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播方式與宣傳的大躍進
先講結果。今年環法轉播功敗垂成,在募資不順利的情況下,只得忍痛割捨一個原本可以饗宴大眾的計劃。
今年的轉播計劃有多好呢?最大的突破是 Live 播出!轉播時間也從以往的一小時延長到一個半小時。而且你可以透過 MOD 在電視上收看、在網路上看、也可以在手機上收看,就算你還在工作、或者無法坐在電視機前收看,你還是可以很方便地收看環法賽的即時轉播。終於不必盯著螢幕上畫質不清、傳輸斷斷續續、聽不懂的講評、隨時可能被踢出去的網路 streaming。
除此之外,我們和跟 Yahoo 奇摩運動中心合作,開設環法賽專區,也就是說,環法賽的地位終於和 NBA、MLB、F1、高爾夫這些運動相對等了!能夠躍上主流媒體十分令人興奮,雖然第一年合作是大家都必須無償付出心力經營,但無疑地這是一個難得的宣傳平台,對於吸引觀眾或贊助商都非常有幫助。只要有更多媒體曝光,就有更多的資源會投入到自行車運動的領域來。
很遺憾的,我們在媒體和宣傳上所做的努力,最終仍成為泡影。

(2009年環法轉播在交通台與「大鳥姊姊」段慧琳搭配)
錢、錢、錢
為什麼會轉播計劃會失敗?首先要告訴大家我們促成轉播的方式。環法賽不像世足賽,權利金再高,媒體還是搶著要;也不像 PGA、溫布頓、F1 之類的比賽,就算沒什麼人收看還是佔據媒體版面,就算收視率再低電視台還是會轉播。
環法賽是世界第三多收視人口的比賽,僅次世足賽和奧運會,但台灣媒體不懂自行車競賽,從未關注環法,也以為關心自行車比賽的人口很少,所以電視台都不願意出錢買轉播權利金。那麼我們要如何促成轉播呢?答案是捧著錢請電視頻道播出。
我們得先問電視台要多少錢才願意播,然後四處尋找可能的贊助商籌措轉播經費。我們洽談過的廠商包括自行車廠、零件廠、代理商、汽車商、電信業者、手機製造商、飲料業者、半導體廠商、策略聯盟廠商,其中包括環法賽官方贊助商的在台代理商,以及贊助環法車隊的台灣廠商。結果還是只有捷安特願意贊助轉播,其他全數回絕,或者尚未定案。他們的回應摘錄如下:
代理商:「要賣多少車架才能填補贊助金額?」
零件廠:「我們業界看壞環法轉播的效果。」
自行車廠:「要拿十萬出來都要討論一下了。」
汽車商:「我們目前沒有做這種行銷的打算,但仍然很想跟自行車族群結合。」
某聯盟:「消息已經轉寄給會員了,明年再來討論。」
飲料業者:「我們主要是做大眾的運動,你們的節目看起來好專業。」
手機廠商:「目前無此需要。」

(與另一位主持人王瑋瑜搭配)
產業需要往意識層面提升
環法轉播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自行車的經銷體系,主要就是代理商。電視畫面中有出現的車架、輪組、安全帽、風鏡、服飾以及配件,就是最好的宣傳廣告。但我認為台灣的代理商實力普遍都不足,因為不論景氣好不好、賺不賺錢,請他們贊助環法播出他們都說不。實力足夠的代理商,會在下了行銷預算的同時訂出年度銷售目標的決心,並全力去實現;實力不足的代理商,才會斤斤計較做一次行銷得賣多少產品才能回收,甚至沾沾自喜不必花大錢做行銷就賣得不錯。
這方面我很佩服捷安特,他們是唯一肯持續做大型行銷案的自行車商,也難怪他們能居龍頭的地位,且產品形象深植人心。也因為如此我要買車不會考慮捷安特之外的品牌,因為我花的錢也支持了捷安特做各類行銷活動,讓自行車文化更多樣、有趣。
那麼誰是有實力的廠商呢?我認為是工廠。台灣的自行車工廠只有少數浮出檯面,其他的只是默默製造、背後投資品牌、無聲無息地賺錢。雖然贊助環法播出對工廠沒有直接的利益,但我設想工廠推動環法轉播的理由如下:
第一,自行車市場從狂熱到退燒,必須從量的提升轉型成質的提升;
第二,自行車產業不只需要人才,更需要對自行車有熱情的人才;
第三,自行車產業需要掌握世界的潮流,不論做品牌或代工;
第四,自行車文化需要深度的培養,才能與世界接軌。
每年轉播 23 天的環法賽,無疑地就是最好的教育課程,引燃車友的熱情,探索新年度產品的趨勢,認識歐洲百餘年的單車文化,同時也是台灣廠商展示軟硬實力的場所。無意識地接單製造,很容易被規模更大的工廠、更廉價的勞工取代。有熱情、有意識的產品與設計,才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
我們找了幾家工廠和策略聯盟,希望他們合力贊助這個有意義的節目,每間廠商需出的金額也不多。當我得到制式的回應,大概就知道結局了。改變不會這麼快發生,尤其是接觸的管道只有電話和 email,接洽的窗口只有秘書,很難有說服力的。

