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了很久關於環法的問題,請大大幫忙

小弟最近這三年開始收看環法
很不錯
看運動員奮鬥的衝勁,很感動
但一直有一些疑問不了解
困惑了實在很久
想上來01問各位先進

問題一:
我有上官網查所有選手的單站成績的習慣
發現只要是大部隊集體衝刺
成績都是一樣的
譬如第十二站,前129名選手的成績都是3h 40' 52"
(或第十四站,前90名選手的成績都是4h 13' 08")

可是我也有看轉播
並不是這129名選手都在同一時間(或說同一秒內)衝過終點線的
大部隊其實拉的很長(應該有一百多公尺了)
從第一個衝刺完到集團的最後一個經過衝點線,大約都三四秒了
為什麼成績還會一樣呢
是不是只要是連續衝刺(中間沒間隔車距)
大家的成績就已第一台成績為主了?

我會這樣說
譬如第十一站
我看轉播時,真正衝刺的情形是第一二三名加速衝刺
在終點前幾公尺第三名沒力了,落後約七八公尺
所以最後成績第一二名是3h 58' 13,第三名是3h 58' 15",差了兩秒
第三名與第一二名很明顯的有好幾台車的車距了,但是距離絕對沒有第十二站的大部隊整體距離來的長
但是因為有了車距,所以成績有秒差

想請問行家大大,是不是只要是連續衝刺(中間沒間隔車距)
大家的成績就已第一台成績為主了呢?

問題二:
已經連續五站(第九到第十四站)
都是EVANS第一 SCHILECK第二
總成績連續五站都是只差一秒
我這幾年看下來,一直都不懂
為什麼常常這一兩秒的差距,選手們都沒辦法超越呢
畢竟到第十四站為止,選手們已經騎了快60個小時了
我講的是總成績,並不是像計時賽段
一秒應該不難超越啊?
我想了幾個可能
是SCHILECK故意保留體力,每站都騎EVANS後面,故意不超越,等待最後幾站再伺機超越?
還是像我前面問題一所猜測的
只有這兩人都在大部隊裡,成績都會是一樣的,所以除非SCHILECK一個人衝到大部隊之前,
才有可能拉開跟EVANS的成績?

如過真的是這樣,都五站了,SCHILECK為什麼不隨便找一站稍微衝到大部隊之前呢?
至少可以穿穿黃衫啊?

懇求版上厲害的大大幫小弟解惑,我頭快爆炸了啦.......
2008-07-21 12:2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環法 問題
問題一:集團進入終點,成績是一樣的。這樣做的原因是,不要讓終點線前一片混亂。你想想如果計算個人成績,那麼在終點線前是不是每個人都要拼命往前擠?如果設成同一個成績,那麼只有想要爭奪單站冠軍的人會加速,其他人在後面跟著就好,這樣安全多了。

問題二:頂尖的對決,他們的實力都已經發揮到人類體能的極限了,差距不是說拉開就能拉得開。我們休閒騎士經常在一個爬坡就輸給實力好的人五六分鐘甚至半小時,但頂尖騎士是會互相盯咬的,誰都別想逃脫,輕舉妄動的人,甚至可能還沒看到終點線就爆掉了,反而輸更多。所以車手們大多以集團行進,一方面省力,一方面互相看緊對方,等到時機來了,而且有十足把握,才會發動攻擊,而這往往已經是爬坡路段的最後三公里。再加上現在車手人人有掛無線電,隊車上可以觀看戰況,會把秒差報給選手知道,落後的人即使看不到領先者,也會盡力把差距補回。所以現在前六名差距才會在一分鐘不到!

這兩個問題都大到不行,我這樣回答其實只是簡化問題,還是建議您每天收看轉播,就能慢慢理解環法賽是怎麼回事了。
這個只要有在看mod上的2008環法講解,就會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只看畫面而沒有聽講解的話,就比較難了解比賽的規則。
看了上面二個答覆,我也放心的將搜集的資訊po上來,大家互相參考。
我蒐集了很多公路車的資訊,到最後都忘了來源網站、作者?
搞不好po的也是肥油貓大寫過的文章。

po文:
很多人一定會覺得奇怪,環法賽三千多公里的里程,為什麼最後總成績只差幾分鐘而已?照我們週末的騎法,一段 一百公里 的路,高手和菜鳥隨隨便便就差好幾十分鐘,像 Armstrong 那麼強的人,怎麼會騎了三千多公里,只贏第二名六分多鐘?還有為什麼大家要擠在一起騎,Armstrong 怎麼不一開賽就衝出去,一路領先到終點?偉大如 Armstrong,為什麼在一些單站中,不拼個好名次,僅僅落在四五十名甚至一百多名,他到底有沒有運動精神呀?這些也都曾經是我的疑惑。當我對自行車運動瞭解更多,疑惑漸漸解開,看環法賽也看得更深入。

其實一切的疑問不外乎兩個答案:一、自行車公路競賽,只要總成績第一就好,多1分鐘和多5分鐘沒有什麼區別。二、其實,環法上的成績在平日訓練基本是達不到的,那麼長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只有在競賽時才能把潛力發揮出來,在極限狀態下人的能力差別其實就是那麼一點點。

有人衝出去,就會有人去追回來..
如果成績相差幾秒內的,哪有可能讓他出去單飛.

黃杉穿在身上也是有壓力的,
不然第15站的黃杉爭奪戰也不會那麼精彩跟刺激
謝謝樓上大大的講解
尤其是肥油貓大大
再這邊真的要向您致敬
謝謝您這幾年對環法的貢獻
間接的提升了對台灣收看環法的熱情

小弟已經了解了
其實那一秒代表的不只是那一秒
剛看了第十五站
schileck一衝,evans就跟著衝
其實頂尖的車手較量並不是絕對值,而是相對值
前幾名的車手就是互相咬
絕不給對手拉開時間的機會
(第十五站第一名的GERRANS Simon車手領先四分多鐘說,但他的總成績根本無關緊要,所以總成績前幾名的人根本沒理他說)
可惜最後evans還是沒力了

小弟還發現了一個現象
就是每次分站的冠軍到下一站時,成績大都會暴爛到一百多名
這些車手追求的是不是就是分站冠軍的榮耀
所以單站拼命騎
把體力放盡
到了後面的站就沒力了


前面幾位大大已經解釋很清楚了
賽段往往不可能容納主集團所有車手的衝刺
顧及安全,集團進站時間的規則有其意義

其實這問題主要在於
為什麼要有集團
為什麼大家要騎在一起?

像環法環義這樣的多日賽,每日賽程又長達4-5小時
如果不顧及整體比賽,而放任選手在每站任意單飛衝刺
不但額外耗損主將戰力,也難以執行戰術
因此透過集團,各車隊可以有效掌握賽況
進而將主力選手的實力,保護到最後決勝路段再全力施展
而不同長處或是與爭奪黃杉無關的車手
也可以有所發揮

當然集團的策略該站對很有企圖心的車隊,也有壞處
所以越是進入賽程末段,各車隊卡位,拉車頭攻擊的動作就會很明顯
因此為了避免安全上的顧慮,避免車手間大亂鬥的手段是必要的

黃杉爭奪看的是總時間
有時排名100多,但是與單站冠軍之間可能是沒有秒差的
要奪黃杉,1秒鐘就夠了


http://caf677.pixnet.net/blog
秋水 wrote:
搞不好po的也是肥油貓大寫過的文章。

呵呵,沒錯,這篇也是在下寫的...感謝秋水兄捧場啦!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