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33年開始, 這項比賽就在每年三月舉行, 而顧名思義, 路線就是從Paris(巴黎)一直騎到Nice(尼斯)。這兩個法國重要的大城市, 一南一北, 相隔至少900公里, 而在三月天, 北方的法國還是寒冷天, 和鄰近地中海的南方, 氣候有著天壤之別, 其實有點像現在從濕冷的台北騎到高雄一樣, 所以這項比賽也有個滿貼切的別名-「騎向豔陽天的競賽」(the race to the sun)。但儘管它的名字叫做Paris–Nice, 其實比賽從來就沒有從巴黎市開跑過, 而是在它周圍的郊區小城區, 或是巴黎的南部地區;倒是最後的終點就真的在尼斯了, 要嘛就選在沿地中海蔚藍海岸著名海濱步道的"盎格魯街"(the Promenade des Anglais), 不然就是海邊另一條更靠近尼斯市區的小山丘-Col d'Eze。

這是2012年的宣傳海報, 感覺比較有追逐陽光的fu...
其實從2009年, UCI設立了World Tour的積分賽制(當時還叫做World Ranking, 2011年才開始改成現在名稱)之前, Paris-Nice也在單車賽史上創下不少「里程碑」。而最有名的, 就是因為2003年的車手摔車死亡事件, 讓UCI在後來明令所有的自行車賽, 車手必須全程戴上車帽, 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

目前, 這個比賽的主辦單位, 就是大家熟知, 經手環法(Tour de France)、環西班牙(Vuelta a España)和「巴黎-胡貝古典賽」(Paris–Roubaix)的A.S.O.( the Amaury Sport Organisation), 不過他們是從2002年才接手, 在此之前, 這項多日賽, 因為二次大戰和贊助等問題, 主辦權多次轉手。而從UCI開始訂立World Tour積分制度後, 雖然每年的第一場「大賽」, 是遠在南半球的「澳洲大賽」(Tour Down Under), 不過論歷史, 和比賽距離, Paris-Nice縱貫整個法國, 也跨越了一個世紀, 在自行車賽界, 還是有它的規模和地位。

Paris-Nice現在的主辦單位-A.S.O.
起源

1933年的Paris-Nice 6站路線圖
說起這項比賽的起源, 其實也和宣傳報紙有關。1933年, 一位當時擁有兩家報社的法國人Albert Lejeune, 想要辦一場單車比賽, 為他分別在巴黎的Le Petit Journal, 以及尼斯的Le Petit Nice來做宣傳, 這項比賽當時就決定在三月舉行。不過巴黎和尼斯, 一個在北、一個在南, 相距至少900公里, 如果設定要一天跑完, 當然不太可能。於是 Lejeune仿傚了歐洲在冬天進行的場地車賽季, 發展出來的6日連賽(six-day races), 讓這項比賽分成6天跑完, 於是這一項6個賽站的「連續6日單車公路賽」(six-day on the road)就此誕生。不過在那時, 法國許多山路還是無法順利通行, 所以他們初期的路線, 避開了阿爾卑斯山區, 以隆河河谷(Rhone valley)低地為主, 比較像爬坡的路段, 只有在接近尼斯的外圍, 這樣的路線從1933年延續到1939年。或許是比賽路線經過里昂(Lyon)和馬賽(Marseille)的關係, 後來「里昂共和報」(Le Lyon republicain)和「馬賽晨報」(Marseille-Matin)也加入了Lejeune的工作團隊, 當然也成為比賽的贊助者, 直到1939年, Lejeune 所擁有的Le Petit Nice, 和另一家Ce Soir才被L'Auto收購。而1940年,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到處都在打仗, 比賽就被迫取消。
1937年的Paris-Nice
二次大戰結束, 歐洲的許多自行車賽, 也慢慢恢復舉辦, 先前提到被收購的 Ce Soir, 在1946年主辦了戰後的第一次Paris-Nice賽, 雖然他們的記者為此感到振奮, 諷刺的是, Ce Soir 在辦完那一次的比賽之後, 就撤掉了對比賽的贊助;也就是說, 戰後第一次的比賽, 也就只有那一年的那一次。
比賽到了1951年才又恢復進行, 同時改了一個名字, 叫做「巴黎-蔚藍海岸」(Paris-Cote d'Azur), 這是由當時的尼斯市長, 協同當地的一家Route et Piste的雜誌社共同主辦, 為的就是要宣傳「蔚藍海岸」這個景點。而在1954年, 比賽的名字又改回現在大家看到的Paris-Nice這個名稱, 也一直沿用到現在。而當初協同主辦的Route et Piste雜誌總編Jean Leulliot, 似乎也辦出了興趣, 他在1957年乾脆辭掉了雜誌社的工作, 另外成立了一家名為Monde Six的公司, 專心辦比賽。
倒是1959年, 比賽型態又變了!原來他們突發奇想, 想擴大營業!把原本從巴黎到尼斯的比賽路線, 硬是再加上了從尼斯到義大利的羅馬, 成為「巴黎-尼斯-羅馬」自行車賽。主辦單位那一年還把比賽分成三組:一種是原來的巴黎到尼斯、第二種是從尼斯騎到羅馬, 第三種則是一次從巴黎經尼斯騎到羅馬。那一年, 從巴黎到羅馬的距離是 1,955 公里。不過這樣的路線可能因為太長、太操而被大家罵翻了, 所以也只辦過這麼一年, 後來還是把終點改回到尼斯。到了1969年, 比賽終點也第一次移到了尼斯附近的the Col d'Eze。

