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詢問武嶺高手們的坐騎資訊(或是分享訓練課表)?

czbiker wrote:
綜合各位大大的建議
目前感覺武嶺成績是: 訓練佔60% 體重佔20% fitting佔10% 單車佔10%

(一)czbiker大大的百分比,比較適用於球類 :

czbiker大大的百分比,敝人覺得比較適用於球類,例如 棒球、羽球、桌球、足球、網球...,因為球類運動的技術( 訓練 ) 面比較重,器材還好,例如 : 20年前我們球隊和 大學甲組比賽,我們用鋁棒( 彈性好,球友提供2萬元高級鋁棒 ),甲組用木棒( 木棒特質是彈性差,他們用美津濃、SSK木棒,約兩千元的木棒 ),結果...三局而已【 0 : 40 】,我們用好鋁棒,但打不到球 。


(二)自行車,同一個人騎不同車,一定有差 :

然而,同一個人騎不同車,一定有差。
例如 : 01名人賴大哥,2013極限三號公路賽(距離100KM、總爬升1000M ),騎公路車五小時完賽;2013NS武嶺,賴大哥為了因應下山的安全,改騎登山車挑戰,結果殘念(七小時20分)。

假如,賴大哥以公路車挑戰2013NS武嶺,應該是能夠五~六小時。


(三)試驗
試驗 一 ( 單車 )
其實,大家可以試驗,找自己貫騎的練車路線 ( 每天騎的熟悉、且安全的路線 ),分別騎(1)公路 (2)登山(1.5~2.0) (3)小折 . 然後計算時間,看三者是否有差異。


公路車輪胎細,車輕、變速綿密,優點是輕快、里程半徑長,就像F16戰鬥機,作戰半徑遠。缺點是下雨天、路況差的地方不好騎,下雨天下山制動性差。

登山車輪胎粗,車重、變速輕齒比,但齒比疏,優點是能夠休閒騎車、或者是越野,缺點是作戰半徑短,就像運輸機。

小折,穩定性比較差,就像直升機,作戰里程極短,主要是機動性。 小折常常操山路、平路抽車,車子關節會壞,踏板容易踩壞,之前抽車,結果龍頭有異音,牽去直營店,技師重新鎖緊、上油,他說「小折不能拿來操山路啦~」



試驗 二 ( 棒球 )
同一人,第一次拿比較好的木棒( 美津濃、SSK ),第二次拿比較差的木棒( 書局買的 ),到打擊練習場,看看打擊率是否有差異。

棒球是,不太會打的球友,面對強投,無論拿美津濃、或是書局木棒,也都是揮棒落空。



(四)
然而,自行車有其功能性,車種多,不僅僅是訓練而已,還要熟悉單車操作,以及「用對器材」

假設,參加彰化美利達登山越野賽,用公路車去,是有危險的,(簡章寫 : 限用登山車)。

假設,參加彰濱公路車繞圈積分賽、台72團體計時賽( 團體五人為一隊,五人團隊合作輪車計時、每隊分批出發,共20隊 ),用登山車去,是不可能有好成績,也危險( 簡章寫 : 限用彎把公路車 )

所以,才說自行車的器材是佔很大的比例,不只10% ,甚至佔了20~30%。


七夕情人節快到了,有一句話「在對的時候,愛上對的人。」

自行車是,在需要的地方,用正確的( 對的 )器材。
用錯器材,容易受傷,且效率差。


關於效率方面 :
過年期間,有人選擇騎單車到中南部返鄉。
從台北要騎單車到苗栗,大家會用登山車、 U BIKE 、還是公路車 ?


所以,器材不只10%。



(五)
---
球類運動,講求技術、爆發力。
訓練(技術)60%、體能( 年齡、暴發力)佔35 %、 器材佔 5 %

單車運動,講求耐力、操作(換檔)技術,器材要對。
訓練50%、體能( 年齡、耐力)佔30 % 、 器材佔20% ( 功能性、 fitting )

---


eric1753t wrote:
找到了一篇 有人統計...(恕刪)
我想超人誤會我的意思了

我的"單車佔10%"是指:
1萬塊12kg入門鋁管公路車 VS >5萬塊 <8kg碳纖公路車

同樣如果是高手騎公路車對武嶺成績上的差異,
可能貢獻只有來自於: 大約4~5kg車重差,車架硬度剛性,輪組剛性,力量傳遞損耗
czbiker wrote:
我想超人誤會我的意思了
我的"單車佔10%"是指:
1萬塊12kg入門鋁管公路車 VS >5萬塊 <8kg碳纖公路車
同樣如果是高手騎公路車對武嶺成績上的差異,
可能貢獻只有來自於: 大約4~5kg車重差,車架硬度剛性,輪組剛性,力量傳遞損耗

嗯~原來如此。

雖然 入門鋁管公路車 VS / 5萬塊 / 8kg碳纖公路車 三者差異有限,

但是,人之常情來說,眾車友對於「高價位的公路車--BH、TIME... 」還是會投以注目的羨慕眼光,似乎單車也存有階級性(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 )。


