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題之前,先來「客觀」檢視 Andy Schleck 的掉鏈事件。很少人去討論,為什麼 Andy 在爬坡加速的關鍵時刻,會發生機械故障?機械在自行車賽中佔了很重要的一部份,故障也分受迫性和非受迫性,在這個事件中牽扯到責任歸屬的問題。如果讓車手騎一台整備不良的車,或車手自身操作不當發生問題,導致錯失機會,還要怪競爭對手趁人之危,這就說不過去了。
「公路車實驗室」的 Vanden 大大對這個問題最為關注,搜尋之後找到一個最完整的推論,是由《Zinn公路車維修寶典》的作者 Lennard Zinn 所發表的。結論是使用 SRAM 的系統,在猛力加速的時候右手退檔,加上鏈條可能有抖動,鏈條從下方脫落,後變速器往上扯但飛輪往前帶,導致飛輪瞬間卡死,後輪彈跳起來。這是 SRAM 後變專屬的狀況,因為我沒有這顆變速器,所以有些內容不甚了解,各位可以看看 Zinn 的說法:完整原文在這裡。
這陣子我們在跟 Zinn 所屬的出版集團簽約,但過程一再拖延。VeloPress 的編輯就感嘆:「如果大家不是對環法賽這麼熱衷,行政事務的推動就會快一些了。」對一個專業自行車書籍的出版社來說,看環法大概會比看世足還瘋狂吧!也不意外 Zinn 會花這麼多的時間交出一篇「論文」來解釋 Andy 掉鏈的原因。
Contador 是一位圓融的車手,他會去面對並化解爭執,不過問責任是否在己,先放下身段道歉再說。身為一位大賽的冠軍車手,他大可堅持自己的立場,讓支持他的人更加支持,唾棄他的人拿他沒辦法。Contador 願意主動去化解對立,別說他是冠軍、世界頂尖運動員,就算是利益衝突不大的市井小民,修養也必須非常、非常高才能放下成見,去擁抱被惹毛對手以及他的支持者。自行車賽不是足球賽或職業摔角,對立絕不會是好事,對運動員或整個自行車文化都是傷害。我認為 Contador 在「後阿姆斯壯」的時代是一個能夠重建自行車文化的人,當然如果他能夠說流利的英語並接受更多(只懂)英文的媒體採訪的話那就更好了。會說對方的語言就是一種尊重。
文化的進襲
我們這一代小的時候,幾乎都是喝牛奶長大的。受控制的電視以及平面媒體,充份「教育」每一位媽媽牛奶比母奶營養,又方便,還有一整套的方案,從零歲開始到小學階段要怎麼喝。牛奶只要一喝上了,就很難接受母乳,一陣子不餵,母親就無奶可餵。所以這個社會有一整個世代,大部份人都是被牛奶餵大的。現在資訊非常流通,大家都知道母奶最好,許多媽媽克服萬難都要讓小孩喝到母奶,並且珍惜那段哺育的時光,對小孩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好處。
在一片知識荒漠之中,是商機最大的時刻。第一個進入到消費者腦中的印象,很容易就成為根深蒂固的真理。就像該餵小孩牛奶還是母奶?商業搶了先機之後,哺育母乳的觀念花了數十年還不見得成為主流,因為上一代還留有餵牛奶的觀念,這一代就很難堅持自己的理念。
轉換到自行車文化上。雖然英美人士有少數個案進入到歐洲車壇並拿到好成績,但主流英語媒體未曾常態性地正視自行車競賽,因為其他運動的精彩度,對他們來說都比自行車強太多了。直到阿姆斯壯的出現,商業機制才發現到,英語系國家的自行車文化根本是個荒漠。在這個階段就是商業利益最大的期間,於是美式的阿姆斯壯自行車文化,就此引爆,在英語國家的影響範圍內深植民心。深受其影響的車迷,會認為阿姆斯壯是自行車壇唯一的英雄、環法賽是唯一最高級的比賽、Trek 是性能最好的自行車、Nike 是最先進的自行車服裝、Giro 是最好戴的安全帽、Oakley 是最專業的自行車風鏡。不意外,當阿姆斯壯還躺在病床上的時候,留在他身邊的就是這幾個品牌的人。
