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進口車課稅這不是常態嗎?美國商務部有整理世界各國的汽車進口法規與稅率http://trade.gov/wcm/groups/internet/@trade/@mas/@man/@aai/documents/web_content/auto_reports_tradebarriers.pdf台灣的汽車進口稅並不離譜,舉例而言,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看看挪威的稅率.至於路爛,請問是和哪個國家比?最近很紅的話題就是日本的路很平,但是東京都每年每公里道路的養護費用超過台灣的十倍,這樣路當然平,台灣當然可以效法,但是錢從何來?日本這樣做是要付出代價的,最近另外一個很紅的話題是日本政府負債超過GDP的兩倍,達到220%,台灣的公債僅佔GDP的34%.現在對沖基金已經對於放空日債開始感到興趣,我們要像日本這樣瘋狂的舉債進行公共建設嗎?日本欠的雖然大多是內債,但是內債一樣要還,總之國家不消滅公債,公債必消滅國家.如果不舉債就是要靠稅收,歐美先進國家的所得稅率動輒三成五成,台灣大多數的人都不超過13%,日本的"平均"所得稅率高達50%,德國所得稅最低稅率為14%,台灣最低稅率為6%,大家要效法德日付個兩三倍的稅率嗎?當然台灣的路相對爛不能光歸因於財政的相對穩健,但是這顯然是主因之一,每公里道路的養護費只有別人十分之一不到時,道路品質自然就沒得比了.
這個問題 , 沒有什麼好吵的.第1.利潤的問題,如樓上有人說了,每一層都要有20%利潤. 這個也沒有什麼好怪的,我自己是做生意的.沒有個20%,基本上都是賠本的.除非量夠大.第2.還是量的問題. 大家不是常說 Acer , Asus 的產品,美國賣的便宜嗎?這個是必然的.因為有做貿易的朋友都知道,美國的採購量大,很多東西的成本都很低.大家拿 小雜貨店 和 Cosco 來想一下就知道了. 如果,BENZ一個月可以賣個50萬台的話,那價格應該會再便宜一點吧.因為量大,原本的 20% 利潤, 可以降為15% . 便宜5%. 呵呵.而且,當年的稅賦設計,本來就是有錢買進口車的人多課一點稅,當然也有保護本土工業的考量,不過本土汽車工業不長進,這就不是這個主題的考量.但是,政府希望外國品牌來來組裝 , 增進本地工作機會,這個是每一個國家都有的考量. 不過,當進口品牌在台灣做生產的話,那大家是不是會買,那就不知道了.有很多人買車是為了派頭,開本土車,是很沒有身份的.而且,要進口品牌來台生產,還有一個量的問題要解決.不可能為了一個月在台灣賣個2000台,來台灣設生產線吧~至少要 50000 台,來設線才划算吧~
Golf3GLi wrote:當然台灣的路相對爛不能光歸因於財政的相對穩健,但是這顯然是主因之一,每公里道路的養護費只有別人十分之一不到時,道路品質自然就沒得比了.(恕刪) 在下有不同的看法:不是養護道路的錢不夠, 而是腦殘的政府根本沒有規劃.月初才剛鋪好馬路, 月底就又開挖鋪設 xxx 管線.在台灣都是這樣, 政府無視長久願景的規劃, 只在選舉快到時拼口水戰.把稅收的錢到處揮霍, 沒有想到如何制定政策節流, 腦筋都動到如何開源, 健保即是一例.
5%營業稅是依照末端發票價格來課稅的吧?如果賣給消費者的成交價是105萬,那就包含營業稅5萬所以,沒有你的公式那麼低哦....a10180308 wrote:4.營業稅營業稅= (完稅價+進口稅+貨物稅) X 營業稅率(5%)例: 營業稅=(28800+5040+8460) X 5%=2115元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