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投燈會「土撥鼠」花燈的山海經淵源話說2016年台北燈節主燈「福祿猴」(上)因造型特殊引發熱議的同時,南投燈會展出的「土撥鼠」(下)也造成話題。這盞「土撥鼠」花燈造型頗類同於山海經中的「猾褢」[1]。山海經南次二經:「堯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郭璞山海經圖贊:「猾褢之獸,見則興役。膺政而出,匪亂不適。天下有道,幽形匿跡。」因而猾褢為天下無道時出現的惡獸。各種猾褢想像圖[2]:明胡文煥圖本明蔣應鎬圖本清成或因圖本清汪紱圖本清畢沅圖本上海錦章圖書局參考文獻:[1] 劉兆源、陳棪文,中國神話與民間傳說別冊:中國神靈與怪物,讀者文摘,1987[2]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廣西師範大學,2014
第三隻眼部份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在頭頂有所謂第三隻眼(顱頂眼parietal eye),即藉感光聯結松果腺(glandula pinealis)以分泌褪黑素(melatonin)調節晝夜節律的器官。雖現存的哺乳類、龜、鱷、鳥皆無此器官,但松果腺可能就是傳說中第三目的由來。各地域、宗教、傳說中的單眼或三眼神怪絕大多數是正常橫置的眼睛。豎立的眼睛則源自印度教對濕婆神(上三)以及藏傳佛教對三目神祇(下三)的第三目之描繪。濕婆神的第三目不隨意睜開,形似火焰,睜開後也將以火焰毀滅世間所有。也許這是繪畫雕塑上將其豎立的原因。藏傳佛教神祇的第三目則為智慧眼。因左側屬智慧的一方,因此將左眼複製至額頭處豎立,眉朝右臉、底朝左臉。至今印度人額頭慣用的額飾bindi也與第三目信仰有所關聯,但亦以圓形為主,而少有豎立的橢圓形。
獨角獸西方世界首次以文字描述獨角獸者為西元前五世紀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學者克忒西阿斯(Ctesias)所著的印度史(Ἰνδικά)。作者本人未曾遊歷印度,僅以旅人傳聞描繪出類似山海經裡的世界。然而印度確實存在單角的動物,即獨角犀屬的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因此克忒西阿斯所描述的獨角獸確實可能植基於印度犀。至於獨角獸的現代形象,則可能全屬人為創作。西元前三世紀,學者以希臘文μονόκερως (monokeros)翻譯在希伯萊文舊約聖經中出現過九次的動物רְאֵם (re’em)。此動物據考證為廣泛分佈於歐亞非洲,但在十七世紀滅絕的原牛(aurochs)。而白色馬形身軀則由中世紀基督信仰圈創作修飾美化而成。希臘文monokeros轉寫拉丁文為ūnicornis,即英文unicorn的語源。但這純粹只是翻譯時套用的文字,並非實體。板齒犀(Elasmotherium)在距今約四萬年前的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才滅絕,因此古文明的獨角獸傳說或許源自舊石器時代對板齒犀、獨角鯨等動物的文化記憶。
josephtsun wrote:山海經裏的矔疏也是獨角馬... 山海經提及的獨角獸有猙、駮、䑏䟽、[馬孛]馬、䍶䍶、兕。這些動物中,馬形為駮、䑏䟽、[馬孛]馬、豹形為猙、羊形為䍶䍶、牛形為兕。西山經:「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雄黃、白玉及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禦兵。」北山經:「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䑏䟽,可以辟火。」「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頭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印澤,其中多[馬孛]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又北三百里,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䍶䍶,其鳴自䚯。」海內南經:「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其中兕就是犀牛。根據化石、古文獻及考古證據,犀牛的分佈在商代北至黃河流域以北的內蒙古,到漢代已限縮至長江以南;至唐朝僅多見於今廣東、廣西、雲南、四川一帶,而宋代對犀角的需求使其在中原地區滅絕。之後於深山野嶺零星存在的犀牛族群亦在二十世紀初完全滅絕。此外,分佈於中國古代地域的犀牛主要是蘇門答臘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但亦有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與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的存在。印度犀與爪哇犀正是獨角犀屬現存的兩個種。因而海內南經描述的兕,應該就是印度犀或爪哇犀。小臣艅犀尊,商代晚期,蘇門答臘犀犀足蟠虺纹銅筒形器,戰國中期,印度犀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西漢初期,蘇門答臘犀獻陵石犀,唐代初期,爪哇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