21世紀接手主辦的Laurent Fignon, 他曾是1983-84的環法冠軍, 1989的環義冠軍....
1982年, 從雜誌社總編到後來自己開公司辦比賽的Jean Leulliot過世, 享壽71歲, 他的女兒後來繼續他的「事業」, 當上了Monde Six的頭, 也繼續辦比賽。直到2000年, 也曾是車手身分, 拿過兩屆環法冠軍的Laurent Fignon, 從Leulliot的家族接管了比賽的主辦, 兩年後, Fignon再把比賽主辦權賣給了A.S.O.。
就在A.S.O.接手的第二年, Paris-Nice發生了一件改變車手裝備的「大事」, 這一件事就是2003年的車手摔車身亡事件…。

可以說是間接促成後來自行車手加強安全防護的Andrei Kivilev, 出事時才29歲....
這一年, 比賽進行到第二站, 從La Clayette到St. Etienne, 全長182.5公里, 當時, 主集團正在距離終點前40公里的Saint-Chamond大舉前進, 法國Cofidis車隊的哈薩克籍車手Andrei Kivilev, 可能是車輪和其他車手發生碰撞, 結果集團發生摔車事故, 當時倒地的不只是他, 不過唯有他在摔車後, 整個人趴在地上倒地不起, 原來他的頭部先撞擊地面, 經送醫搶救後在第二天宣告不治 (請參考下方影片15:48-15:57處)。那時, 還是一個比賽不用戴車帽的年代, 而也因為他的這一起死亡事故, UCI開始要求所有的比賽中, 車手必須戴上車帽。好玩的是, 當時竟然還有個但書:就是比賽中的賽站最後, 如果是爬坡終點(uphill finish), 就可以不用戴!當然, 後來還是改成強制全程必須戴上車帽了。

摔車當時, Kivilev 倒地不起....
那就順便來聊聊這一年的比賽吧!Andrei Kivilev的摔車身亡事件, 使得其他所有的參賽車手, 決定在下來的第三站, 以中立(neutralize)方式完成比賽(影片22:49-23:59處), 第四站之後, 比賽恢復進行。Kivilev的同胞車手, 當時在德國電信(Telekom)車隊, 已經穿上大會積分領先衫的 Alexandre Vinokourov, 在第五站時, 率先單飛衝過終點, 他也在這一站之後成為總成績第一, 穿上黃白領先衫。他在終點前以及頒獎台上二度雙手指天, 似乎是在紀念他的同胞車手(影片38:18-38:49處)。而最後, Vinokourov也順利贏得那一年的總冠軍。倒是大家可以猜猜看, 那一年第六站的單站冠軍是那一位車手?(沒有特寫, 只好聽旁白....)。

