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2014 環西班牙大賽 第14站, Santander → La Camperona. Valle de Sabero, 200.8公里

我主要的依據是來自 Dr.蕭 之前的部落格文章~
因為Yahoo部落格已經封閉,
所以只能把當時我有留下的部分相關資料節錄給你研究一下。

Dr.蕭 是一位懂車愛騎車的復健科專業醫師,
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單車運動科學~
我自己因為膝蓋有傷,
所以他的轉寬騎法最我有極大的助益。

身體的參考數值
一個好的設定,在身體外觀上,會有一些參考的依據。當然,這些都只是參考,最後得由騎乘者的狀況來定奪,因為不同的體態、柔軟度、會影響很大。 當然也有狀況是,一開始可以擺出非常漂亮標準的姿勢,但是一開始踩踏,就完全走樣。這就是踩踏方法的不對,與設定就毫無關係。
骨盆
骨盆的角度是最重要的,這影響了整個髖關節附近主要的踩踏肌群,包含內收肌、髂腰肌、膕繩肌腱、臀大肌等等。人在過於直立的狀況下,骨盆是後翻的,這會讓內收肌與髂腰機處於不利的位置,讓四頭肌用力過度,腹肌變短。較好的狀況是,讓骨盆處於前翻,會使得髂腰肌變直,內收肌容易做髖的屈曲,臀大肌得到伸展。我會建議骨盆能有15度以上的前翻。
髖關節
當踏板位置在最高時,髖會有大於90度以上的屈曲,甚至到120度。骨盆前傾越大,髖關節屈曲角度越大。
骨盆與髖關節這兩個解剖參考位置是最重要,也是最難達到的,大部分人的問題也出在此。
膝關節與踝關節
這兩個關節位置,與座墊高最相關。
膝關節最放鬆的位置,是在屈曲30度。這時前方的四頭肌群與後方的膕繩肌腱,處於平衡狀態。踝關節最放鬆的位置在往下30度,這時小腿前後的肌群也是相對的平衡。在踏板最低點時,可以讓膝關節屈曲30度,踝關節向下墊腳尖 30, 對下肢壓力是最小的。
在整個踩踏的過程,是永遠有一點墊腳尖的狀況,轉速越快,腳尖墊的越高。在一些有重踩習慣的人,常常是在踏板最低點的時候,腳跟會往下掉,骨盆也會跟著傾斜,這種狀況並不是很好,最好避免。
因為下肢有很多跨過兩個關節的肌肉,所以髖、膝與踝關節會互相影響,必須一起考慮。
背的弧度
在良好的騎姿下,背是會有一點點弧度,但絕不是彎腰,也不是挺腰到腰部下陷。
肩膀角度
這與把手的位置最相關,尤其是reach
肩膀的角度,關析到整個上半身能否放鬆。在前趴的騎姿下,肩關節屈曲70-90度之間,是比較容易做的到放鬆,配合約15度的外展,更不會壓迫胸廓,影響呼吸。
手肘角度 在沒有前避震器的公路車上,手肘就是最佳的避震器了。讓手肘屈曲30度以上,這樣由把手來的振動可以經由手肘來化解,如果你是手肘打直,那振動就直接傳到頸部,並不是很理想。手的位置 當肩與肘都可以放鬆時,手的位置大約是手腕背屈30度,食指朝正前方,與前臂成一直線,這是手自然擺位,腕關節壓力最小。這時,虎口是有一點點朝內的,所以現代的變把都設計的有一點內八,會比較生理一些。


~以上是轉載自Dr.蕭的文章~


有許多沒來得及保留的文章,
主要提到傳統的立骨盆騎法,
轉髖的騎法,
站力踩踏,
種種的研究論述以及優缺點。

大體而言用轉髖的騎法,
稍高的迴轉速,
相對於站立抽車會有更好的續航力,
而抽車來說最好的範本可能是潘塔尼像貓科動物奔跑一樣的抽車姿態。

確實康塔多是我的偶像,
但他抽車的招牌動作“香蕉搖擺”雖然搶眼,
在運動科學來說卻不是很理想的......
這在他的全盛時期可能不是問題,
但當身體素質開始走下顛峰時,
不儘理想的騎乘法恐怕會是求勝的障礙喔......
昨天太興奮,沒有注意到Froome是落後2分半進站
眾家ACE一出手,在五公里爬坡吃掉兔子3分鐘的優勢
這是團體戰力加上實力的差距

caf677 wrote:
昨天太興奮,沒有注意...(恕刪)


讚!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