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將造訪地中海上的另一個重要地標-Barcelona(巴塞隆納)。那不就是在西班牙嗎 ?
沒錯, 第六站從起點的Girona到終點的Barcelona, 整段路線都是在西班牙境內,
而這也是環法有史以來, 最南端的路線。
Barcelona不用多介紹吧! 加泰隆尼亞地區的首府、辦過1992年奧運會, 美國男籃夢幻一隊由兩個MJ(Michael Jordan和Magic Johnson)領軍, 拿下金牌, 中華棒球隊也在這兒拿過銀牌…, 好像離題了…

而對於環法來說, 先前也有兩次的賽段經過這個城市。
至於Girona, 雖然是個小城鎮, 其實也是赫赫有名, 因為包括Lance Armstrong在內,
不少美國車手在這裡有一個「家」, 有的還作為在歐陸的訓練基地, 因此這兒也被稱為"cycling community"。
不過對於西班牙人來說, 他們當然想看到西班牙車手在這裡能有所表現, 而西班牙車手似乎也有在地的優勢,
以1965年為例, 從Aix-les-Thermes出發後經過兩座山地後到達Barcelona的賽段,
拿下單站冠軍的José Pérez Francés, 就是西班牙人。
這一站一開始就是崎嶇不平的上下坡路, 在第30公里後再度來到地中海邊, 沿著海岸進行長達60公里的騎乘,
再彎進內陸。不過海邊也不是一路平坦, 因為在第32公里左右就有一個4級坡,
雖然高度不高-120公尺, 平均坡度5.4, 對車友來說不是件難事, 但關鍵是, 如果一開始沒有兔子跳出來,
那應該會在這裡開始有登山積分爭奪戰。而第二個4級坡在不遠的55公里處,
再加上第65和85.5公里處都有衝刺積分點, 因此, 地中海岸會是一場搶積分大混戰。
賽段來到第90公里之後向北彎進內陸, 隨即又是另一個爬坡的開始, 這次車手們面對的是第98公里處的3級坡,
爬升距離3.3公里, 平均坡度5.2%;10公里後, 又一個3級坡等著, 爬升距離4.1公里, 平均坡度5.2%,
然後一路險降坡, 132.5公里處, 第3個衝刺點到了。
路程當然還沒順利直到終點, 因為最後一個4級坡在Barcelona郊外, 4.7公里要爬4.5%的平均坡度。
評論中說, 過了這個登山積分點, 應該是車隊和車手們開始決一勝負的時候了!
最後這22.5公里, 包括其中倒數10公里再度的爬升, 雖然瞬間坡度高達6.6%,
對於GC車手來說, 應該不是大問題, 而衝刺型的車手也會在這一段開始準備有所表現。
這一站的評論鎖定可能拿下單站的車手中, 很巧地竟然選到了剛拿下第5站的Thomas Voeckler(141, Bbox Bouygues), 此外, Samuel Dumoulin(123, Cofidis), Jérôme Pineau(156, QuickStep),
Serguei Ivanov(165, Team Katusha), Romain Feillu(175, Agritubel)
和Fabian Wegmann (188, Team Milram)也是評論中看好的奪冠對象。
只是這些車手大多是法國人, 是評論者的在地本位主義呢, 還是真的會有黑馬出現,
或是真的有在地西班牙車手, 在當地脫穎而出, 大家就一起看看吧。
順帶一提, 環法除了看比賽, 沿路的風景和古老的建物也是大家必看的。
其實環法賽鏡頭常常帶到很多具有歷史義意的古老建築, 只是我們礙於語文障礙, 沒辦法去深入了解。
不過這裡可以預先告訴大家, 或許轉播單位在終點的巴塞隆納時,
會拍到不少具有特色, 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建物時,
這大多數都是出自知名現代建築大師-高第(Antoni Gaudí i Cornet, 1852-1926)之手。
其中在巴塞隆納當地最有特色的, 就是四個尖塔所構成的「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

大家如果有興趣, 網路上應該有一些關於他和他在巴塞隆納當地建築的介紹,
在研究環法之餘, 也等於了解了當地的人文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