Vinokourov 在頒獎台上拿著 Kivilev 的照片, 讓同胞車手分享他的冠軍榮耀...
2003年Paris-Nice的全程影片整理
到了2008年, 另一件熱鬧的事情來了!這一年在比賽之前, 主辦的A.S.O和UCI之間發生了一些意見不合的狀況, 就在比賽開始前兩天的3月7日, 當時的UCI主席Pat McQuaid 特別公開警告, 如果有車隊要參加這場Paris-Nice大賽, 將會受到UCI的處分!結果後來由職業車隊所成立的組織-AIGCP(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des Groupes Cyclistes Professionels), 以自行投票表決的方式, 決定要不要參加這項比賽。投票後有15票贊成、8票棄權, 等於多數車隊決定參加;而在同一時間,國際運動仲裁法庭(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s,CAS)也向UCI和所有參賽的車隊表示, 他們無法判定對於參賽車手和車隊採取任何懲罰的合法性, 所以最後比賽還是順利進行, 兩會之間的衝突也不了了之。
不過, 值得一提的是, 前一年(2007年)在這一項比賽中, 一舉拿下總冠軍和最年輕車手, 當時還在DISCOVERY CHANNEL車隊的Alberto Contador, 這一年卻無法參賽進行衛冕, 原來他在這一年, 因為原車隊解散, 來到了ASTANA, 結果這支車隊在2007年環法賽中, 因為發生集體禁藥事件, 而在第二個休息日時被A.S.O.取消參賽資格, 而這項禁賽令, 顯然也被延續到2008年的Paris-Nice。

2007年拿下Paris-Nice總冠軍和最年輕車手的"康康", 第二年卻沒辦法繼續"打手槍"...


主賽站介紹
前面提到, 雖然這項比賽名為巴黎-尼斯, 不過它並不是真正從巴黎市出發, 而且起點也一變再變, 至少從1963 年開始, 光是起點就至少換了22個地方, 但大體上來說, 它們都位在被通稱為「大巴黎地區」的「法蘭西島大區」(the Ile-de-France region)。包括了1980年、1983年、1984年和 2002-2007 年, 這9次是在巴黎市西南郊區的Issy-les-Moulineaux開始;另外6年在巴黎另一邊東南方馬恩河谷省的Fontenay-sous-Bois(1975年和 1991-1995)。1982年的比賽, 還一度跑到鄰國比利時的Luingne, 那已經距離巴黎將近250公里遠了!後來的比賽, 包括1986年、1987年、1989年、1990年和2000年又回到巴黎。另外還有四個巴黎地區以外有一大段距離的城鎮, 也曾經是比賽的起點:包括了巴黎東南方400公里外的Villefranche-sur-Saone(1988), 南邊近270公里遠的Chateauroux(1996), 南南東方240公里的Nevers(2001), 以及同樣是南南東方, 比較近, 大約125公里外的Amilly(2008)。

相對於Paris-Nice的起點變來變去, 終點就單純多了!上圖是Quai des Etats-Unis, 下圖則是the Promenade des Anglais(盎格魯街)

相對於起點來說, 這項比賽的終點就單純多了!Paris-Nice最後一站的終點, 當然絕大多數就是在尼斯, 至少從1933年的第一年, 一直到1968年都是如此。1933年的第一屆開始, 直到1939年, 當時的終點都設在尼斯歌劇院那一條Quai des Etats-Unis的大道上;1946-1968年, 則是在the Promenade des Anglais。而從1968年一直到1995年, 除了1977年因為山崩, 道路被封閉之外, 最後一站因為大多是個人計時賽(time trial), 所以終點就設在Col d'Eze。提到Col d'Eze, 它其實是在蔚藍海岸邊的一條山路, 直上到大約500公尺高的小山丘上, 而這裡也是尼斯的重要景點之一。

