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場賽事下來,小弟私心的認為該場賽事給自己的感覺就是,主辦單位只為了維持KOM這場賽事的"名聲"與"地位"!正如同前面網友所述的,隨機應變的能力真的很差,甚至於感覺的到就是各位參賽者自行解決的味道(反正簡章都已經嗆明,來參賽者各自車隊要準備妥善......是嗎?)。
明明在開賽前整個天氣就很明顯的狀況不佳,大會也廣播著山上天氣氣後沒有好轉的傾向,既然這場賽事已經被定位為國際級的推廣高度,當然無法取消賽事,那麼是否可以隨機應變的趕快提供輕便雨衣供騎士抵擋一下風雨也行?各個補給站竟然沒有溫熱茶水可以提供?收容車的位子不足?禦寒毯物也沒?請問參加這場賽事是要先簽下生死狀是嗎?
騎到後半段的途中想了想,拼了許多場賽事,取得參賽資格,花了兩千報名費(根本就是花錢讓協會能風光造勢,舉辦記者會、茶會、招待會、有的沒的...拱自己的名利),贈品、補給品也沒有任何特別的情況,想想至少也要搭個便車吧。索性就不想冒著濕冷低溫而身體逐漸失溫的狀態下搏命,決定自行放慢車速被關門,搭個收容車也好。只能建議"高標準"的主辦單位,能放低一下姿態,往後的賽事能多替參賽者設想一步,讓人感到一點有被照顧到的考量,而非彷彿只是為了拱特定群的那種心情......
附帶一提的是,最後到達武嶺領取托運的保暖衣物時,竟然整個行李袋濕一半?裡面的長褲、毛衣全都濕透(幸好羽絨外套放在最上層,沒被波及到!),協會人員也只會支支嗚嗚說唉呀就大雨啦、地面水灘啦...抱歉啦啦啦啦啦~~~然後就沒他們的事了!!!這是哪招???你們的失誤,然後我得概括承擔,試問要是連外套都濕透,那我當場該怎麼辦?
最後的感想就是,台灣登山王KOM這場賽事的確別具意義!但是在給只顧著名聲、地位、高姿的主辦單位來搞的話,想參賽的真的還是要深思熟慮......
PS:很好奇的實在很想問一下那個光頭裁判長,五月份的瑪吉斯東進武嶺,當天整個賽事路段氣候都還OK,只有最後大禹嶺到武嶺那段後來因為天氣驟變,因此你就決定取消賽事。那麼這場KOM東進武嶺,打從一開始天氣就不佳,且高山上的氣候也能很明顯的得知狀況不好(尤其是你在舞台上還支嗚其詞的樣子),你仍執意要繼續舉行下去,你的判斷標準為何?
fhill12 wrote:
山上超冷...又下雨...(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