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BMW操控

一堆人都以為轉向不足就定會比甩尾慢

真是可悲
CohibaSmoker

確實,甩尾只是耍帥跟爽快樂趣而已,徒增彎道的不確定性,把甩尾當操控好的邏輯是哪條線,賽道沒有人在追求甩尾,抓地力才是王道,

2024-10-12 14:14
E.S.mobile wrote:
一堆人都以為轉向不足...(恕刪)


是啊!轉向過度或不足,只是前後輪那一個抓地力極限比較低,這也只是前後的相對比較,不表示絕對的抓力力值比較高

假設同一部車,車重都是 50:50, 這樣來簡化問題
以下每個例子依次為 前輪胎寬, 後輪胎寬,先假設彎道中不做任何加速或減速(也是為了簡化問題)
1. 300mm, 200mm
2. 200mm, 300mm
3. 200mm, 100mm
4. 100mm, 200mm
5. 300mm, 300mm
6. 300mm , 400mm
7. 100mm, 100mm

以上四種用推論的應該是
1. 轉向過度
2. 轉向不足
3. 轉向過度
4. 轉向不足
5. 轉向中性
6.轉向不足

而彎道中的速度極限應該是 6~5 > 1~2 > 3~4 >6

1, 3 都是轉向過度,但都不如 6 這種大寬胎的轉向不足.

簡單的說,從物理上來看,調整胎寬,而且如果胎寬沒有任何限制,要配出轉向過度,不足,中性 ,基本上都是選擇問題而已.

而即使車身配重,或是懸吊設計受限,如果有無限制的胎寬,胎質可以選,一樣是轉向過度,不足,中性都能配出來.

而要彎道速度高,絕對是整體等效的胎寬,抓地力及縣糕就能辦到, 越重的車,或是越重的車頭或車尾,本來就應該配抓地力更好的胎,才能極限跟其他輪一樣,才不會行過彎比較慢的瓶頸

而從務實,現實面來看,考慮經濟性,就不見得會完全以過彎的平衡與極限為考量.

代步來說,輪胎的使用壽命,費用也需要考量,此時,前後輪設計一樣,才能調胎,延長輪胎壽命

所以,後來我不會太在意驅動的形式, 重點是實際跑起來快就是快,有的車廠或許花很多成本在車身配重,後驅動等的設計,但如果其他廠可用各種方式做到前驅比較快,甚至價格還比較低, 我要快,我就不會在意他是前驅.


例如
1. 以前驅為主的四輪驅動, Audi RS3 就是前輪選較寬的胎來做平衡, 賽道成績我前面應該有提過比 BMW M?快
2. CIVIC Type R 那個大陸測試的影片,一樣是前輪比後輪寬,而且前後都配很寬的胎,賽道成績也贏過不少非全驅的車

有人喜歡用 F1, 或賽車來舉例,但我覺得他們還有許多其他的考量,應更是總和考量下選擇後驅居多,而且賽車並不考慮經濟性, 反過來說 這些賽車把前輪胎寬改到非常小,也無法轉向中性或是過度了.

總之,每個級距的車,都有其最合適的選擇,反正目的達到就好
物理的轉向過度與不足,何時跟輪胎抓地力有關?用推論轉向足與不足...專業製造車廠是傻?

輪胎抓地力不足,稱為打滑...跟轉向過度或不足,一點關係都沒有。

當年TYPE R刷紐柏林,是同等級前驅車中,最速單圈,並沒有比同級車中的後驅還快。BOSCH的 eLSD當時很少有市售車採用,只有頂級超跑才使用,而BMW在現在發售前驅車中,全部都是標配,因此BMW前驅車開起來,沒有彎中推頭(前驅的慣性)的駕駛感受,甚至比BMW純後驅車在彎中速度還更快。

RS3十年沒改款,確定比BMW M POWER還快?車賣得好十年改款一次?

驅動模式與轉向過度或不足,google搜尋有很多說明及講解,連F1都扯出來...歷史以來哪台F1有出過前驅,還用輪胎胎寬大小...強大F1的動力,油門稍重些,就可以漂移過彎(驅動後輪打滑),F1的舵角超級小,只能靠大動力在彎中快速滑過彎,當車身指向正確彎道時,車手油門收一下,再加一些油門,就可以正確高速出彎。

驅動模式,在彎中駕駛必然能清楚感受出來,彎中速度越快,差別更明顯,驅動模式不同,進彎點選擇就完全不同...但配上eLSD時,就無法分辨。在未來油車的驅動模式有了eLSD,就完全不需要管前後驅...甚至在彎中無須遵行"外內外",甚至直接就可以"內內內",雖然配上LSD也可以,但極限上比不上eLSD,現在頂級超跑都是LSD+eLSD(下一代Mpower也可能),這最大優勢是超高速過彎,都不再需要駕駛技術,只需要一顆強大心臟就可以。現在紐柏林刷賽道成績,比起幾年是大幅度進步,尤其是保時捷!有了eLSD,加上細微的調教能力,目前是保時捷最強。