然而,球類( 藍球、棒球 )、馬拉松,很少人會注視其他人的鞋子、球衣( 跑衣 )、球、襪子是什麼品牌。
大家的目光應該是集中於...肌肉線條、美技....。


所以,單車與其他運動,有部份的不同。品牌會讓人想追求,有歐洲名車,讓車主有優越感。
球類( 藍球、棒球 )、馬拉松,品牌不太是追求的重點,技術好的有優越感。
公路車輪胎細,車輕、變速綿密,優點是輕快、里程半徑長,就像F16戰鬥機,作戰半徑遠。缺點是下雨天、路況差的地方不好騎,下雨天下山制動性差。

路況差的地方要換寬胎了。
會震的是23C,要對抗像石板路那樣的路面,得用27C的乳膠胎。
23C打飽的時候,對路面接觸面積小,速度也快。
但是沒辦法緊貼崎嶇路面,硬碰硬當然不舒服。
27C就不一樣,由於胎壓低,壓下去的質地軟,可以從頭到尾緊貼路面,像是以柔克剛。

還有手握的位置也很重要。
進到崎嶇路面,以下把位和平把位最佳,這兩個位置是五指全握,也最穩固。
反而變把位最震。

配檔上要掛大盤優先,讓鏈條保持在緊繃狀態,防止掉鍊,並且快速通過。
今年環法第五站,選手會在石板路飆很快不是沒原因。

以及制動力,前輪用一份SABS就解決了。
行銷各國出去後,反應極佳。
碳纖輪組則是軟木塞煞車塊。
2009那一年接觸單車半年多,騎著捷安特OCR3(全車12公斤多)參加8月份的武嶺挑戰賽3:29分

隔年騎著捷安特TCR ADV SL(7公斤)參加武嶺盃成績3:16

我可以你也可以~加油囉^^
czbiker wrote:
如題不知是否有高手(...(恕刪)


小弟不是高手,不過去年Never Stop的西進武嶺提供您參考看看:
埔里地理中心碑-->武嶺共55km
騎FUJI D6 2.0計時車+前後S80板輪
齒數前40後23
4小時14分完成

https://www.facebook.com/huang.yuanchun/media_set?set=a.10151857187418205.1073741842.779918204&type=3
車架應該不是最直接的原因

有人騎鋁車也是嚇嚇叫

組一台二到三級的車子

用點決心好好練車 應該能達到你的目標
obasoun wrote:
車架應該不是最直接的...用點決心好好練車 應該能達到你的目標(恕刪)


真的是本日最中肯 好好練車 好的飲食管理 營養補充
戒掉壞習慣:抽煙 喝酒 晚睡.....
但是純登山賽體重還是輕一點會有差
obasoun wrote:
車架應該不是最直接的...(恕刪)

假設是長途單車旅行(一日、不背大包包),面對不平的柏油,碳車似乎比較舒適,鋁車較顛。

話說...單車界,都說鋁車比較硬。

但是,棒球界,鋁棒的彈性仍然大於木棒( 鋁棒容易打全壘打,木棒不容易 )。

如果,棒球有出碳棒,那是否能夠打更遠 ?


大家提到車架材質,既然在棒球方面,木棒彈性小於鋁。
之前爬文01,發現有「木製自行車架」,那....木製公路車是否更顛、更不舒服 ?



華哥哥 wrote:
真的是本日最中肯 好...(恕刪)

自行車人,通常滿熱衷於練車,滿棒的。

早晨山林間常看到練車的大叔、大嬸。

反而是打棒球的業餘玩家不喜歡練球,我們隊上就三分之二不喜歡練球,只喜歡比賽,才 0:40兵敗如山倒輸給甲組。

自行車方面,大家都很喜歡練車。


只是...在單車勝地,還是看到滿多高檔的公路車,輪組也很棒,滿像是歐美中列強在展現精良武器--軍事兵器競賽。

2011年的NS武嶺,前一天我有騎開車到清境逛逛,延途發現20~50位騎士在練車,似乎是賽前暖身,看他們的裝備都是很棒的,那一年流行KUOTA、歐比亞、可樂果,看到滿多KUOTA、歐比亞的,捷安特很少。


另一方面,騎單車的同好們,除了練車,花時間在爬文規格、幾何設定、新商品的時間也滿多的。
練車和搜尋(改裝)單車的時間,可能是 1:1 ?



其實騎單車只要跟自己比,有健康、有樂活即可。
成積也只是如浮雲一般。

obasoun wrote:
車架應該不是最直接的...(恕刪)


67,68樓的冠軍級車手所言,極為客觀中肯!

我是肉腳,再補充一些cp值取捨的看法:
(1)個人認為影響車速:輪胎~輪組>車架;價格:輪胎<輪組<車架
選個適用的一般車架,搭配好的輪組與內外胎,就是車速與價格耗費的甜蜜點

(2)車架的最大價值不在速度,而在爽度!
除了那種垂直方向之剛性所引起的爽度之外,尚有他人欣羨目光的爽度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