Col d'Eze
相關「風景」介紹, 就請參考這一篇

其實大家如果沒忘記, 去年的百屆環法, 從科西嘉島回到法國本土的第4站TTT, 就是在the Promenade des Anglais上跑...
到了1996 年,尼斯的終點又被搬回到the Promenade des Anglais, 原因是認為Col d'Eze雖然很有挑戰, 但是觀眾實在太少, 所以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尼斯, 增加這個城市的財源。1996年和 1997 年的最後一站, 仍是個人計時賽, 而終點就在尼斯的大街上;而從1998年到2011年, 則是以公路賽方式, 作為這個比賽的最後結束。尤其2005年之後, 最後一站竟然是甚至有著1級坡的高山站, 當然, 也包括了Col d'Eze。2007年Alberto Contador拿下的總冠軍, 就是靠著最後在 Col d'Eze 的攻擊, 擊敗了原本總成績領先的義大利車手 Davide Rebellin。到了2012年, 最後這一站又恢復為個人計時賽, 這一年, 英國車手Bradley Wiggins先靠著第一站9.4公里的ITT, 以1秒穩住排名第二的成績, 接著從第二站開始穿上黃衫, 再靠著最後9.6公里的ITT, 贏得總冠軍;而2013年, 也就是去年, Wiggins的隊友, 澳洲籍的Richie Porte, 因為第5站的勝利, 一路將黃衫穿到最後一站, 再靠著計時賽的加持, 讓總冠軍繼續由SKY車隊所獲得。

2012年最後在 Col d'Eze計時賽爬坡的Wiggins
如果說到這項比賽設置賽站最多的城市, 當然非尼斯莫屬, 因為絕大多數的年代, 它就是最終的賽站城市。而第二名則是法國中部的Saint-Etienne, 有近60次;尼斯附近的Col d'Eze, 有29次成為比賽的終點, 其他比較著名的城市, 則包括先前提到的Nevers(20次), 坎城(Cannes, 14)和馬賽(Marseille, 13)。
奪冠風雲車手
這項在法國境內從北騎到南的比賽, 第一屆的冠軍並不是法國人, 而是比利時車手Alfons Schepers。不過根據統計, 這麼多年來, 還是法國人拿過最多次冠軍, 比利時人只能排第二。不過說到比利時車手, 就不得不提一下有著「食人魔」外號的Eddy Merckx。

1933年第一屆Paris-Nice自行車賽的冠軍-Alfons Schepers

生涯至少拿過35個歐洲重要自行車大賽冠軍的"食人魔"-Eddy Merckx
在1968年後, Paris-Nice把Col d'Eze設為最終站的頭幾年, 剛好就是他生涯最高峰的時候。那時Paris-Nice成為他和法國車手 Raymond Poulidor的決戰舞台, Merckx在1969-1971年拿下了總冠軍三連霸, 後面的兩年, 冠軍才輪到 Poulidor, 而關鍵就在於, 兩個人都曾經拿下過Col d'Eze這個單站, Poulidor更在1972年, 創下了這一段不到10公里爬坡的20分04秒最快紀錄, 當然, 這個紀錄後來被打破了。其實在那幾年, 荷蘭車手Joop Zoetemelk, 在1973-75年連拿三年的單站, 是當時拿下這個單站最多次的車手, 也因為這樣, 讓他繼同隊隊友Poulidor之後, 贏得接下來兩年(1974-75)的總冠軍。而他也在後來的1979年, 再拿下了個人這場比賽的第三冠。

曾經寫下Col d'Eze爬坡最快紀錄, 生涯拿過兩次Paris-NIce冠軍的Raymond Poulidor(上), 以及他的隊友(下), 同樣拿過兩次Paris-Nice冠軍的荷蘭車手Joop Zoetemelk

