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k_chiu wrote:
我是個20年前的選手...(恕刪)
可能你以前曾經是個選手過,那你有參與過亞巡TOUR賽事甚至更高等級的管理經驗?
你知道到國外比賽所需要的經費和器材還有如何爭取TOUR賽事等等的問題嗎?
一支車隊的管理需要很多方面來相輔相成的,不是車隊想如何處理就可以那樣處理的。
贊助商有他們的意見,有他們的想法,必須去尊重,必須去配合。
有時候還要向現實低頭,贊助經費的不足,賽事狀況的調整,選手兵役種種問題。
(不然你看看明年菁英組的選手,會少幾個人去當一年的兵,而無法繼續選手生涯)
如果你曾經參加過tour的比賽,你一定知道台灣俱樂部賽事跟其它巡迴賽的節奏ˋ
距離和強度都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台灣公路選手一直無法站到世界舞台?
我們台灣人絕對不是因為身材的問題,不然為什麼日本新城選手身高170體重6X他就可以?
因為只有台灣選手為了訓練而訓練!而其他外國車手為什麼有些接觸自行車的時間並不長,
卻可以擁有比我們更高水準的表現?因為他們都是以賽代訓,以連續的高強度在不斷刺激和訓練。
有什麼車隊自己練習時可以連續五六天甚至更多天,中間訓練時不用停歇且有隊車幫你準備維修保養?
有人幫你做道路管制?甚至一天訓練完之後有完整的按摩師幫你做恢復?
而且幾乎每天的練習都是你個人的最高強度表現?不敢開掉不想放棄不想被淘汰?
上面的以賽代訓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科學化的調整和訓練,台灣目前有多少菁英組選手有接觸過?
最大攝氧量和最大功率或最大肌力,甚至耐乳酸程度的測量,台灣到底有哪些選手接觸過?
當然以上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成績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問題只是經費有限!!
為什麼贊助商這麼多,經費還有限?基於很多人和廠商就是想要看現成的成績做決定。
成績不優我拿產品贊助就好,也不需要現金了,不過還是有好心廠商願意給一些現金以表支持!
現在有廠商願意花錢甚至規劃去做基礎培養的動作,我們應該多給予認同與鼓勵才對。
不然廠商和觀眾只要求短視成績的話,那台灣選手也未免太可憐了,其他廠商都去歐洲贊助選手就好,
卻看不起台灣現有的選手也不肯培養,那就真的不知哪一天才有台灣選手可以踩進環法大賽!
題外話,今年9月5日有全國錦標賽也是明年的環台台灣隊伍選拔,
但是自由車協會只要選出三隊來參加百年環台大賽,這樣具水準且高強度的賽事,
是不是對台灣選手來說太可憐了一些?已經沒什麼機會可以參加其他tour的賽事了,
連自己國家的選手也不幫忙給予多點機會,讓多些隊伍可以參與這樣的比賽去訓練!
環馬來西亞和環印尼和環菲律賓等等的賽事,這些當地國家,都給予當地俱樂部相當平等的待遇,
今年環馬來西亞賽事,當地俱樂部我想應該快10個隊伍參賽,而且吃住都是由大會提供安排,
而今年的印尼環辛卡拉更是有12支當地隊伍參賽!!
我覺得應該開放多些台灣隊伍能參與這樣的大賽,讓台灣的選手有機會把能力和經驗都提高,
連潛能都要毫無保留的發揮出來,這才是我們能否進軍公路車世界舞台的其中一腳步才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