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撻伐聲不斷。
誠如前一版的版大有提到「武嶺是給選手參加的」說來一點都沒錯。
3.5小時內抵達終點的,都有交管的僻佑,一路順暢,通行無阻。
反觀預計在六小時內完賽的“單車鄉民”們則成了這次大會的犧牲品。
我朋友參加的是RM40組,實力平平,預計在5個小時內完賽,
但是他還是稟持著自我挑戰的精神,很努力地要完賽。
約莫從十點開始,就陸陸續續有車子堵在昆陽,上武嶺的咽喉頓時給哽住了。
塞車就算了,最起碼可以引導車子靠邊一點,留個車道給選手通過吧?
實際狀況卻是選手們被不斷上山的車輛給壓迫,許多人的節奏被打斷,不得以只好用牽的。
那到底是選手要讓車,還是車子要讓選手呢?
這可是會對選手的成績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啊。
精英組就算了,自我挑戰組的難道就註定要成為炮灰嗎?
我朋友好不容易上了昆陽,差點被一輛要靠邊停的驕車給壓到,
而驕車前面,活生生地就站著一名交管。這位交管穿著黃色的裁判服,
像座安全島似地佇在那兒,完全沒有“管制”的作用。
我朋友為了安全,只得下卡用牽的。
倒楣的是,下卡後又抽筋。在拉筋的時候,
他跟著向前遙望洶湧的車潮,冷冷地說了一句「我們回去吧。」
就這樣,我們連“過期的餐盒”也沒領,請人幫忙把晶片的壓金贖回來後就下山了。
這是我第一次陪同參與自行車賽事。
坦白講,這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感覺有點糟。
主辦單位真的要好好檢討。

大會著名的“人肉安全島”。

一路狂塞,車道都併行,完全沒留空間給選手。(除了下坡要回家的)

越到後面,牽車的人越來越多。

綿延不絕的車陣。

後面的都成了砲灰。同時也是本次活動經費的“聯名贊助散戶”。
FB上也有人PO上一些不錯的照簿,可以去找看看有沒有自已的相片,在這裡跟大家分享聯結:
單車不歸路、東甫、怡琛、大佩、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