如果說, 1970年代, 是荷、比、法三強鼎立的時代, 接下來的1980年代, 則是愛爾蘭車手的天下!這個單站和那幾年的冠軍, 幾乎都是Sean Kelly和Stephen Roche的囊中物, 尤其是Sean Kelly, 因為在這一站五度奪冠, 也讓他從1982-1988年, 連續7屆贏得這項比賽的總冠軍, 其中, 1986年的最後一站, Kelly在9.5公里的ITT, 以19分45秒, 終於打破了 Poulidor高懸14年的紀錄。而在1990年之後, 拿下這一站的車手, 也大多能夠拿下這一項大賽的總冠軍, 包括1991和1994年的Tony Rominger(丹麥)、1992年的Jean-Francois Bernard(法國)、1993年的瑞士車手Alex Zulle, 以及剛剛提到, 最近兩年的Team SKY車手Wiggins和Prote。

只要你常看Eurosport轉播的歐洲單車賽, 對擔任講評的Sean Kelly應該不會陌生才對, 下圖是他當年贏得Paris-Nice單站的照片(但我也不知道是那一年...)


1980年代, 主宰Paris-Nice的另一位愛爾蘭車手-Stephen Roche, 他兒子Nicolas Roche目前也是職業車手(下), 不過比起爸爸, 小Roche真的遜多了...

領先衫顏色的演變
近幾年來, 或許因為主辦單位就是A.S.O.的關係, Paris-Nice從2008年開始, 各站總成績領先的車手, 也和環法賽一樣穿上黃衫。當然, 大家會好奇, 早期的領先衫顏色是否有何不同?其實, 1933年第一屆的領先衫是藍色和金黃色, 用以象徵蔚藍地中海和豔麗的陽光, 這樣的設計一直維持到1939年。而在二次大戰之後的1946 年, 領先衫又變成綠色;1951 年, 新接任的主辦單位, 選擇了有著橘色條紋的黃衫, 作為新的領先衫顏色。當然, 後來還是變來變去, 因為從 1955 年至 2001 年又改成白色。而在A.S.O.正式接辦比賽之後, 領先衫又曾改成黃白衫, 直到2007年。

領先衫的歷史照片不好找(一定是我不用心...), 只好拿去(2013)年的各色領先衫得主合照充一下場面..
至於積分王(points classification leader)則是從 1954 年才設立。積分王的領先衫一直就是綠色, 直到 1984 年。那1985年之後呢?原來後來比賽取消了積分制, 所以一直到1996年, 都沒有所謂的積分王。直到 1999 年,因為有了和總成績領先衫一樣的贊助商, 所以又有了積分王的設立, 不過每年的顏色都不一樣, 2000年和2001年是粉紅色和紫色相間、2002-2006年則是綠白相間。
而登山王的領先衫, 則是從A.S.O.接手後, 就是和環法賽一樣的「白底紅點衫」(white with red polka dots)。其實, 這個獎項早在1952年就設立了, 領先衫的顏色同樣也換過好幾次。1970年代是紅黃相間、後來變成白和紫、1984年又因為里昂信貸銀行(Crédit Lyonnais)的贊助, 又變成它的藍黃代表色, 下一年又變成全藍, 到了1990年, 義大利的Agrigel食品公司成為主要的贊助商, 所以又改成黃色和藍色。
最後是最佳年輕車手(best young rider), 從2002-2006, 它的領先衫顏色是藍白, 自 2007 年以後, 和環法一樣-白色。
今年的比賽
先前說過, 1933年開始的比賽, 其實是有意避開爬山路段的, 然而因為 Col d'Eze的關係, 從1980年代開始, 這項比賽也漸漸加重了山地站, 尤其是山地終點站的規模, 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8站之中, 總共27個登山積分點, 其中5個1級坡,有3站是高山站, 集中在比賽的後半段賽站。不過今年和前兩年相比, 最大的不同就是計時賽(ITT)不見了!所以8站都是公路賽站, 使得全長也比前兩年的1,100多公里要長, 來到1,449公里。至於今年的出發地點, 則是在巴黎市西北西方55公里外的Mantes-la-Jolie, 終點則是尼斯, 也不是前兩年的Col d'Eze。

今年Paris-Nice所有8站的高度表...








