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維持騎車習慣已10餘年,從台灣自行車熱潮開始到現在參與過不少相關活動,大約在2016年之前,活動的主辦單位只要一把熱門賽事報名簡章放在網站上,過沒多久報名人數就累積差不多近8成甚至額滿;在2016年之後就賽事的報名人數就開始逐漸漸少,然後遇到2020年至2022年疫情爆發期間無法辦活動陷入低潮,後來在2023年疫情解封開始逐漸恢復賽事活動舉辦,靠少數網紅幫忙行銷下提高一點能見度,只是熱潮已大不如前,除少數知名賽事外很快額滿外(例如崇越盃武嶺、美利達等),其他賽事活動前途真的愈來愈不樂觀,也難怪台灣自行車選手陸續出走到國外發展,真的很可惜。
我自己的觀察,上述情形大多是政府及民眾反對下才會有這樣的結果,細節我就不贅述,整體來說都是台灣自己造成的。
第一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帶來的失業潮,加上油價高漲帶動周末自行車運動,
那時候主流車款是小折、小徑和一般平把自行車,這個熱度大概在2012就消退。
第二次是香港電影『破風』在2015暑假上映,這次吹的是競技公路車風,
那時候常在河濱看到民間車隊十幾台在輪車,隨便攔十台腳踏車有十台都是彎把公路車,
週末大稻埕、風櫃嘴、中社等熱門點,都是公路車海,休息的地方基本上都沒位置,
這個熱潮大概吹到2018消退。
與其說自行車賽事熱潮大不如前,應該說回歸正常比較合適,
台灣人普遍沒有運動習慣,就算有,頂多也是去操場走個幾圈,
加上自行車活動入門就要拿幾萬塊買車、買裝備,門檻太高,
從來不會是民眾想運動的第一選擇。
頂多就喵一下有最後的15公里我再回來看,
其他的幾小時,說真的我不在乎你的戰術是什麼。
如果台灣也是要推這種又臭又長的賽事,我認為肯定是失敗的。
不如就直接主攻室內場地賽競速競輪追逐Six Days of London,但很可笑連個場地都沒有。
一些賽事連個封路都做不到,武嶺賽選手還被車擋道,我看到時,無言了。
再來談談活動好了,活動剛開始當然很新鮮大家都會想參加,
但參加過了就會發現,付了報名費你究竟得到了什麼?!
補給我可以自己背不用大會提供,
現在的問題並不是不願意參加,而是不願意付錢的人變多了,
因為就算不付錢,還是可以去陪騎都沒問題呀,
我今天起床看了一下賽事表今天有陽金3P那我想參加也是可以去呀,到底誰能告訴我付錢的意義除了繼續支持協會辦下去以外還有什麼特別之處。
付錢得到的爛獎牌我覺得還不如自己的strava紀錄珍貴,
不參加報名還有個好處,今天想騎一半想撤退都沒問題呀。
哪像現在出現個畸形的風潮上保母車為了就是能"完賽"。
未來活動要更上一層就是起碼要先做到封路呀,
就是要封路才會讓參加的騎士覺得真是他媽的特別VIP鼓起激情呀,
沒做到封路活動你到底拿什麼東西說服我繳出報名費。
倒底是一群人付費給協會"約騎"有什麼兩樣。
封路這麼困難的話,建議先從繞圈賽辦看看。這種程度的美國小鄉鎮很常辦。
如果活動設定回收車制度的話,其實封路可能性應該可提升,被回收車超過的剩下就放生吧,這樣不是很精彩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