我接觸自行車職業競賽,也是從阿姆斯壯開始。最容易接觸到的資訊、最容易買到的書,通通都跟阿姆斯壯有關。集團的政治學和經濟學、黃衫的尊榮、運動家精神、騎士風範、訓練的態度...阿姆斯壯所講的我全盤接受,並且津津樂道,向朋友宣揚。很奇妙的,這樣的特質感染力特別強,很多人因此愛上了自行車運動。就算是完全不騎車的人,也被那微妙的集團生態感到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文化的進襲是如此的強烈,以致我誤認為美國是個自行車文化盛行的地方。當有任何事件發生,也會選擇性地接受英文媒體的觀點--當然是偏袒美國人居多。一直到 05 年阿姆斯壯退休後,法文媒體 L'Equipe(隊報,其前身正是環法賽的發起單位)發動逆襲,針對阿姆斯壯使用 EPO 的消息強烈抨擊。一開始我還是選擇性相信英文媒體的說法,但法文媒體的攻勢和決心實在非常強烈,持續半年仍不間斷,不時有新爆料出現,還引用更強大的人物來支持他們。對這起「事件」本身我沒有評論,但在本質上的改變是,英語媒體--或更狹隘地講,商業操作的文化進襲,已經隨著阿姆斯壯的退休,從我腦中退出戰局了。
我接下來接觸的媒體還是英語的,但我學會尊重歐洲人的觀點。很多記者會說多國語言的,能夠去深入採訪的記者,至少要精通英、法、西、義、德其中三種以上。看他們的採訪,設身處地站在歐陸車手的角度來看事件,得到了不一樣的觀點。一場近兩百人的自行車賽,哪有不抱怨、不發生事情的。每場每場分析下來,就能看到自行車賽的更多面向,而不會用單一的角度去看了。
回頭再看自行車文化的形成過程,阿姆斯壯的影響力實在是無遠弗屆。即使今年環法,他的成績已經不若以往,媒體還是追著他打轉;贊助商仍然繼續用他的形象來做宣傳,車迷還是一樣喜愛他,即使他的競爭力只在賽前聲勢浩大。若阿姆斯壯今年真的是騎最後一年,英文媒體也該想想,是要更深入去發掘歐洲的自行車文化呢?還是就此棄守這項運動?
王朝的替代
很多新進的車迷會問我,阿姆斯壯的七連霸是怎麼拿到的?
和近五年的自行車賽對照來看,我認為他成功的原因是有一支超級強大的車隊,強大到把現在主集團中最厲害的副將都湊在一起,也不見得有「藍色火車」那般強大。美國郵政車隊,他們可以從第二天開始就在主集團前面帶領,一直到最後一天,別的車隊只要在後面納涼就可以了。在關鍵的山地站,火車開始加速,一節節脫離,到最後一棒的時候,阿姆斯壯身邊也只剩下五六名主將,再攻擊出去取勝。那位最後一棒的副將,往往還可以跟著這些主將一起進終點。這已經成為一套公式,只要演練一遍,冠軍就到手;演練七遍,就拿下七冠。
近五年的環法賽,有哪一支車隊不是拿到黃衫之後就精疲力竭,甚至還要策略性地往外丟?車隊和主將需要非常多的計算和策略,才有可能拿得到總冠軍。因為沒有一支車隊可以像美國郵政隊一樣強大,可以帶領主集團渡過 20 天而不喊累的。在有限的資源和體力下,計算變得非常重要,還有人際關係--因為黃衫不能得罪別的車隊,才不會輸在吃虧的地方。Contador 無疑地是最符合這種生態下的車手,如果環境沒有像 06 年禁藥事件那般大幅波動的話,他的覇業還可以成就好幾年,並且改寫阿姆斯壯塑造已久的美式自行車文化。
昨天(第16站)的比賽,我實在很不忍心看到這樣的壯哥,以前在他身邊競爭的是一群最強大的主將,現在他只能和二三線的車手爭奪主將們不想爭的單站勝利,還無法取勝。他的勝利方程式,也很難再複製到其他人身上,不只大環境的變遷,再也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凝聚這麼龐大的商業利益和眾人的心,進入到環法賽之中,並且全身而退。我尊敬成就不凡的人--如果他能在最後幾場比賽中,放下身段幫 Levi Leipheimer 破風或拿水壺的話,我會在螢幕前面為他起立鼓掌致敬!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