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沿著法國和瑞士以及德國的邊界前進。由於全長199公里的賽段只有2個3級坡,
對任何車手來說應該不太困難, 終點在貝桑松(Besançon)的西大道(the boulevard Ouest)上,
前面的幾公里又是一段平路, 最後應該是以衝刺收場。
Besançon歷年來在環法比賽中出現17次, 最近一次是在2004年第19站的個人計時賽(ITT),
當時壯哥贏得了那一站, 也是他當年的第5個單站, 使得他大幅領先Jan Ullrich和Andreas Klöden。
由於這倒數第二站的勝利, 讓他在最後進入巴黎的第20站, 得以慶祝他在環法的第六連霸。
至於最近一次在這裡的公路賽段, 則是發生在1996年, 在當時不含序幕戰在內的第5站,
荷蘭籍車手Jeroen Blijlevens在這一站拿下了勝利。
Besançon也有其歷史和文學性的地位。大文學家雨果(Victor Hugo)正是在這兒出生;
再往早期一點看去, 西元50年左右的高盧戰爭(the Gallic Wars), 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
也在這裡建立了重要的軍事據點。而對於愛看小說的人來說, 以「史湯達爾」(Stendhal)
為筆名的Marie Henri Beyle, 他的小說「紅與黑」(The Red and the Black),
部分場景也發生在Besançon。
從Colmar出發, 一直到補給區的前87公里一路算是平坦,這期間包含2個衝刺積分點,
分別在34公里處的Pulversheim, 以及67公里處的Dannemarie, 接著就開始一路上升。
第一個登山積分點是一個3級坡, 頂點位在賽段的90.5公里處, 2.4公里的4.4%斜度, 大概對車手來說不算什麼。
接著大約過了10公里左右, 另一個3級坡也緊接而來, 2.9公里、4.9%斜度的賽道,
應該對主集團不會有太多減低速度的影響, 缽是先脫逃的兔子們, 可能就累了一些。
再從過了第二個3級坡的the Côte de Blamont一路到終點, 都是起伏的地形,
其中仍有兩個413公來和270公尺的高坡, 為後面的賽段增加一點樂趣, 而後者正是這一站的第3個衝刺積分點,
但是不管對GC車手, 還是隨時準備上工的衝刺型車手, 應該都不是太難的事。
最後的20公里, 仍然有一個小坡, 接著一路下滑到終點。值得注意的是, 賽段會有一個左彎,
然後就在寬廣的西大道上, 一路到達終點, 這裡更是適合衝刺選手來好好表現一下。
在兩個山地站之間的這個平地賽段, 衝刺型車手當然不能遺漏了這個舞台,
尤其在接下來的幾站慢慢逼近阿爾卑斯山區時。評論者再度看好Team Columbia-HTC在終點前為主力車手
Mark Cavendish的布陣, 而包括Tyler Farrar(53, Garmin)、Daniele Bennati(92, Liquigas)、
Oscar Freire(44, Rabo Bank)和剛搶回綠衫的Thor Hushovd(6, CTT)也都是被點名可能有希望的對象。
其實還有一個人, 就是前一站剛海放大家拿下單站的Heinrich Haussler(5, CTT), 評論者這一站才提,
不知道會不會太晚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