平價前驅車的首選是VW,而非HONAD,甚至連VW同集團的AUDI都要靠邊站,全世界不管哪個車廠使用了雙離合器,含保時捷PDK及以前Mpower,不管名稱是啥,突然掛點及壽命不長,都是正常,因為雙離合器的控制只有三種狀態,全開、全閉、半離合,保時捷及Mpower少有聽到掛點,是因為這些車很少在市區中塞車長時間駕駛。而同樣手排車中離合器,故障率為何低多了,因為駕駛會因路況而控制離合器摩擦力,早期手排超跑的離合器踩踏設定約需50-70公斤,很難半離合,因為半離合時,油門一加,幾乎都是燒離合器....不會開,一出門幾乎都是燒離合器。
看到有人連調整「車身前後配重比」、「前後懸吊軟硬比」、「前後懸吊高低比」、「前後輪胎寬比」可以改變同一輛車的轉向特性(轉向過度、轉向中性、轉向不足)都不知道,還能持續不斷的回文,那我就放心了。
Lichte

很活在自己世界的一個人XD

2024-10-14 13:05
AlfaBrera32

這種就是不要再回文跟他解釋了,很累人的,反正他堅持己見對其他人也沒什麼影響,他自己也快樂就好

2024-10-14 14:23
操控跟那個沒有多大關係





還是你覺得Type R操控比普通喜美差???


be1 wrote:
我以為操控看的是繞錐...(恕刪)
Lichte wrote:
操控跟那個沒有多大關...(恕刪)


看資料 Type R 2.0T 引擎車頭會比 1.0T 明顯重才對:





全車重 1380 kg vs 1275kg, 多出了 105kg, 如果多出來的重量主要在車頭,可能胎寬 245mm vs 215mm 也不見得能彌補過來

看影片, 一般 CIVIC 側傾也比較嚴重,這對過彎的極限速度(不翻車的前提下) 可能也有幫助,就類似防傾桿用太粗,太硬,反而降低過彎速度一樣
Lichte

或許BMW有可能吧 畢竟入門的X1可以時速140過90度彎

2024-10-14 21:02
resolve

Type-R的前懸吊是改良式麥花臣,跟普通Civic的一般麥花臣不同,可以跟雙A臂一樣在轉彎側傾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胎面跟路面垂直,再加上更寬的胎寬,應該還是能比普通Civic好上不少。

2024-10-15 9:28
應該要回到這篇文章的主題,BMW的操控。

所以BMW先驅車的操控,是不是有比「同級」車的前驅操控來得好。Yes or No.
綜合下來:
BMW前驅車可以跟自家動力差不多的後驅車先比比看
就算BMW的前驅操控比同級前驅好,那有可能彎速多個20或50嗎?
注意到的時候也許是出彎速度,並非彎中速度

上面也有人貼moose test
差個2KM/H...車身動態完全天差地別...
所以BMW有可能彎速比同級車多個20或50嗎

從早前龍潭賽車場到這幾年大型賽車場
倒是不覺得BMW車主平均技術有比較厲害

麗寶賽車場就在台中,同樣的彎下去比一下就知道,什麼速度過彎,圈速是多少都假不了
不但好過文字的千言萬語且又相對安全的多
inconceivability wrote:
綜合下來:BMW前驅...(恕刪)


是,我也認為看圈速才是科學數據,而不是用主觀感受來比較車的性能,過彎的速度,而且最好能綜合多條不同的賽道的圈速總合結果來做判斷與推測
這網站會收集各媒體的測試成績:
https://zeperfs.com/en/perfs.htm

我昨天找過BMW 135 vs Audi S3, Golf R等的賽道秒速比較,可惜,BMW 135 沒看到任何賽道測試成績能跟這些車比對

而Golf R以前我買車調查時,是很多賽道成績可以參考的

我個人認為比對車量的性能最好還是訴諸科學量測數據,這會有比主觀的形容辭:快如風,疾如閃電可信多了

當然正常來說是閃電比風快…哈..
AlfaBrera32

有紐紐柏林成績我也會看,但紐柏林快的,不見得像台灣麗寶的賽道就會快,所以可能的話,我會看多條賽道成績,有的是著重在高速,馬力,有的賽道是中低速多彎,綜合來看比較客觀

2024-10-16 18:40
CohibaSmoker

紐柏林這種高速道大馬力的太佔便宜,操控的話skidpad數據加減參考一下,然後我覺得國外一些職業賽車手的試車心得還是很有參考價值,youtube上也很多可以看,以前motor trend也很不錯

2024-10-17 14:00
翔仲科技 wrote:
物理的轉向過度與不足...(恕刪)


BMW 120i這種前驅或是M135i這種前驅改四驅有夠推頭,上次活動跑麗寶分段出發,前驅平台組會被後面組別追上,同樣速度進彎,後面看他們動態連彎心都吸太不進去,不用幾個彎就貼上去了。
Johnsonhung

原來寶馬前驅車這麼鳥,所以1系列跟2系列操控可想而知,出乎意料😦

2024-10-15 17:42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