義大利的"雙海賽"(Tirreno–Adriatico)從1966年開始之後, 就一直對Paris-Nice有著影響...
(這是2012年的宣傳海報, 我覺得很酷...)
自從1966年, 在義大利同樣開始進行橫越義大利半島中部的Tirreno–Adriatico(雙海賽)之後, 這個同樣是在每年三月進行的比賽, 對於Paris-Nice有著不小的影響, 因為義大利的這場多日賽, 除了時間和Paris-Nice相近之外, 它也曾經是UCI年度的第一級賽事, 在車隊和車手心目中, 有其重要地位, 再加上許多車手, 把這一場「雙海賽」當成是接下來在三月底Milan – San Remo的熱身賽, 所以更搶走不少風釆。在小弟PO文為止, Tirreno–Adriatico的出賽名單還未正式公布, 倒是看一下今年Paris-Nice比賽, Team SKY去年的冠軍Richie Porte今年原本會來尋求衛冕, 後來有了變數(詳見文末);另外則是有幾位大家比較熟悉的車手, 倒是先不管他們騎得好不好啦…, 他們包括了Belkin車隊的Lars Boom、去件環義冠軍Vincenzo Nibali(ASTANA)、BMC車隊的前世界冠軍Thor Hushovd(但我想應該要多注意Tejay van Garderen, 他前兩年都有跑Paris-Nice, 總成績都在前5名…)、Garmin-SHARP車隊的Tyler Farrar、前一陣子才拿下Kuurne–Brussels–Kuurne單日賽冠軍的Tom Boonen(Omega Pharma-Quick-Step)、澳洲車隊Orica-GreenEdge的Mattew Goss, 還有去年環義賽表現不錯的年輕白衫得主, 來自哥倫比亞的Carlos Betancur(Ag2r)、Thomas Voeckler(Europcar)、TREK車隊的Schleck兄弟, 以及目前暫居在IAM車隊的Sylvain Chavanel…

去年的冠軍, Team SKY的Richie Porte, 今年確定看不到他...

剛拿下K-B-K單日賽冠軍的Tom Boonen(上), 以及去年"雙海賽"和環義大賽冠軍的Vincenzo Nibali(下), 也將同場較勁...

當然, 也別忘了今年兩大台灣品牌冠名贊助的車隊:Lampre-Merida將會有當今世界公路賽冠軍Rui Costa出賽;而另一支Giant-Shimano車隊, 則是有John Degenkolb。Costa稍早在二月底, 曾在自己家鄉葡萄牙所進行的Volta ao Algarve五日賽, 拿下總成績第三和積分王;而Degenkolb則是在南法的兩場多日賽Tour Méditerranéen和 Étoile de Bessèges包辦積分第一, 同時還衝到了3個單站。當然, 8站的比賽, 有平地、有爬坡, 誰輸誰贏, 大家就注意每天的比賽訊息…。

當今世界公路賽冠軍, Lampre-Merida車隊的Rui Costa, 將騎著那一台在台灣要賣到39萬元的特仕車出賽(上), 那你覺得John Degenkolb是不是要多讓PROPEL在終點線前曝點光呢??



今年Paris-Nice的比賽全程路線
GCN(Global Cycling Network)推出的2014 Paris-Nice 十大受矚目車手
-----------------------------------------------------------------------------------------
2014.3.8 14:28
根據車友freerider提供cyclingnews.com的報導:原本Team SKY要以Chris Froome在雙海賽打頭陣, 不過因為Froome背痛, 所以退出, 車隊改徵召本來在Paris-Nice尋求衛冕的Richie Porte, 所以他沒法參加Paris-Nice了, SKY車隊在這屆比賽掛頭牌的將會是Geraint Thomas

詳細報導, 請看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