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看到一場好比賽:阿里山極限挑戰王

前勁總共有幾個人參加,亞捷又有多少人
這兩隊加起來沒有15個也有10個吧
當smith已經攻擊出去然後秒數慢慢增加後,難道車隊沒有默契會開始追嗎?
10-15個人會追不到2個人?
現在台灣很多人都有在看環法,請不要跟我說追不上
就是車隊沒有副將的觀念,沒人願意犧牲自己成績去拱阿凱跟帆心吧
說真的,單車比賽只看第一名
北宜比賽 小江第一,其他前四名都是亞捷的
就看的出來亞捷有多麼的團結了,上台領獎都不覺得很丟人
台灣車隊甚麼時候才會有團體作戰的能力呢? 每次職業隊的都不一定贏業餘的市民菁英組了,那真的很糟糕
裡面有好東西喔,快來看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107104083737 http://goods.ru
chumanshow wrote:
就是車隊沒有副將的觀念,沒人願意犧牲自己成績去拱阿凱跟帆心

....................
這次我去當支援,看到2個賽段..我覺得是有在拱,
但是!張力實在太高了..
太過勉強...不如讓一下~~
版大你好....

請問你說的全程跟拍菁英組的影片 上傳了嗎....

很期待...
目標?我看捷安特建大他們官網上目標是 2015年進軍環法大賽,希望不是只有口號
如果要賦予車手更強烈的動機,我認為關鍵中的關鍵還是,如果車隊資金夠就能把車手照顧好讓他們不用為了未來的出入想東想西,能夠更專注於實現夢想,想到有些車手要一邊騎車還要一邊工作就覺得感慨
希望國內企業家們能多多關心自行車,不過就現今而言看來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捷安特?看到那些Pro Tour等級的車隊年預算都是7、8百萬歐元起跳的,Rabobank 2011年的預算還高達1,500萬歐元,不知道捷安特建大一年是多少

最後關於攻擊與計算的實力,我的看法是經驗造成的差距,台灣的比賽太少,去一趟比利時就知道了,他們才稱的上是自行車王國,365天都有比賽一天有好幾場更是隨處可見,可能一個轉角就有一場業餘的小比賽,自由參加當場報名當場比賽,已經是把比賽融入生活當中,很多車手從小就已經累積可觀的經驗值與攻擊的實力。

不過這種比賽融入生活的風氣與單車文化有他們的歷史淵源,台灣是沒辦法複製的。假如捷安特建大進軍環法是玩真的,短期內我的看法當然是建立完整的一、二軍,然後有系統的把選手送去歐洲磨練,畢竟強度、觀念與經驗真的有差;當然,還有

ps.期待貓大的環法文

Cocabell wrote:
希望國內企業家們能多多關心自行車,不過就現今而言看來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捷安特?看到那些Pro Tour等級的車隊年預算都是7、8百萬歐元起跳的,Rabobank 2011年的預算還高達1,500萬歐元,不知道捷安特建大一年是多少...(恕刪)

選手是需要企業的支持、關心,不過想拿世界一級水準的經費,也要選手有世界一級的成績吧?

Cocabell wrote:
目標?我看捷安特建大他們官網上目標是 2015年進軍環法大賽...(恕刪)


看起來有影~
因為, 這次派去參加環青海湖的已經清一色是老外傭兵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