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的環法大賽, 終於來了…。

本來想要比照環義, 先來寫個比賽介紹文, 結果因為公事私事都忙到翻, 加上今年單車誌出了環法大賽官方導讀本, 裡頭又寫得那麼詳細, 讓我這隻老狗實在變不出新把戲了, 所以, 大家就直接從第一站開始看起吧。

通常環法大賽, 會以序幕戰(prologue)的方式來揭開一年一度的比賽, 而且是個人計時賽的型式, 主要是因為透過一個一個單獨的出發方式, 讓車迷在現場, 或是透過電視轉播認識今年參賽的198名車手。不過今年的方式就不太一樣了, 主要是因為負責環法賽務的Jean-Francois Pescheux, 他的一句話:
"我們想要刻意打亂參賽車隊的計畫, 讓他們改變原來的作法"
(we wanted to shake up the teams’ plans a little bit and change the way they operate.)
所以, 今年就以法國西部Vendée region, 在南特(Nante)附近的192公里公路賽, 作為第一站。這一站從Passage du Gois(台灣有人翻成"瓜通道", 那..., "瓜"在那裡??, 我比較喜歡用香港人翻譯的"穀瓦通道")到阿盧埃特山(the Mont des Alouettes), 而且終點前有一小段4公里的小上坡(2.2 公里的4.7%, 1.5公里的5%坡度), 形成了小型的山頂終點站, 來滿足一下比賽的轉播單位。



1999年環法賽第2站, 車手通過Passage du Gois
穀瓦通道是一段大約3.5公里(2英哩)的海上堤道, 這條通道主要是連結法國境內Beauvoir-sur-Mer和海外的Noirmoutier島上, 每天會有兩次的漲潮, 讓這一段路泡在海裡。每年, 在這裡都會舉辦國際性的路跑賽-the Foulées du Gois, 其中的路線就會經過這裡, 而且還刻意選在漲潮準備淹沒通道的時候。
不過既然車子要在上面騎, 當然要選退潮之後, 通道露出海面的時候, 上一次環法來到這一段路, 是在1999年的第2站, 當時因為路面濕滑, 結果造成了約25名車手在這裡滑倒, 這起摔車意外造成了主集團與前面領先集團多達6分鐘的差距, 也因為這第2站的這6分鐘, 讓不少有意在這一年環法想要爭取好成績的車手失去了機會。像是當年隸屬Banesto車隊的瑞士車手Alex Zülle, 原本被認為最有希望, 就是在這裡的摔車被拉開差距。雖然他在後面的賽站一路趕時間, 最後還是以落後黃衫總冠軍多達7分鐘的時間屈居第二。而那一年的冠軍是誰, 就是後來連續在環法大賽拿下7次冠軍的壯哥(Lance Armstrong)。不過今年環法走到這一段, 因為是剛開始, 加上為了防止車手再度發生摔車, 所以今年的這一段會是集體的慢騎(neutralized).
以下是1999年第2站時的比賽精華
在通過穀瓦通道進入到法國本土之後, 這一站就沿著大西洋海岸往南走, 在63公里之後彎進內陸, 而在第87公里處, 將通過今年的第一個衝刺積分點, 最後一段再向北行進, 在Les Herbiers 的附近作為結束。
其實, 今年第一站就把終點設在山頂, 雖然這個山的高度也只有228公尺, 不過卻引來很多的討論。看起來這倒是真的讓Jean-Francois Pescheux達到了目的。雖然像Mark Cavendish (HTC-Highroad)在確認路線是這樣安排後, 覺得對他來說不是問題, 車評倒認為他的隊友Matthew Goss, 和世界冠軍Thor Hushovd (Garmin-Cervelo)這一類衝刺距離和續航力更長的車手, 好像更有機會。而另一種兼具爬坡和速度的古典賽型車手(the puncheurs), 像今年以全新冠名車隊出發的Thomas Voeckler (Europcar), 還有再度回來參賽的Alexandre Vinokourov (Astana)和今年拿下三個重要古典賽冠軍的Philippe Gilbert (Omega Pharma-Lotto), 都有機會在這最後的4公里脫穎而出。又看誰然後成為今年第一位穿上maillot jaune(領先黃衫)的環法車手。
很高興, 今年的環法賽, 因為捷安特的再次贊助, 台灣又有轉播可以看, 而且是直播。大家可以鎖定民視交通台, 由專業的張壽生先生為大家作精闢的講評。同時今年在台中, 捷安特又將在台中市政府前廣場, 舉辦大型的戶外轉播大會, 加上單車誌出版, 內容非常詳細的官方導讀本, 希望大家今年可以好好地透過各種方式, 深入了解和享受這一年一度, 世界最高水準的自行車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