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第一站終點前1.5公里的一摔, 再摔, 又摔之後, 看看今天的第二站會不會好一點…

第二站離開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終點設在比利時東部, 在阿德南斯(Ardennes)地區的一個小鎮, 叫Spa。這個小鎮在先前的環法賽中的終點站出現過3次, 分別是1962年的第1站(253公里), 當時拿下冠軍的是來自東德的Rudi Altig, 他那一年拿下3個單站, 穿了5天的黃衫, 最後總成績第31名, 不過他還是穿上了衝刺綠衫;
後面2次則是在Francorchamps的F-1賽道進行, 1980年由法國車手Bernard Hinault拿下了第4站的34公里繞圈賽勝利;1989年則由墨西哥車手Raúl Alcalá在從盧森堡到Francorchamps賽道的241公里賽程中贏得第一。(有關Francorchamps的資料, 還請F-1車迷補充或指正)
不過大家可能好奇的是, 這個Spa和我們平時聽到在"洗身體"的SPA, 到底有沒有關係?小弟問了某專業人士一下, 結果還真的有關係!原來在古羅馬時期, 在阿德南斯森林地區的居民, 發現這裡湧出了許多自然泉水, 鹽分極低, 又沒有礦物雜質, 不管是飲用還是用來泡澡, 對人體均有很大的益處。或許是口耳相傳之下, 這個泉水湧出的小地方就被叫成Spa..., SPA這個字其實是源自於拉丁文Solus Por Aqua, Solus意謂"健康";Por是"經由";而Aqua是"水", 所以它的意思, 其實就是"經由水來產生健康"。
回到環法議題吧!這一站的比賽對當地人和車壇人士來說, 其實是滿詭異的, 怎麼說呢?原來在比利時的自行車賽, 通常會在濕濕冷冷的天氣中進行, 所以大家常常看到的古典賽事裡, 車手們在陰雨的天氣中, 走著泥濘又狹窄的道路, 然後身上被泥水噴得滿身, 但是氣溫又不怎麼高…, 形成了當地民眾和參與車手的既定印象。

所以當這一站從布魯塞爾出發, 一路向東南方向行進時, 其實慢慢地也進入到了許多古典賽的賽道, 包括像是大家熟知的the Ardennes classics, Fleche Wallonne 和Liège-Bastogne-Liège等比賽。而對於登山型的車手來說, 這一站開始有了登山積分點, 將是他們開始表現的舞台, 本站總共有6個登山積分點, 其中4級坡總共有3個, 分別在98.0, 128.5和136.0 公里處;3個3級坡則是在161.5, 167.5和189.0等3個地方, 不過6個登山路段其實都不算陡, 距離最長也才6.4公里, 相當於一段風櫃嘴的爬升距離(說著說著, 我好久沒去爬風櫃嘴了…), 而平均坡度4%-6.2%, 倒是車評提醒這些登山路段真的會窄了些, 所以除了看到車手在前方奮力搶積分之外, 或許衝刺型車手會乖乖躲在主集團裡, 看看有沒有辦法找機會在最後來衝個線, 不過車評覺得機會應該不大, 但不論如何, 今天可以看到有人在頒獎台上穿上紅點衫(polka dots), 不過要真正看出登山王的實力, 一定要等到第7站才會真正見分曉。

-----------------------------------------------------------------------------------
後記:
昨天晚上在看第一站時, 太太在旁邊用他的筆電上了HiChannel, 想要看看接下來世足賽的賽程(因為小弟家裡沒有第四台...), 結果發現HiChannel竟然有環法賽的轉播, 所以她就說了:
"今年有環法賽轉播耶, 你不知道嗎??"
"我知道啊..."
"那你就寫一篇叫大家都去看就好了, 就不用每天為了寫這些有的沒的, 佔用那麼多時間啊~~~"
"......"
大家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