(捷安特主辦在華山藝文中心的直播會,400個座位座無虛席)
環法真的沒人看?
廠商共通的疑慮是環法到底有幾個人看?很感謝「公路車實驗室」的 Vanden 為了環法提案幫我們蒐集了一些數字:
2009 年環法轉播期間 Mobile01 上的討論:
相關討論主題 109 則
文章回應數量 6733 篇
人氣點閱數 165 萬 625 人次
每天的瀏灠點閱率約 5 萬人次左右.
收視率:
環法去年有限宣傳之收視率0.13-0.25
中華職棒電視收視率約在0.25~0.50,
MLB在民視轉播的收視率0.88
MLB在ESPN的收視率0.56
權利金
世足賽,台灣地區,轉播權利金約為300萬美元(約1億新台幣)
中華職棒,轉播權利金,每年每隊4600萬元,2010年共4隻球隊,權利總共花上台幣1億8千萬起.
MLB,台灣地區,民視一年轉播權利金約200萬美元(約6千萬新台幣)
環法賽權利金、衛星費加上製作費,數量級僅為百萬,連以上節目的零頭都不到
在收視調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環法賽顯然的有不少人在看、在關心,而且我們今年談到新的宣傳管道,還可以吸引到更多人來收看。但為什麼還是給人「冷門」的印象呢?
原因在於宣傳。如果把網球、高爾夫的收視率和網路點閱率公開出來,數據更難看。但是這些「冷門運動」,卻還是佔據報紙、新聞、電視節目的時段和版面。一方面這些運動背後有特定廠商支持,一方面媒體人已認定這些運動才是傳統的運動。自行車賽的新聞極少登上媒體版面,記者不懂如何報導,廠商沒人支持,也就沒有主流媒體願意宣傳了。自行車競賽是新潮的運動嗎?別忘了環法賽已有 107 年歷史,自行車賽更是第一屆奧運就有的項目。由此可知台灣的媒體有多麼忽略自行車運動了。
非環法不可?
自行車文化這麼多元,為何非環法不可?原因是我看出了環法賽的價值,希望能夠宣揚出去。環法不是只有手機廠商冠名贊助車隊、自行車廠商贊助比賽用車等商業策略的消息。環法的故事說一百年也說不完,還不斷在累積。有別於一般的運動競賽強調肌力、技巧,環法自行車賽更著重精神層面,不單是車手的意志,還有車隊的意志、集團的意志、主辦單位的意志、全法國人的意志,都包含在裡面,這是環法賽最特別的地方。
我從阿姆斯壯五連霸的故事得到了啟發,浸淫在環法百餘年的歷史裡,又認識了 Philippe Thys, Gino Bartali 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大時代故事,Fausto Coppi, Jacques Anquetil, Eddy Merckx 等天才的事蹟,以及環法創辦人 Henri Desgrange 的精神。我深受這些人士的感動,也為當代車手的努力而感動,很想告訴大家他們所傳達出來的精神。
更直接的回饋是得到觀眾的鼓勵。在台灣的自行車比賽會場、甚至是騎車半途休息時,常會有車友跑來告訴我:「我有看你轉播的環法賽,深深受到吸引,你的講解很生動,我很喜歡。」也有從未騎車的國中生「不小心」看到環法的重播,跑來問我要怎樣才能穿上綠衫。我把環法的故事講給國小五年級的小朋友聽,他聽得津津有味,下次見面還拉著我要聽故事。這些點滴讓我明白轉播的工作是在播種,必須持續地做、散得更廣、紮得更深。
對台灣人來說,環法賽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舞台,但我還是很希望能夠從現在開始就把「天空」描繪出來,才會有人想辦法架起天梯去一探究竟。就像十年前有人能預料台灣棒球選手能在大聯盟發光發熱嗎?總是有人在默默耕耘才會有這一天!

(2009年環法轉播最後一天,與製播團隊舉杯慶祝)
只能期待明年
今年除了捷安特願意贊助環法賽轉播,並推動相關活動之外,其他的贊助全都落空了,而捷安特的贊助仍不足以支撐整場賽事的製播費。我不怪廠商為什麼不願出錢來贊助,每間廠商都有他們自己的生財之道,沒必要投資在環法轉播上。只是很可惜除了捷安特之外,沒有其他廠商願意利用電視轉播的平台,把他們的形象與這最頂級的自行車賽事結合起來。只能把原因歸咎到風氣未開吧!
我們現在還有一些贊助商的合作案在談,但今年的轉播看來已經落空了。努力一個多月,做了十幾次提案,台中台北往返好幾次,得到幾乎全敗的結局,還是有點令人灰心。雖然今年失敗了,但我們找到了一些接洽的管道,把訊息傳遞出去,這是今年最大的收穫。很遺憾大家今年還是只能盯著模糊的網路影像收看環法,我保證明年一定會有高解析度的環法賽可以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