圖二綠色標示的雨淋管.

換水口 原本設計是接虹吸管換水用, 後來改成裝活性碳的外掛過濾器.
換水改成下面一種, 挺方便的.
WDesign輝灑生活:http://blog.yam.com/wdesign
幫太太的蝦缸也作了改裝, 有多加一層濾網.




為了養米蝦裝的濾網, 由於預計使用細一點的底砂, 也減少仔蝦掉到下層.


延伸管入水口有剪成向下的斜面, 使吸入口朝下.
WDesign輝灑生活:http://blog.yam.com/wdesign
兩呎的窄缸之前也用過底抽,上面也鋪一樣的底沙用外掛和氣舉抽水,養孔雀魚和米蝦,
想說從此就可不用再花時間抽砂清潔。
大概不到半年水質就沒版法補救!! 相較原本只單純抽底沙的方式,因為底板的關係無法完整清潔!!
只好翻缸改回單純底砂!! 固定抽砂清潔!!

大大相當有巧思!!這套系統看起來好很多,期盼大大分享未來運轉一段時間後情況!!
Cat.X wrote:
兩呎的窄缸之前也用過(恕刪)


使用約四個半月, 目前狀況還是很好, 底砂與過濾都運作正常.
您提到氣舉與外掛是否都由底抽板接口直接抽水? 水質沒法補救的情形是哪種現象(我會特別留意)?
我拉延伸管出去是想增加水流循環區域, 避免水流直上直下, 遠一點的底層水就不流動了.
WDesign輝灑生活:http://blog.yam.com/wdesign
wdesign wrote:
使用約四個半月, 目(恕刪)

對的!! 使用底板原始設計的氣舉管預留孔,兩尺缸一左一右抽水( 一邊氣舉、另一邊改用外掛),但那時只考慮底沙以上的缸內水循環。

後來翻缸發現其實只有抽水孔附近很短的範圍內是乾淨的(大概半徑3公分內),大部分的底板所覆蓋範圍的髒污其實都沒有辦法帶走,堆積下來對水質的影響就很大。(影響就是魚隻或米蝦容易死亡)

所以使用底板,還是需要做一些變化,才能有效處理出水區以外的髒污,像這個日本youtuber的作法,用一根可以轉動的管子抽取汙垢,但仍然能發現管子抽不到的地方還是有堆積的情況 (影片一半左右有抽取底部的情況)


大大所選用的底板開孔比較多,再加上你的延長管設計,相信效果應該是會比未改造的浪板好很多!!
Cat.X wrote:
對的!! 使用底板原(恕刪)


你分享的影片十分有實驗精神, 都到第11版了... 旋轉吸口很有趣, 還有多層的底砂/濾材. 有空會去看看前面十個版本的進化過程.

吸水口的有效範圍我也曾經以圖面模擬過, 下圖灰色圈圈是粗估位置, 黃圈圈是微調後.
WDesign輝灑生活:http://blog.yam.com/wdesign
wdesign wrote:
市面上有不少底抽方案的選擇...(恕刪)

底抽浪板多年前我也搞過擾動方式把沉積雜物排掉
我的做法不一樣,我是5尺底濾缸,一樣在浪板內佈管線
用沉馬從對向側以水流方式把髒物趕到落水口排掉
就像洗地板時用水柱把泥沙趕到某處一樣
這只能清除水流能帶走的顆粒粉塵,缸壁污垢是無法處理的
另外~純養蝦不要鋪浪板,底面鋪一層薄土就好,或者半裸也可以
我個人的觀念是,減少死水區、足夠的生物過濾(含好氧區及厭氧區)、勤換水,
比起全面吸起污物來得重要。
當然,若能很好地吸出污物並時常清掉(沒清掉的話等於還是在缸內),
可大幅減少生物過濾的負擔,或是相對能養更多生物。
樓主的觀念是好的,至少能很好地達到減少死水區。
但如同樓上講的,水的流速不夠的話其實無法吸走大部份的沈澱物,
只有管口附近吸得起來。
這方法我以前用過,我是配硬管,分出好幾個入水口在底部浪板下方數處,
而且是用大流量的揚水馬達抽水。
設了幾年,沒什麼問題。但翻一下底砂,仍超多污物,更別說浪板底下了。
好處是水可以很好的流經底砂,不但減少死水區,也可以活化硝化系統,值得推。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